尹恒老师谈语音治疗 — 治疗师的“金耳朵”
作为言语治疗师,应该具备很多的能力:缜密的分析能力、敏锐的辨听能力、纯熟的治疗能力、灵巧的沟通能力,还有和小朋友对话的能力,等等,只有在纷繁的临床治疗工作中,我们才会发现自己居然这么有能力。
如此多的才能,什么是治疗师最最重要,或者说最最基础的能力?
我想,“敏锐的辨听能力”就是治疗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因为它能让你与其他专业划分出差异,展示“术业有专攻”的特质。当我刚刚站在“病理语音学”门口,我的老师就说“做言语治疗师一定要有一副金耳朵”。那时,我就记住了老师的话,但还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金耳朵”,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后,遇到各种各样的患者,才明白“金耳朵”的含义:在评估中,它能从各种混沌的语音中,迅速捕捉到关键特征,抽丝剥茧,捋出线索,找到错误的根源,从而确定病因;在治疗中,它能指导治疗师模仿复制出患者的发音行为,感受患者错误的方式,而明确治疗方法。
腭裂专科治疗师更需要“金耳朵”,因为对手术效果的评价、对患者语音康复的预测、甚至是二期手术的判定,都依赖于治疗师的辨听结果,模棱两可或不准确的评估可能导致误诊而给患者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面对大年龄患者,治疗师需要避开各种代偿、省略、替代还有方言等干扰,从中判断出患者语音错误的原因;2岁左右的小朋友,大部分压力辅音还没习得,各种的省略简化历程,短之又短的语句,治疗师要能从这么“简陋”的声音中辨别出腭咽功能和语音发展,给家长、给患者、给团队一个明确的诊断,这真的很难,但,这就是我们的专业,必须驾轻就熟。
因此临床教学时,面对每一个初来乍到的新同学,我都会强调锻炼耳朵,只有当我们的耳朵足够灵敏,才知道患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话,也才知道什么是对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听到任何的声音,我都会下意识地敏感。有一次看一个视频,我立刻听出主持人的某一个音有问题;有时听到走廊外面的人说话,我和同事会同时说“这个人说话有问题”;同事感冒,忽然听到很特别的鼻音,我会“盛情”邀请留下样本。这或许就是“金耳朵”导致的职业病。
有句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对治疗师来说,没有扎实敏锐的辨听能力,无法胜任其责。利用“金耳朵”,寻瑕伺隙,是治疗师的看家本领。
读完本文我们再来温习下语音的文章:
专家简介
尹恒副教授,言语治疗师,口腔医学硕士,中国唇腭裂诊治联盟常委,医促会咽喉嗓音言语分会常务、中国康复医学会吞咽障碍康复专委会常务、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专委会言语治疗学组委员。民政部“重生行动”和卫计委、中华口腔医学会“微笑列车”腭裂语音治疗师授课讲师。自2003年负责建立起华西口腔语音矫治专科,开设语音矫治门诊并主管全部临床工作逾10年。曾2次前往台湾长庚医院颅颜中心进修学习,擅长于多种病理性言语障碍的治疗。为已为全国各省市地区医院培训专职腭裂语音治疗师60余人,协助其开展工作,解决了缺乏腭裂语音治疗的现状。主编《腭裂语音评估与治疗》,副主编本科教材《言语康复学》和《唇腭裂与面裂就医指南》、《构音障碍康复治疗技术》等专著3部。参编口腔研究生教材及口腔精品课程和专著多部、参译《唇腭裂综合治疗学》。
爱心修复 笑语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