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七、坐五、跪四、盘三半——人物石鉴赏干货版
无论是造型石还是图纹石,
以人物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奇石是一个很大的收藏类别。
有的石友尤其钟爱人物石。
寒江独钓 | 陈荣昌 藏
圣人气象|胡志 藏
所谓万物人为尊。
天地之间,人的情感和行为最为复杂。
人物石的审美观照也容易雅俗共赏,引发共鸣。
关于人物石的鉴赏,总绕不开比例。
慈母|郭佳昕 藏
米芾拜石|徐兴君 藏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在于“数的和谐”。
无论是音乐还是宇宙的美,根源在于数的比率,
据此探索出“黄金分割”比例:0.618比1,
成为公认的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
古希腊的著名雕像断臂维纳斯,太阳神阿波罗都符合黄金比例。
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中,常有黄金分割的痕迹。
老子出关|临汾奇石文化博物馆 藏
自在佛
东方美学虽然不强调比率,
并不代表没有规律可循。
通过中国绘画长期实践的经验,
总结出人物头、身高度比为“行七、坐五、跪四、盘三半”的基本规律。
这是中国传统画论的说法,
可作为人物石鉴赏的参考。
鉴藏人物石,可从“规范”入手。
贵妇人|吴亚频 藏
行走或站立姿态的人物,
头身比例为1:7 。
枫桥故友|创意:周爷工房
佛缘|曹磊 藏
体态稍胖,或躬身驼背的老人,
头身比例约为1:6。
孩童的头部比例可更大。
坐姿人物,头身比例为1:5。
慈航普度|陈志强 藏
松下求真|韩吉庆 藏
自在|黄笠 藏
跪坐,屈膝跪地,臀部坐在小腿上,上身直立,头身比例1:4。
盘腿而坐,头身比例1:3.5。
蹲的姿态比盘要矮一些,头身比例约为1:3。
骑是一种巧形姿态,由坐骑和人物形体构成。骑姿人物头身比例可参照盘姿1:3.5的比率。
老子出关|曹磊 藏
其他如卧姿、拜姿、舞姿,形态丰富,变化较大,不好用恒定比例来衡量。
卧
拜
舞
手舞足蹈|临汾奇石文化博物馆 藏
注意,身高指从头顶到脚底的整体高度,包括了头部。
当然,“行七、坐五、跪四、盘三半”的人物比例只是参考。
任何法则都不能用得生硬。
在天然的石头上形成完整的人物,很难。
即便所有的比例都符合上述条件,
徒有死板僵硬的人形,也算不上一流艺术品。
特别是有些石头,
尽管不够具象、欠比例,
但很有张力,能触发人的想象力,
这样的人物石不能被忽略。
佛临盛世|林维宽 藏
好的人物石,应该具有灵气。
水平高的石友会打趣说:“你买的是活人?还是死人?”
活人有灵气,死人只有个形状,没有传神的妙处。
传神的人物石,可能比例不那么规范,
可能衣袖、手指,
或是一道转身的弧线,
就是这耀眼的灵光一闪,
让整个石头有了生命感。
拈花一笑
《拈花一笑》,人物左边的弧线,明显带点侧身,向右上方扭转身子。
而人物的神情也顺着那个方向。
与此相应,他举起左手,轻轻捏住一枝花。
好像嗅到了香气,沉醉在一个美妙的世界里。
通常说,人物要有表情才生动。
尤其是那表情要有一个具体的落点(或聚焦点)就更好了。
那枝花就是表情的落点,
整个人物姿态也在配合表情,
神韵便出来了。
吟风邀月|罗昆仑 藏
当然,
人物石的神韵要以一定的形似为基础,
没有形似就没有所谓神似。
画论说“形离则神散而惘寄”。
如果完全脱离形态来赏石,
就会让人觉得“神不可测”、一头雾水。
可又不能禁锢于形,
要“以形写神”,追求神韵。
如谢赫评晋明帝画作:
“虽略于形色,但颇多神气”。
他乡遇故知
《他乡遇故知》,
一个华服阔袖,傲态毕现;
一个敛衣瑟缩,垂首躬身。
旧情稀得惆怅,尴尬却来得如此实在。
仅仅几个立体块面,
就精准表达了如此复杂的剧情冲突、世态炎凉,
还有感情上的反讽。
问天|崔炳星 藏
王晨 藏
神韵也不是一个僵直的规则。
在人物石中,
“文人”应该更注重它的神韵与涵养;
“武将”要偏重力道和动态;
“仕女”应留意仪态与风姿。
质地、石肤、色彩、纹样,都有助于上述人物特质的表现。
头身巧色的人物石,特别出彩。
禅师|王雯瑞 藏
菩提树下|朱明敬 藏
纹样在人物石中,
可表现人物的五官和服饰衣褶,
协助表现人物的动感和力量等。
曹雪芹|陈佳磊 藏
荷花童子|李新良 藏
奔月|张连峰 藏
所谓“遗其貌,取其神”。
其实在石头里,“感情”因素承担了弦外之音的作用。
好的人物石是形而上的,有神韵,有内涵!
来源:《宝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