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如果你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就要恭喜你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心智越来越成熟,我们也越来越不喜欢说话,变得沉默寡言了?
就如鲁迅先生所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的时候就感到了空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其实,大家不要感觉奇怪,这都是属于自然现象,也是符合大道规律的。
如果我们去读读老子《道德经》,好好领悟大道,便可豁然开朗,内心不再困惑,甚至会觉得欣慰。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告诉大家:
天和地之间,就像一个巨大的风箱,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是鼓动风量,乱七八糟的事情就会产生得越多。
天地之间的万物,需要有个良好的环境才能很好地生长,而不是需要长时间的狂风暴雨、地震等极端恶劣天气。
因此老子从大自然引申到人类社会,并总结了一条治国理政的方针: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即: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还不如保持虚静。
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西汉初期采取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汉朝养精蕴锐,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更是具有借鉴意义,它也是一条符合大道、充满智慧的处世规则。
现代人经常把这句话和“沉默是金”划等号,说:
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可见,沉默寡言反而更加符合大道,反倒是一个人话多浮躁是违背大道的。
难怪《易经》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即:吉人话很少,躁人话很多。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心智成熟的角度来理解沉默寡言:小孩子话很多,经常是童言无忌;但成年人深知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等道理,因此他们从多说发展为少说,最后又到了能不说就不说的地步。
自然界也是如此:小鱼小虾总是喜欢浮在水面蹦蹦跳跳,但是大鱼往往都在水底漫游。
成熟的人或者物,往往言行举止更加稳重,所以谦虚低调是他们的一种常态。
以前的时候,我们有事没事就喜欢发个朋友圈,求点赞和评论,希望获得大家关注。
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在他人的世界,我们永远只是配角。我们今天吃了什么,穿什么,过得好坏与否,他们压根儿就不关心。
所以,在看透人生真相后,我们也开始心智越来越成熟,变得冷暖自知,自然而然地越来越沉默寡言了。
老子《道德经》第23章更是告诉大家:希言自然。
即:真正的“道”总是自然运行而勿需多“言”的。
老子还举例说明:再大的风也刮不了一个早晨,再大的雨下不了一整天。
老子又反问:谁制造的狂风暴雨呢?
是天地制造了这狂风暴雨,但是兴风起雨尚且不能持久,更何况是人呢?
可见,沉默寡言才是人生常态,而喧嚣和热闹反而是一种非正常现象。
正如作家周国平在《在沉默中面对》一文中说到:
最真实最切己的人生感悟是找不到言辞的。对于人生最重大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在沉默中独自面对。
杨绛老人更是在百岁感言中说道: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既然世界是自己的,我们也无需多言了。
真正懂我们的人,我们什么都不说,对方也懂。
不懂我们的人,我们说再多,对方依旧不懂。
这也难怪老子一再强调“不争”的处世之道,因为你对牛弹琴只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罢了。
正所谓是: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写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我们若是能够在生活中慢慢领悟“无为”和“不言”的妙处,便可做人做事更加智慧,最后无往而不利,无为而无所不为,不说比说更有功效。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都知道了为什么沉默寡言更加符合大道了吧。
大家也可以自我对照一下,如果你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就要恭喜你了。
与诸君共勉!
阅读更多关于《道德经》的文章,大家可以查看我的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