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潘师旦摹刻本《绛帖》欣赏(高清版)
北宋潘师旦摹刻本《绛帖》欣赏(高清版)
●《绛帖》
《绛帖》是最早的私人所刻的丛帖,也是同《淳化阁帖》齐名的“中国三大书法丛帖”之一。《绛帖》从宋代起便有翻刻,拓本繁杂。
《绛帖》 明刊本 第一卷
如果说《淳化阁帖》是官方刻帖的经典和书法法帖的开山鼻祖,那《绛帖》就是中国私刻法帖的开山鼻祖。明代民间私刻法帖非常多,经典之作也非常多,也是深受《绛帖》的影响和启发。
《绛帖》由北宋潘师旦摹刻。因刻于绛州,故取此名。该帖大约刻制时间为1049-1063年(宋皇祐、嘉祐年间),主要收录宋以前书法名家大全,具有很高的书艺价值。
●《绛帖》版本
潘师旦去世后,帖石一分为二,前十卷归长子,长子因负官债,用帖抵债。绛州太守很喜欢这部帖,又补刻后十卷形成“公库本”或“东库本”,识别就是上面有“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登、封、书” 二十字。这个连起来成四句话,即“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登封书”。后十卷归幼子,幼子也重新摹出前十卷然后形成“私本”。
这两部也算是第二代本,不过在当时搜集前十卷后十卷的拓本册应该不难,所以这两个第二代应该是比较好的版本了。
后来《绛帖》的前十卷和后十卷的原石均落入金人之手,金代高汝砺据公库本重刻,共十二卷,称为“新绛本”。
而后就有支派,《绛帖》支派有五种:
1. 新绛本:大约同东库本,但是刻的字划略显急促。
2. 武冈本:碑段稍长,而“日月山河”等字见于行中。
3. 武冈新本:旧石二十卷,为庸缪人厌其清薄,修而肥之,遂失其真。
4. 资州本:资州人士以新绛帖十卷刻石,上首载有目录。
5. 蔡州本:刻于蔡州,亦只前十卷。
●《绛帖》的收藏情况
《绛帖》的明刊本,不知基于何版本,也无法考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版本并非第一代和第二代《绛帖》,应该是搜集不同版本编著而成的。
后世比较好的版本应该是故宫博物院藏的明代冯铨合成本二十卷本,故宫博物院还有《绛帖》的宋拓原石本,为宋代方楷收藏的四卷本。存前十卷中的九、十两卷及后十卷中的七、八两卷,共两册,其上有方楷的钟、鼎、簋等形五方印。该帖为宋刻、宋拓、宋装裱(蝴蝶装),这部非常珍贵,毕竟原汁原味的。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有新绛本两卷。山西省新绛县图书馆收藏有《绛帖》十二卷本。
●《绛帖》主要内容
前十卷:第一卷为诸家古法帖,第二至五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六、七卷为王羲之书,八至十卷为王献之书;
《绛帖》 明刊本 第一卷
后十卷:第一卷为大宋帝王书,第二卷历代帝王书,第三至六卷为王羲之书,第七、八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九卷为唐法帖,第十卷是唐、宋法帖。
绛帖选帖范围是以《淳化阁帖》为基础,所收佳帖有李斯、诸葛亮、王羲之、王献之、卫夫人、张旭、怀素、李白、颜真卿等人的名作。
传第一卷的诸家古法帖,从上古时期到东晋部分书法名家止,有卫夫人书法作品(真伪未知)。
●《绛帖》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淳化阁帖》《大观帖》代表了宋代文化繁荣的成就,也是佐证宋代对于中国文化的整理发掘、传承、延续做出非常大的贡献,尤其是官方,这也得益于宋代的经济繁荣和文人能士众多,官方有能力也有财力进行文化书籍的整理、保护和发掘,并极大地影响了当时和后世的文化成就。
这方面宋代官方对于中国文化传承、教育、保护延续方面的重大贡献是不能忽视的。
宋代官方不只是出版发行了书法法帖,很多著名的著作都有官方刻本。而且还有相当多的科技著作。能与宋代相提并论的,就是明代了,科技书籍也非常多。
明代在达到相对优越的经济和文化环境之后,逐渐出现很多民间私刻书法法帖,而且精品林立。因为受到宋代书法刻帖的影响,并且《淳化阁帖》《大观帖》和《绛帖》在明代散佚严重,基本很难成册,这也是促使明代爱好书法的有识之士及书法名家对于历代书法法帖进行了重新整理发行。
● 书法丛帖和碑刻拓印的区别
宋代的书法丛帖还是用碑刻的方式来拓印成册,但是方式、工序和目的却是有区别的。
碑刻是先写出来墨迹,然后再由刻工刻到碑上,是用碑来教化民众、纪念某事、墓志铭、重大事迹记录。碑刻不是为了拓印。拓本是后世为了方便经常性地欣赏碑刻书法而发明的方法。
书法丛帖的刻制,目的是为了拓印,所以是先把书法真迹或者碑刻或者碑刻拓本摹勒出来,形成墨本,然后再由刻工上石或者刻到木版上面,然后再拓印装订成册。
宋代之后的书法丛帖,间或有木版书法丛帖和石刻本,不过后来木刻本保管非常困难而渐渐变少。优点是易刻,表现墨韵的效果较好。最后木版基本就用在普通书籍印刷或者套色印刷上了。石刻本易保管,刷制方便,着墨容易,所以大量书法丛帖采用石刻的方法,缺点是成本高,刻字困难,石较笨重,体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