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有没有春天?
灵兽按
毕竟,地摊都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了,是不是?
作者/李又寻欢 ID/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822篇原创文章
1
除了生鲜,便利店应该算是零售业态里最有争议的话题了。
最近这个业态也丝毫不显寂寞,这边是全时被见福、好邻居接管门店,那边便利蜂已经宣布北京区域门店盈利了。
而在离北京1000公里的安徽合肥,3年前开始起步的邻几便利,也完成了400家便利店的布局,仅5月份就新开了40家。
在刚刚发布的《2019年中国连锁百强》中,美宜佳以226.2亿元位列第33位,门店数为19236家(5月6日,美宜佳在官方微信号宣布全国门店突破2万家),确实将小店做成了大连锁。
而另一家便利店更猛,中石化易捷以年销售700亿,门店数27600家,列连锁百强第9位,这应该是首次便利店企业挤进这一榜单的前十名。
而诞生同样只有3年多的便利蜂,公开宣布北京地区500多家门店已实现整体盈利、且有媒体报道称其已完成C轮亿元及以上美元融资,这样的消息,更是让很多人觉得,本来已经从金矿跌成石矿,被资本和行业逐渐看弱的便利店,似乎又“点石成金”了。
连疫情期间一直疯狂高增长的超市业态都在面临业绩下滑的境遇,便利店反而逆市上扬,这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便利店又迎来了春天?
毕竟,地摊都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了,是不是?
现实可能并不那么美好。
2
根据2019连锁百强数据,便利店的销售增幅也是各业态中最高的,为16.5%,远高于专业店的10.4%,超市的4%以及百货店的0.7%。
能保持这个数字的增长,确实不易,也一定程度上表明;
(1)这一业态仍处于上升期;
(2)仍然有不少企业往这一领域里扎,希望能淘到金。
多说一句,百货店确实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来就是微增长,又遭遇了疫情,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惨。而未来可能还更惨。
生不逢时,是最美丽的错误。
便利店的门店增长在2019年也算高的,为7.8%,超市、百货、专业店分别为7.7%、2.4%、1.5%——当然,因为个头小,这个数字并不值得骄傲。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便利店企业都有易捷和美宜佳的规模和亮丽的销售数据(易捷虽然销售700亿,但盈利与否,目前尚不得知)。
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就全行业来说,一季度便利店企业的销售应该是比较惨淡的,就算是目前全国复工复产如火如荼,业绩也估计只恢复了八成左右。
比如全时便利的“停业声明”,虽然也有其内部管理、股东战略调整等原因,但受疫情影响导致业绩实在难以维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好在,原本要停业的全时便利店,在好邻居的接管下,已经有十几家门店重新开业了。预计本月上旬将恢复绝大多数门店的营业。
《灵兽》了解到,尽管品牌暂时没变,但此次重开不是简单的开门营销,而是好邻居为全时从系统、商品配置、物流配送、门店运营,包括管理体系和组织上,进行全面的调整。知情人士表示,对于全时北京一些房租与收入严重不匹配的门店会进行关闭,这个数字可能在几十家。
最新的消息是,好邻居与全时控股方山海蓝图也在就股权和经营等各个层面进行沟通,未来任何一种合作模式都不排除,但目前暂时双方还没有就股权收购达成具体协议。
但成都地区的全时门店,接盘者见福便利董事长张利已明确表示,未来将全部翻牌成见福品牌。
落花流水人去也,天上人间。你看到的春天,可能是其他人的寒冬。
有句话说的好:总有一些歌,唱的哀伤。
3
便利蜂宣布北京地区盈利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一些观点称,直营更有利于便利店业态,而加盟反而限制了经营管理的提升,导致盈利更加困难。
真是以水击石,不起波澜,也泛涟渏啊。
只是,这种分析属于明显的无稽之谈。
另外,盈利这个事情,玄机也不少,比如,北京市场上这么多便利店品牌,不管是加盟还是直营模式的,如果仅从某几个单店来说,盈利超过7-11某个店的,谁还能没有个几家呢?
全球成功的便利店巨头,无一不是以加盟模式获得快速发展并形成市场竞争力,直营模式管控相对简单,加盟模式对管理和运营的要求只会更高而不是更低,所以两种模式谁更适合,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主要还是要看企业自身实力、所处的市场环境、区域消费的习惯等等,脱离了这些去谈战略、模式,都是没有意义的。
就以便利蜂为例,它的盈利并不代表便利店业态都可以效仿其做法,光是投入这一点,99%的便利店企业就无法做到——便利蜂融资超过15亿美金,庞大的费用投放到前后台,其号称以算法驱动运营,如此重资产运营的方式,不适合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路径。
一位便利店企业的负责人告诉《灵兽》,便利蜂的打法很凶猛,一是,不惜以高租金拿店;二是,同一条街上可以紧挨着开好几家店,甚至一个写字楼也可以同时开上好几家店。
《灵兽》办公所处的嘉悦广场,就开了3家便利蜂,此前还有全时、中商惠民等多家便利店与其竞争,现在只剩下刚开业不久的物美便利店与便利蜂其中一家店以30公分的零距离在孤军奋战,有时候看到物美便利店里,店员多于顾客的的场景,心里不禁闪过一丝惋惜:这又是何苦呢?
4
业内有一种观点说,北京的便利店是半天(生活习惯)、半年(气候)、半条街(交通)的生意,其实,大部分北方的便利店基本都面临这样的尴尬。
所以,也有观点称,如果明明知道只能是半条街的生意,为什么不能到街的对面再开一家?
从理论上说,这话完全没毛病啊。
但问题是,如果把房租、客流、人力、费用等等,通盘测算一下,恐怕就不会这么乐观了——半条街的生意做到极致,便利店也不可能开心的飞起来。
所以,敢这么做,首先必须有豪横的资本。
比如,对便利蜂这样以资本和算法(技术)驱动的企业来说,可能短期内的盈利与否,并不是那么急迫和重要吧?
换句话说,它可以一百米内开3家店,但你可以吗?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便利蜂确实做的不错,它的门店一开,对其他便利店的分流还是较为明显的,“如果分流3000的日商,对应的就是3万的月毛利。”他认为,便利蜂的战略是,封上一个区域密集开店,不惜代价让对手熬不住了撤离,等只剩下自己了,再想办法优化网点布局,收割市场。
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字:钱。而且,很费钱。
如果再把镜头拉回到北京,这个市场的便利店缺口真的很严重吗?仔细想一想,哪个商务区和写字楼,不是有好多家便利店林立?
5
在好邻居总经理陶冶看来,未来真正能够服务社区的便利店才是更有市场的,比如好邻居的绿标店。现在大家都在抢商务型的便利店、快餐店,竞争压力太大,成本过高,并不是最佳的经营选择。
“很多人都不明白,7-11的成功,不是靠银座六本木的那几个便利店,而是靠的是深入社区,小镇甚至乡村的2万多家便利店。”他说。
虎有虎路,蛇有蛇道。美宜家便利店突破2万家,靠的并不是直营;很多区域便利店企业在当地活的很滋润,也未必就是靠加盟。全时既有加盟也有直营,扩张时风光无限,衰落时也一地鸡毛。
所以,活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鞋合不合适,脚才最有发言权。企业不要被误导。零售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和足够的耐心,对待一家企业或一种模式,也同样如此。
还需要提醒的是,便利店是消费升级的业态,只有经济持续增长、消费持续升级,这个业态才有最大的市场前景。
离开了这些,便利店业态在未来就只剩下如何保证生存。而陶冶所说的社区便利店,可能才更适合绝大多数便利店企业未来的战略。
陶冶认为,便利店不是不行,从未来发展来看,便利店是最经济的城市服务业态,没有之一。“但是不能跟着日本的今天模仿我们的今天。更不是一个可以快速吹泡泡的行业。”
还有一点值得重视,一夜之间火起来的地摊经济,很难想象能够给便利店业态带来更大的业绩增量。
难道还没有所察觉,地摊即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日子里,离顾客近到没有距离,成为便利店身边一个让人头疼的竞争对手吗?
祝你们好运。(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延伸阅读
这是两年前《灵兽》对便利店的一些看法,如果你已读过,不妨再读一遍。
芬芳虽迷人,陷阱亦致命
便利店当然有市场,任何一种业态都有市场,任何一种业态都有盈利的企业。遗憾就遗憾在,可惜不是你。
它的市场空间足够大。但是,芬芳虽迷人,陷阱亦致命。
但你必须清醒,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便利店的大规模发展。中国这么大,有便利店发展的空间,也有适合便利店发展的城市,绝对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而且,便利店的前景,在其他商业业态在不断创新迭代的环境下,市场前景正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所以,不要被外表所迷惑。我们来随便捋捋,便利店到底是个多大的坑。
1)竞争对手不是同行
很多人认为便利店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其他便利店品牌,比如7-11之于罗森、全家,武汉中百罗森之于today,没错,这是对手。
在我们的办公楼下,直径五十米内开了好邻居、全时、便利蜂、中商惠民等四五家便利店,还有在楼下这样的无人便利店,如此残酷的竞争,很好奇它们是如此存活的?
但这还不算什么。因为还忽略了一个更大的竞争对手——夫妻老婆店,全国有近600万家这样的小店,便利店在与同行品牌竞争的同时,这些夫妻老婆店也是便利店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
而且,你必须规范化,它是化整为零,随意化、亲情化、熟人经济化,完全不一样的打法,甚至不在同一个竞争维度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上。
也就是说,便利店一开业,陷入的就是一片汪洋的人民战争。
所以,至少你得想清楚,要怎样才能打赢一场人民战争?
2)高租金高人力成本
便利店的特性决定了面积小,但地段必须好。这意味着租金一定低不了——如果在一线城市,光是租金和人力成本,就足以让一家业绩一般的便利店天天白干。这一点,相信做便利店的企业心里更清楚: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近一年来便利店行业的运营成本正在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电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嗯,二三线城市,好一点的小商铺,成本也不会低到哪去吧?真以为一开张就能天天卖个1万2万3万?
真相是,中国近10万家便利店里,一天卖个一两千块钱的,才是最常见的吧——说真的,看到很多企业吹牛B,我都不好意思点破。
3)外卖平台抢食业绩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市场中即食品销售额在10%以下的便利店比例降至41%,同时,即食品销售比例在10~20%和20~40%的便利店分别增至24%和20%,即食品销售增加明显。
但相比日本市场中大多便利店生鲜及半成品占比为30%~40%,中国市场的即食品销售比例还不够。
何止是不够?简直是永远也不可能够。
便利店的核心商品和主要利润来源之一是中食。但在中国的大部分市场或是一个城市的大部分区域,这恰恰是不成立的。
原因在于,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餐饮业态,几乎渗透进了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胡同、每一个小区,甚至每一幢楼下。中国人并不缺解决即食性快餐的场所,并且体验性大部分都不比便利店差。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外卖平台,高度发达且无处不在的美团、饿了吗等外卖平台,虽然也给便利店的线上业务带去了一部分订单,但同时也大量抢走了原本该由便利店做的生意,比如中食就是其中之一。
好吧,便利店企业们,你们该如何打赢一场一片汪洋的与外卖平台的战争?
4)苦逼的夜间消费
便利店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夜间消费,即晚上23:00~7:00这段时间,有一个数据是大约占比在30%。
但对中国大部分市场尤其是北方市场来讲,这又是一个伪需求——南方城市如深圳、广州、长沙、武汉等地除外,华东的上海也还凑合。
中国的便利店,大部分估计占比也就10%左右吧?
请问,便利店企业们,你们该用什么方式去补回这个做不到的业绩?
5)看不懂的中国式直营
从国际尤其是日本便利店行业的发展路径看,无论是7-11、全家还是罗森,最终走上盈利这条路,靠的都是加盟。
而这也是最让我们无法看懂之处,因为在中国,大部分便利店企业竟然义无反顾地是做直营——我当然理解因为供应链能力不足、总部管控力不足、运营能力不足,但不足就能让直营盈利成为可能吗?
凭什么你觉得可以靠直营创造一个奇迹?
6)别再学7-11了,你没法学
为什么说便利店的祖师爷7-11也是个坑?
1、7-11你学不会,也没法学,因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点皮毛只会适得其反,掉进深坑里,根本爬不上来——中国市场上目前用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生存尚可的便利店企业,没有一家是学7-11的,而是根据自己所处商圈,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中存活的;
2、这才是最重要的,7-11本来就不适合中国大部分市场。7-11在北京多少年了,现在有多少家店,学7-11的便利店企业们你们心里没点儿逼数吗?
7-11在华南华东是授权中国台湾企业经营的,又有多少家店,是否成为了中国零售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极,这么多年了你们就从来没有过感知吗?
还有,那么多社区生鲜业态和专业店都在蚕食本就不那么能让便利店吃饱的业绩,还有,新零售企业精心构筑的三公里生活圈的抢夺,还有。。。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