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少年曲集-9 民谣
演奏:Jörg Demus
有兴趣演奏的朋友,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加微信索取电子版乐谱,发文一年内免费。
▼
这是舒曼少年曲集(Op.68)里面的第9首,舒曼给这个曲子取名为Volksliedchen,也就是民谣、民歌的意思。
作品D小调,4/4拍,三段体,A段的部分4小节一句,一共两句8小节。
这个作品,舒曼写得非常通俗易懂,右手唱歌左手伴奏:
一开始的主题乐句,带有浓浓的伤感,彷如一个女声在吟唱着一首无言的哀歌。
所以舒曼在乐曲开头,自己标的德语Im Klagenden Ton,也就是悲伤的的意思。
而左手则以琶音的形式,模仿着乡间唱民歌时,经常伴奏的弹拨乐,吉他或者曼陀铃之类的乐器。
▼
谱例中右手二分音符上方的“<>”符号,可能会让很多人懵逼了:
搞毛啊!在钢琴上,只有一个音…卧槽你就算用一阳指也戳不出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啊!
嗯嗯…其实这里的“<>”,并不是要演奏者做出渐强渐弱的力度,而只是一种强调的意思。
因为这里的右手旋律,本来就是模仿声乐唱歌,如果是唱歌或者弦乐来演奏,那么这里就应该有一个放开与收缩的力度,但在钢琴上是无法表现的,所以这里的“<>”只是强调。
另外练习时,请仔细听一下这里平行十度进行时的音响效果:
这也是西方音乐作品中常用的音响模式,舒曼在少年曲集(Op.68)中,有很多这样的进行,比如第1、3、5首中都有。
▼
中间B段转到D大调,但调号仍旧是一个♭,这可不是什么F大调或者D小调哈,舒曼只用的都是临时升降号来表示而已。
所以学乐理的时候,千万不要看调号去确定调性,那是年都要过错的!
舒曼在这里标的术语是Lustig,欢乐的的意思。
如果说前面是一首哀歌,歌唱,那中段很明显描写的就是舞蹈场面了。
我们把音高剥离,光打一下节奏,就能feel出舞蹈的感觉了:
注意:
为了表现舞蹈的欢快,这里出现了三十二分音符。
一般而言,如果是钢琴老师写作的话,对于这个程度的初级学生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三十二分音符的。
但是舒曼是作曲家,他不会管这么多,舒曼关注的永远只有音乐效果。
这个节奏比较难把握,学生需要先打一下拍子,把节奏弄准了再下手弹的。
▼
这里的音乐形态,就不是女声在歌唱了,而是变成一个乡村小乐队:
右手类似于笛子或者小提琴一样的高音乐器,左手继续是弹拨乐在伴奏,还出现了风笛的声音,简直是乡村乐的标配啊!
▼
再现A'段时,哀伤的主题转到了左手演奏,一个男中音的音域,原来的女声独唱变成了男声独唱,继而结束全曲:
▼
根据舒曼的女儿Eugenie的回忆录里写到,这是舒曼采用了一首异国民歌的旋律来写作,但Eugenie没写明这是来自哪里的民歌。
主题第一句的旋律,有点像格里格为易卜生戏剧培尔·金特所写配乐里的奥斯之死(Peer Gynt / Death of Åse):
舒曼的主题:
格里格的奥斯之死主题:
在格里格那,这个主题是培尔·金特他老母嗝屁儿,挂了,作为一首挽歌出现的。
而舒曼写的,不一定跟葬礼有关,但不管怎样,这个主题都是有着浓浓的悲伤,仿佛一首无词的哀歌。
其它推荐deep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