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儿童曲集-5 木偶兵进行曲
钢琴练习曲——一个有趣的公众号,专注于钢琴教学与练习曲的研究。
演奏者:Olli Mustonen
有兴趣演奏的朋友,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加微信索取电子版乐谱,发文一年内免费。
▼
1878年,老柴写完了f小调第4交响曲(Op.36)跟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Op.24)两个大部头,也是时候歇一歇,写些小东西了。
儿童曲集(Op.39)就是这样捣鼓出来的,曲集上写了“献给舒曼”。
话说老柴1840年出生,舒曼1856年去世,而且死之前还是个神经病…两人没见过面啊?
蹭热点也不是这样蹭吧…
很明显老柴的这部儿童曲集,是受到舒曼的少年曲集(Op.68)影响而创作的,都是写给小孩子的初级钢琴作品。
一个神经病一个gay…钢琴史上为小孩子写的两套最著名的作品,就这样联系在一起了。
木偶兵进行曲,就是老柴儿童曲集的第5首,被2017-2018的英皇选入3级的曲目,同时它也是湖北省音协考级的3级曲目。
嗯,国内考级的曲目,基本就跟3月半做老大一样,不到死都不换的。
但是湖北省音协考3级,选这首的学生并不多。因为跟其它的3级曲子相比,这首在技巧上相对难一些…都是些什么人啊…
▼
作品D大调,2/4拍,正常速度演奏的话,也就1分钟左右而已。
从技巧上看,这是一个练习断奏技巧的作品:
看到上面乐谱,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的休止符。
因为一方面,作品在技巧上是断奏的练习;另一方面,顾名思义它是一首进行曲,而且是“木偶兵”进行曲。
木偶兵是什么?就是木头做的小玩偶啊!
木头做的东西,肯定是硬硬的,磕磕碰碰都不怕。
所以老柴为了刻画这个形象,就用了很多的休止符,把旋律线切开,这样就让节奏显得很铿锵!
要是老柴写个软绵绵的旋律,很容易会让人误会是别的玩偶的…
所以请记得:
看着这些休止符,弹的时候要断开,别拖泥带水软绵绵的,不然你弹的就是…咳咳…
▼
因为是给小孩子弹的曲子,也是描写小孩子的木头兵玩具,所以作品的钢琴织体写得很单薄、轻巧,没有太厚太密,大把抓的那种和弦。
很多老师并没有注意到,其实它更像一首管乐队(军乐队)的曲子:
一开始是笛子在吹奏出旋律,轻轻的,pp 的力度,像是在描写木头兵队伍操着正步,从远处走过来。
第一个乐句结束,第8小节的节奏型特别有意思:
哟!还加了小点点,是个跳音的…那这里是什么呢?
小军鼓打鼓的声音呀——
咚,咚咚,咚,咚!
这个节奏型也一直在后面,存在于每一个乐句结束的地方。
所以弹这里的时候,轮指的跳音必须要弹得清晰、轻巧,不能重,模仿小军鼓的咚咚声。
▼
中间的段落转到d小调去了,形成一种情绪对比:
同时力度上的加强,也是描写木偶兵的队列走到跟前了。
这里力度虽然比之前的 pp 要强那么一丢丢,但仍然是个 p (不是骂人,别乱想
),保持着弱的演奏。
最后音乐再转回开始的段落,力度又变回 pp,描写着木偶兵的军队慢慢远去了…The End!
▼
远处走来(弱的) → 走到跟前(强的) → 又走远了(弱的)…
音乐作品中刻画这样场景的力度布局,特别常见于进行曲里面:
贝多芬同志的戏剧配乐,雅典的废墟(Op.113)里的土耳其进行曲,就是这样子的;比才的歌剧卡门第一幕里,小屁孩们模仿着士兵步伐的合唱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也这样…
所以老柴在这里刻画木偶兵的队列,也是如此。
▼
总结一下:
由于作品是给小孩子写的,所以这首木偶兵进行曲在音乐上并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
第一要把里面的休止符表现到位,显得干脆;第二注意指尖的触键,要弹得轻巧,那就OK了。
音乐性丰富,又能锻炼技巧,所以考3级的各位,不妨选它喔!
嗯,好好学习,好好练琴,好好考级!
其它推荐deep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