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秦韵71:道法自然闻天籁长安古乐动地来
国风秦韵71:道法自然闻天籁长安古乐动地来
在没有英语拼音字母以前,中国就没有语言文字。在阿拉伯数字和西方五线谱没有产生以前,就没有“八音和鸣”的中国音乐文化。这样的说法,显然都“不靠谱”。
自从2019年7月31日开始,西安博物院常态化举办的“长安古乐丝路非遗文旅音乐会”,就是由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李铠博士亲自司鼓领奏。这种小剧场音乐会的文化旅游演出,便是“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李铠博士不仅会让观众感受“梦回汉唐”的文化体验,还会讲解中国“上下五千年”连续承传的音乐文化老故事。特别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康疗养生功效,更是让中外观众大开眼界。
在网闻博报看来,要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也还是必须“问道于老子”。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现代人经常说尊重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但真正能够践行“道法自然”却很不易。因此,个人内心世界与身外世界就很难实现和谐统一。不过,如果我们把宇宙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就会发现各种自然变化现象都在传递着生命脉动的天籁之音。
亦如老子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此所谓“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便传递着“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天籁之音,也给世人演示着“音声相和”的“有无相生”。
如果我们把地球视为“天人合一”的生态系统,那就可以听到“华胥古国”的“中华之音”。渭河流域华山脚下的华州华人,世代相传着“黄帝梦游华胥国”的故事。与此同时,这里还流传着有关《黄帝内经》的故事。
据说,在上古时代,渭河中上游的岐山一带有位名医叫岐伯。他后来担任了黄帝的医官,就相对于现在的卫生部长。据《史记·孝武本纪》载:“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帝王世纪》云:“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宋代《路史》记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另据南宋纪传体通史《通志》记载:“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清代著名医张志聪所著《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云:“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伯曰天师。”
也有资料显示,岐伯是渭河上游地区的庆阳人。据清朝乾隆年间的《庆阳县志》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辞海》则称:“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泊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
以上文献均表明,中医学历来被称为“岐黄”或“岐黄之术”,岐伯当居首位。
据《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里大意是说,从前的黄帝,生来就十分聪颖,很小的时候便善于言谈。他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悟很快,长大后既敦厚而又勤劳机敏。到了成年时,被推举登上了天子位。他问歧伯,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衰弱。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时代发展变化不同造成的,还是因为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
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懂得养生之道者,都善于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数理修炼出调和养生之术。他们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既不贪财妄为劳神,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就能够形神兼备魂体合一,轻轻松松地活到自然天赐的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代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让非常态化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恣情纵欲而使精气枯竭,为满足贪婪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懂得谨慎地固本益气,不能驾驭自己的精神,而是贪图一时的快感,违逆自然天道的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刚刚年至半百就变得很衰老了。
古代深谙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时,总要告诫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要保持内心清净安闲,排除私欲妄念,以使气血顺畅身心康泰,这样疾病就无从产生了。于是,人们就可以内心恬静,少有私欲贪念,情绪安定不焦躁,形体劳作而不疲倦,气血协调循环顺畅,各人都能实现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美好愿望。
这时,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戴什么服饰也都感到满意。各地的人们,都喜爱自己家乡的风俗习尚。他们生活愉快,无论社会地位高低都不相互羡慕或鄙视,这才称得上是朴实无华。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也不管是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会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心生焦虑,所以就能合乎自然养生之道。他们能够年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因为领会和掌握了道法自然的养生方法,从而使自己的身体免受内外邪气的干扰和危害。
相传,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天下情怀和远大志向。他通过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变化规律,形成了一整套养生治病的理论和方法。他不仅精于医术脉理,而且还通音律,也会制作乐器。
那么,是否因为中国人早已感知了阴阳五行的康疗养生之道,才产生了“十二律”和“五调”及“七音阶”的“文字谱”?而自从“鸦片贸易战争”和“洋务运动”以来,中国人也开始用西方五线谱和简谱信息音乐,这才导致了中国音乐“文字谱”的失传,更让中国人遗失了“天人合一”的音乐康疗养生之道?
这个问题,就是“长安古乐丝路非遗文旅音乐会”带给人们的启示。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李铠博士的亲自司鼓领奏,便是在演绎着“华胥古国”薪火传承的“八音和鸣”实景剧。只有从这里,我们才能找到“梦回汉唐”的历史来路,也才能感知“道法自然”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