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选登】 母亲的剪影

【编者按:本文作者笔名山里妹,女,陕西周至人,现供职于西北政法大学。人生旅途,最美的风景总是儿时记忆的深处。人间有爱,最无私最温暖的真爱莫过于母爱。做人的大道理,不在书本里,而是启蒙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每代人都会比上代人拥有更多新知识新技能,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有走了很远以后再回首,我们才能真正感悟道为术之本。只有把根留住,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打开记忆的闸门,首先映入眼帘的还是母亲的音容笑貌。山高水长,岁月如歌。作者放飞思绪,挥洒文字,浑然天成便是这幅中国工笔画。】

母亲一生苦了一辈了,文盲了一辈子,和泥土和汗水打了一辈子交道。似乎从未美丽过,但母亲的三副侧影却美得像画一样刻在我的脑海,伴随着我从童年走过少年、直到不惑的中年。

我出生在一个很美的小山村,从我记事起就住在一个低矮的土坯厦房里。每当晚上,我躺在炕上,可以看见窗子透过的月光和院子里斑驳的树影,听着蝉鸣、鸟叫和母亲纺线车吱吱呀呀的声音。母亲总是临窗盘蹆而坐,背对着我,我不论怎么转换姿势,看到的母亲永远是摇纺线车的后影或侧影。我只记得母亲一头的黑发,身上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沉默少语地摇着纺线车,月光透过窗棂纸,在母亲的身上、头发上、手背上投下缕空的影子,形成一副极美的画。这画,就成了我对母亲风华正茂年华最深的记忆。我在这画中睡,在这画中醒,在这画中长大。

我上初中的时候,村子里大半的孩子都辍学回家了,帮衬父母在田地里干活去了。尤其是女孩子,那些年,我们老家名镇哑柏的刺绣贸易特别有名,远销全国各地。哑柏镇的商客并不亲自做,而是放在我们这些交通不便利,除了务农再无生存来源的小山村。我们村和我一般年纪的女孩都开始接着活计,或早早找个婆家,换些聘礼贴补家用。母亲也犹豫过,最终还是下定决心供我读书。母亲说:“我文盲了一辈子,瞎活了一辈子,我不能让闺女和我一样。”当时,哥哥和弟弟也在上学,爷爷年迈,父亲身体不好,养家的重担基本上母亲一人扛着,日子过得相当紧巴。

母亲开始琢磨做一些小本生意,自制一些凉粉、辣酱等农村红白喜事常用的食品,佐料。拉个架子车,游街串巷去叫卖。每当我看到刘晓庆主演的电影《春桃》,我就想起母亲当年的样子。我几乎很少见到母亲,我早晨上学时,她早已出门了。母亲总是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天刚麻麻亮,就已经拉着架子车去了离村几十里地的庄子,风雨无阻。母亲信誉好,价格又公道,久而久之便有许多老客户,生意也格外的好。尽管如此,母亲每天回来都在晚上九、十点以后了。那时候的农村,基本没有什么夜生活,鸡一上架,村子家家户户就熄灯睡觉了。母亲每次都摸黑回来,顾不上梳洗就坐在灯下数着她一天兑来的零钞。当时农村人没什么大票子,都是卖鸡蛋零散攒下来的毛毛钱。一角、二角……母亲数的很慢。我常常一觉醒来,看到母亲坐在灯下,打着瞌睡,手里还攥着一把零钞。我依然只能看到母亲的侧影,昏黄的灯光映在母亲的脸上。暖暖的,像一副写满乡愁和怀旧的画,刻下来我中学时代对母亲的全部记忆。

母亲像一只老母鸡,护祐着我们这群小鸡仔,直到我们扑棱着翅膀离巢而去。我和哥哥、弟弟分居三地,母亲和父亲像赶场的麦客,在我们人生最忙的季节,帮我们带大了四个孩子。直到她最小的孙子上小学了,母亲也老了,头发白了,耳朵也背了,当年游街串乡的腿也蹒跚了。在本该颐养天年的日子,父亲却意外的走了。村子里人都说,母亲和父亲一辈子好的就像秤不离砣。父亲走的时候,母亲却平静地没有掉一滴眼泪。她说,人生总有个归处,你爸他到站了,我们要让他好生歇着。可是,母亲的笑容明显少了,人也更沉默了。独处的时候,忧郁像似从身上溢洒出来、一滴一滴漂打着我的心,湿了我的眼。

我试着带母亲出去旅游,可是每次出去总是不欢而散。母亲一辈子都是苦熬出来,太心疼钱了,拮据得像柳青《创业史》中买稻种的梁生宝。母亲似乎对一切欢娱的事物都不感兴趣,眼里除了干不完的活,就是沉默着发呆。和母亲共处的日子,我终于发现,母亲始终是一个只关注“正经事”的人。

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教母亲认字,惊异地发现从小没进过一天学堂门的母亲,竟对识字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早晚,我都看到白发苍苍的母亲手里捧着蒙童识字书,一字一字地读,一笔一划地反复练习。我依然只能看到母亲的侧影,那专注的神情使母亲面部线条十分的恬静、坚毅,定格着自己的性格。

母亲从未给我讲过一次道理,更不懂的什么教育理念,但母亲三副侧影却像美丽的种子,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直到结出勤奋、乐观、坚毅的果来。

(0)

相关推荐

  • 刘一言 | 老家的秋

    本文为读者来稿中优秀稿件 经作者同意原创首发 刘一言 <老家的秋> 老家的烟火在风和话语里一次又一次抓住秋天的味道,这味道又熟悉又多了些令人生慌的杂质.那些最为原始的草木石树,在点燃的枯叶 ...

  • 原创亲情散文《珍贵的宝石》

    大姐,二姐,三姐,哥哥和四姐: 当我一连串写完这几个称呼,我的心在微微颤抖,我的泪即将溢出眼眶.我的这种心情,无人能懂,无人能体会,我的感动与心痛,正在不停涌向笔端. 此时正是上午,窗外阳光高照,室内 ...

  • 白志福丨借钱的记忆

    上中专之前我在农村,对农村的记忆不是劳动的艰辛,而是缺钱的无助. 我父亲曾经是一位乡村民办老师,兄妹三个,我是哥哥.民办老师就意味着不挣国家的工资,只是生产队给发的一点儿工资而已.父亲说一年有1000 ...

  • 全国首届“亲情杯”诗歌大奖赛入围作品展:徐恩玲

    梦中的思念(外一首) 徐恩玲 是夜,父亲再入梦来.一别数年,没有归期,与远在天堂的父亲相见,只能在梦里,哪怕思念成疾,终究无药可医.一梦醒来两行泪!回想我们生离死别的场景,任我肝肠寸断,千呼万唤,任我 ...

  • 【第七十一期:隆重推荐散文《清明:埋在记忆深处的父亲》作者:姚锋】

    作者简介: 姚锋,女,网名小桥流水人家.人间四月天等,山西吕梁人,公务员,常年从事文案工作.2016年进入碎玉诗词学院学习近体诗,现任主群管理.自幼酷爱文字,喜读书,善思考,数年笔耕不辍,各类作品散见 ...

  • 父亲的车

    一条公路边的山坡坡上有一个村子,那个村子里的树木都长得十分的茂盛.笔直,小孩经常爬山.爬树.抓松毛.抓蝌蚪.抓蚯蚓.弹弹珠--.那个时候,每家都有牛,黄牛.水牛,都有那么几条,周末就会约着一起去放牛- ...

  • 亲情散文《珍贵的宝石》

    大姐,二姐,三姐,哥哥和四姐: 当我一连串写完这几个称呼,我的心在微微颤抖,我的泪即将溢出眼眶.我的这种心情,无人能懂无人能体会,我的感动与心痛,正在不停地涌向笔端. 此时正是上午,窗外阳光高照,室内 ...

  • 【投稿选登】 写给母亲

    今天和往常一样与爱人从西安回老家看望母亲,也和往常一样回家之前给母亲打电话:"妈,我一会和王荣回去看你."母亲接电话回应:"王荣爱吃面,我给你们擀面."几乎是重 ...

  • 【投稿选登】袁绍藻 辛丑暮春中原行绝律小札

    [投稿选登] 袁绍藻 辛丑暮春中原行绝律小札 经汉赴豫 骋目凭窗已别湘,榴花芍药好春光. 手机微信刚翻页,靓女银铃报武昌. 河南游经郑州车站 人老爱闲游,多番过郑州. 风沙来暗色,岁月去忧愁. 昔日曾 ...

  • 【投稿选登】全革军绘画作品欣赏

    中国写生会学术总顾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翟欣建先生题 全革军 高级工程师,法国FDI 公司及 Mer de la Chine 公司法人.曾考取公费留学巴黎高等机械及材料学院.曾获中国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有 ...

  • 【投稿选登】我和笛子的约定

    我和笛子的约定 西安市碑林区铁五小学     柯昕辰 [编者按 2021年7月7日晚, 由西安市慈善会.西安博物院.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西安市长 ...

  • 【投稿选登】唐荐福寺遗址景区游记

    王俊杰(乐樂贤人) [编者按 有文化的中国人,未必都懂得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即便是有文化的西安人,也未必都知道西安博物院的唐荐福寺遗址景区,原来是"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唯一活态化 ...

  • 【投稿选登】难以忘却的西安之旅

    [编者按 个人生理成长,未必会与精神成长同步.书本理论知识,不等于社会实践知识.生为中国人,必须懂得中国历史知识.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学生,必须知道新中国的来路.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党团教育中心组织大学生 ...

  • 【投稿选登】 父亲的窑洞

    [编者按:本文作者笔名,来来,女,陕西富平人,八十年代挤过高考独木桥,由农村走向城市,如今在某高校工作.她在土窑洞出生,也在土窑洞长大,对土窑洞有着深深的眷恋.家国记忆,娓娓道来.一篇散文,一抹乡愁, ...

  • 【征文选登】陈新峡/投稿往事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关于投稿那件事儿"征文选登 投稿往事 陈新峡 对一个写作者来说,谁没有一些投稿的经历和故事呢? 回顾近40年的写作者经历,既有 ...

  • 【征文选登】郑友贵/苦乐漫漫投稿路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关于投稿那点事儿"征文选登 姜仕贵 也许今生宿命,读写与我常相伴. 回首写作.投稿路漫漫,难忘那么多第一次. 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