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の留日学记-两个问题篇
在这里待了快三周的时间了,已经慢慢去习惯这儿的生活。习惯了每天六点多太阳照进屋子把我叫醒,习惯了乌鸦代替喜鹊在院子里觅食,习惯了每天去便利店买菜回来自己做着吃,习惯了骑着单车穿梭在校园里去上课,习惯了每天听一个大叔的日语广播(怎么也听不懂,除了每天播报的日期与时间)。
在国内时,我总有个坏习惯,每次吃饭都得剩下,怎么改都改不了。到这边后,在餐馆里吃饭时看见几乎所有的日本都会把饭吃得干干净净,一粒米都不留。这种惜物的精神,我十分地敬佩,于是有时即使已经饱了,我也会歇一会然后坚持把每一粒米吃下(还有一个原因是日本这边物价比较贵,丢之心疼)。
如今,一切都已经安定下来了,不再像第一周似的那般慌乱。这次,给大家分享两个问题,一个是随着时间,慢慢清晰了的;一个是我目前正在思考的。
一:关于干净
ˇ
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妈会给我买一些浅色的衣服穿。每次家里的衣服都是老妈手洗,她也经常抱怨说,我不爱干净。大概到了初中的时候,我所有的衣服都换成了深色系。老妈说,这样容易清洗,也显得干净。(家里一直很穷,没有洗衣机,现在依旧所有的衣服手洗。)
那时我深信一个道理,那就是:深色的衣服会显得干净。
。
。
。
到大学了,大一的暑假,我去了北京的厨师学校(著名的新东方烹饪学校)学习了两个月的厨艺。在那里,我发现所有学中式料理的厨师全部穿着白色的厨师服,学西式餐点的全部穿着黑色的厨师服。
中餐以烹、煎、炸、炒等为主,与油烟接触较多,衣服都会被沾上污渍,难以清洗。而西餐以面点为主,主要和面粉打交道,所以黑色的服装上常常会粘上白色的面粉。
于是,当时我心中有个提议,那就是:把两者的服装对调,学中式料理的穿黑色厨师服,学西式餐点的穿白色厨师服,这样彼此都会显得干净。顿时,感觉自己特别聪明,有木有。
。
。
。
近日,在筑波大学体艺图书馆借了几本关于设计的书来读。其中一本就是アイデア编辑部出的《原研哉的设计》,里面详细介绍了原研哉大师几乎所有的作品以及活动。
大师对白有着独特的亲睐,写过一本书就叫做《白》。他说:白有着将事物本质最大程度凸显的作用。
书中有篇介绍了大师的「梅田病院」的标识设计。在为何这样去设计,他写到:为了给孕妇们营造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我选择了用布来做设计。这样做的好处是,这些标识能够随时换下来清洗。并用纯白来凸显医院的清洁干净。
来到日本后,我深深感觉到这个民族对于干净整洁的极致要求。他们常常会选择用浅色,甚至是一点污渍就扎眼的纯白来做装饰。而其目的不是在于去让环境显得干净,而是整个空间真正的干净,特别是在一些需要绝对清洁的空间。
读完此篇后,之前困挠的问题豁然开朗。想起了,初中班主任教我的一个道理,那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爱干净,不要去看他房间表面的干净整洁,得躬下腰,去看看柜子底下是否堆积了灰尘。
于是,我明白了:真正的干净,不在于去看事物的表面,而在于探索其本质(内在)。
二:关于单车
ˇ
日本的交通费较贵,单车出行是一个比较便宜而且方便的出行方式。在这里单车道与行人道划分在一起,用绿物将其与行车道分开。单车都有规定的停放位置,在市区会有智能机器负责管理。
有一次去市中心,见到停车所用的精算机,以为只要停车就要收费,又见一旁明明写着禁止停车的位置上停放了一排单车,于是心想,停在那也可以吧,并且不用收费,正好逃过一小笔费用。我和小伙伴心里一阵窃喜。
买完东西回来取车时,发现一位老爷爷正在给那一排车贴警示的黄条。大概写着,这里不能停车,请注意;如果在写着驻车禁止的地方停车,将会被视为废车,以至于会被大车拖走等等之类的话。
准备推车走时,老爷爷迎了上来,用超快的语速说了一大段日语句子。本来想跟他说,我是外国人,你说的我听不懂。后来发现根本插不上话,只能面带微笑地答道:はい、はい、はい。。。。。。
突然间感觉和语言听不太懂的人交流的乐趣,就是不管他说的是什么,你唯一可做的就是面带微笑,装作自己能听懂,然后不停地答,是,是,是。。。。。。
答非所答,问非所问,鸡同鸭讲,别开生面,哈哈哈~
这里好多人家都住着二层别墅,小院里种着花草。每一寸土地都拥有一寸阳光,这才是所谓的生活吧。经过这家别墅时,门前的景致让我停下了脚步。
这是用来卡车的,当看到有空位时,可将车直接推进去卡住。然后在一旁的精算机上输入停车的序列号。这时,精算计时开始。取车时,输入序列号,结束计时,如果超过规定时间,需交取一定的费用。之后,并可取车。
这是精算机,走进她时会有语言提示。
这上面详细地写了精算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操作步骤。
后来,才发现上面写着三个小时内不收费。停在这里,不会妨碍到其他人,并且非常安全方便(因为不用自己锁车,而且不用担心被偷),以后还是停在有精算机的地方吧~
日本单车普遍标配,很少出现异类——前面一个大框,弓形扶手,后方坐架,统一的锁与夜灯。这样的新车价格都以千元或是万元的人民币来计算,价格有点吓人。我买了台大约两百块骑了三年的二手自行车,行动依旧自如,应该还能使用很些年。
摩擦生热的前照灯,夜晚将灯掰过去,让上方的头靠近轮胎,骑动时方可发电。夜晚的照明灯是政府规定必须配备的。而中国的自行车基本不配备这样的功能,所有的制作商也许都觉得自行车是白天的交通工具,要是在晚上,有路灯啊,再要一个多余的灯干嘛。
这又不得不让我想起了我的初中时代,冬季天亮的迟,那时天还没亮就得起床去上课。由于技术不行,无法一手骑车,一手用手电筒照前方的路,更何况是前方的车开着远射灯驶过来时,更是一阵蒙圈。所以只能凭借着记忆,行驶在每天必经的路上。哪里有坑,哪里有块大石头都只能在记忆中搜索。
大概是小学的时候吧,小区修下水道,挖得到处都是深沟,而没有做任何的防护措施,以及夜晚的提醒夜灯。那时,我有预感会有人掉进去。就在我的“期盼”中,在某天晚上九点多的时候,邻家的上完晚自习的姐姐终于落入陷阱。伴随着的一声惨叫,将我从睡梦中惊醒。
突然间我意识到一个问题,设计不应该是去满足自己意想到的普遍需求,就比如说单车能骑就行了,而应该是去满足它在特别情况下的存在需求。设计首要解决的应该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锁车基本都是用的原本自带的这种锁,不用额外再买那种分离的锁。
其实此图的重点不在于这个锁,而在于,这个坐垫。所有的坐垫基本都是这样的形状,三角形,两边向里凹进去一些。日本标配的这种坐垫有些硬,屁股与它磨合了几天后才适应。也就是得忍受几天的疼痛,才能适应它,就像新买的皮鞋,得和脚磨合好长一段时间,直到脚磨破了皮渐渐适应它一样。
总是感觉这样形状的坐垫有点反人类,特别是反男性。每次遇到有些高低差的地方,屁股被一颤得疼,那么我就在想了,如果是男性会不会更疼(本人没有这样的经历,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纯设计问题,大家不要YY)。那么坐垫的形状该设计成怎样才好呢?欢迎大家在留言处留言。
「设计疯语」:设计首要解决的应该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