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的真实工作状态

  在大众的印象里,考古工作很神秘,工作状态也是一帮老学究拿着放大镜翻阅文献的样子。我经常会被质疑:' 你是搞考古的吗?我以为考古的人都是老学究呢!'

  那么,真正的考古工作是什么状态呢?

  每一个考古项目的开展都有着相似的经历,那就如同苦行僧的修行一样,是艰苦和执着,但是研究的内容却是千差万别。就拿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早期玉矿遗址的调查和发掘来举例。

  考古工作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它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是深入田野工作前期的准备工作,这要求考古队员们阅读大量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材料,进行反复的研究和推敲,确定研究方向和目的,框定大概的调查发掘范围;其次是申请考古调查发掘执照;再次是采办调查发掘需要的各种工具和仪器;最后,大家才能按照计划,开启考古项目的调查发掘之路。

  (发掘现场)

  初期调查时,难度会大一些,会遇到许多无法预知的困难。马鬃山深处荒山秃岭、影影绰绰,茫茫戈壁,无边无际。扑面而来的荒凉和孤寂是这片土地给人的第一感觉,放眼望去,只有光秃秃的群山和戈壁,极目远眺,那戈壁的尽头就是天际。有时候一天都碰不到一个人,更别说有村庄可以歇歇脚了。

  陈国科和队员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展着调查工作。每天在出发前都要准备好充足的口粮和饮水,干面大饼、泡面、旅行壶、保温壶、矿泉水,这些物资是必须要带够两倍的用量。即使是炎热的夏季也一定要带上棉衣,这里昼夜温差大。如果一天的行程顺利,至夜能返回驻地;如果不幸遇上沙尘暴或突发状况,这些食物最少能保证大家不饿肚子。

  车辆只能在较为平坦的戈壁滩上行驶,大部分位于深处的地点只能靠队员们徒步。队员们带足了水和干粮还有罗盘资料等设备,经常跌跌撞撞在戈壁里求生一般展开摸排调查,这要花费很长的时间,需要的是坚强的毅力和耐心。有时会碰见戈壁狼狗,惊出一身冷汗;有时踩空摔倒划伤,抓一把黄土就能止血;有时碰见沙尘暴,浑身上下都是泥沙,耳朵里的沙子几天都掏不干净;有时也能碰见姿态优美的黄羊和游走的壁虎 …… 这些如同 ' 探险家 ' 一般的经历,令队员们一直记忆犹新。

  队员们遇到地面有陶片、石器等人类活动过的地点,一定要详细地记录和标记。最后由这些标记点连成线,确定哪一个地点人类活动最频繁,并作为重点区域进行小面积发掘。

  白天上工地发掘,晚上整理记录图纸,查漏补缺,修补陶片,分析讨论发掘现象,总结经验教训。队员们租住在离工地最近的农户家里,大家要在工地上一起生活、工作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现场探讨)

  现代科技手段不仅为考古调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为考古工作带来了便利。在没有无人机航拍时,队员们为了获取一张遗址全貌照片,就必须爬上紧邻的山头或者找了梯子登高,照片效果还是不够全面清晰,这为后期资料的储存和调查分析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现如今,有了无人机新兴技术,不但有了全貌的照片,还可以生成三维动态图,放大后就连细节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些看上去很 ' 土 ' 的考古人,通过不断地学习新兴技术,用高科技手段为现代考古插上了飞翔的 ' 翅膀 '。

  在发掘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大家要从地层中细微的土质土色的变化来分辨出是不同时期形成的活动层,还是大水冲刷的淤土层,或者是其他堆积层。干燥的土层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颜色,这就不得不借助喷壶,一遍遍地喷洒,一遍遍地分辨。遗迹现象相互叠压打破、被破坏的现象是每个遗址都会出现的,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它能从地层上客观地说明遗迹的早晚关系。所以,弄清楚这些有关系的遗迹到底是房址还是灰坑?谁打破谁?谁早谁晚?内含的陶片等又是哪个位置的?这些都需要反复观察、推敲、探讨。有时候这种解决不了的难题就像拦路虎一样,使得发掘工作无法继续下去。在发掘现场,有时会看到有人手持手铲,眉头紧锁,一会蹲下仔细端详,一会围绕着遗迹来回转圈,这说明他一定是遇到了难题。

  每一处古遗迹都是唯一性的,它不可再生;每一次的考古发掘活动也是唯一性的,所以发掘过程中的每一步记录和考古队员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队员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必须详细做好考古发掘记录,为日后研究打好基础。

  考古发掘现场,除了铁锹开挖、手铲刮面、记录详情、测绘平剖面图、拍照遗迹、分拣各种出土标本,还有一件工作不可或缺,那就是浮选地层土样。

  一堆堆一捧捧的黄土,看上去与平常无异。当我们对不同地层的土壤进行细致地筛选后,又会有怎样的惊喜等着我们呢?地层土壤中包含了珍贵的线索,当时生存环境的信息,有什么植物生长,吃的什么,有什么样的动物共生等,筛选完细腻的土壤后,颗粒较大的孢粉、种子、细小的动物骨骼碎渣等都被筛了出来。经过淘洗后,还有碳化植物残留物 …… 这些标本通过后期的科技检测,就为判断当时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考古工地结束后,更加艰巨而精细的修复、研究工作转入了室内,大量破碎的陶片清洗、编号、拼接、复原、绘图、扫描,各种标本的检测、分析、统计,每一份记录的研究、分析、筛查,整个遗址相关文献、考古资料的梳理、分析、比较 …… 最终成文,公布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后,完整及复原的文物才能交到博物馆对外展示。

  在文物背后的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会面临很多危险和困难,经历许多的艰辛。他们常年与田野做伴,凭借着一腔热爱和情怀,让事实说话,佐证历史。

  作者: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魏美丽

(0)

相关推荐

  • 刘亭亭:考古与“摸金”,正邪不两立

    最近一段时间,盗墓剧和鉴宝剧俨然成了不少观众的新宠,虽身为文博工作者,我也未能免俗,前阵刚追完潘粤明版的<龙岭迷窟>,这几天又开始坐等<古董局中局Ⅱ>的更新.当然,笔者关注的只 ...

  • 三星堆遗址“灰坑”及文化堆积层暴露的大问题

    今天偶然看到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头条官方账号发布的一则微头条,引起了我的兴趣. 微头条写道: 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房屋建筑.石器作坊.陶窑.墓葬.器物坑.河边祭祀区.夯土台.灰坑.灰沟等各类遗迹,反映 ...

  • 神秘尸骸后的远古迷案,18件夏朝青铜器出土,三官庙遗址发掘纪实

    2018年,在安徽省引江济淮工程施工到到派和河段三官庙村时,工人们在一个土堆附近发现了大量的碎陶片,工人们立刻通知了相关文物部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刻对土堆遗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一场考古发掘工作旋 ...

  • 【轻松分享】漫图告诉你企业服装设计师的真实工作状态

    周末前夕(对大多数苦闭的单休设计师来说),应该轻松点是不? 今天我们不调侃,来介绍有着织女心的一群人:服装设计师. 服装设计师是一项极其苦逼和烧脑的工作.一年分四个(春夏秋冬,通常的公司,还有一年六季 ...

  • 有在水产摊干活的亲人吗?这是最真实的工作状态!

    咱们关城人做冷冻水产行业比较早,经过30年的发展,部分努力打拼的人取得了一定成就,也给家乡人解决了一大批劳动力就业问题!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水产商雇佣着本村上千人,那么他们在外面的工作生活状态怎样呢?今天 ...

  • 疫情爆发后,我记录了12类人的真实状态

    谁都不曾想到,21世纪20年代竟会是这样的开篇. 这一年的春节,戴口罩.宅在家.不串门成了主旋律.每天醒来打开手机看疫情数据,成了大多数人的习惯性动作. 截至今天上午9点的最新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

  • 人这辈子最好状态其实就这三句话

    人这辈子最好状态其实就这三句话,第三句最难听,但最实在.可惜有太多人真的不明白,真正到了那一刻,就会知道这话不是乱说的. 第一句是活长点. 人到世间来一趟,完全是天地的造化,能够多看看这花花世界,多品 ...

  • 发胖后的蔡依林到底有多“撩人” 已达巅峰状态, 不给模特留活路

    对于亚洲舞后蔡依林而言,想必大家也是非常的熟悉,蔡依林一直以来都非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对于唱歌跳舞真的是非常的用心,在娱乐圈之中,拼打多年,日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传唱度都非常的高 ...

  • 摩托车化油器工作状态的“可视化”调节,奉上详细步骤

    作者:木石雅玩 朋友的一台WH100T-G五羊小公主踏板摩托车来我维修店换机油,他这车刚买不久,总里程只不过行驶了5000公里. 闲谈中得知他这车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这车放几天不开就很难启动,而且 ...

  • 为什么感觉农村人在城里工作后,大部分都变了?

    农村人跳了农门到城里工作后大都变了,是很正常的现象! 我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处于向着工业社会努力过渡的阶段. 建国初期,工业化水平低,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状况,国家实行了以农补工的政策. ...

  • 百年前清朝人的真实样貌,法国摄影家拍下的罕见彩照,差距太大了

    中国几千或者几百年以前的历史,我们只能通过史料或者看影视剧来了解,这是时代的局限.但有一个朝代,却给后世留下珍贵的照片,甚至是视频.不言而喻,这个朝代肯定是清朝.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风云变幻,西方科技 ...

  • #打工人# 一位工作了35年的清洁工在退...

    #打工人# 一位工作了35年的清洁工在退休时给自己的上级留下了一个字条,被她的孩子发到推上迅速走红.字条上面写着:"女士们好,明天是我为汇丰银行做保洁的最后一天.我为下一个清洁工,无论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