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我不是好皇帝,但我是开宗立派的书法家,瘦金体你会写吗?
一说起赵佶,就想起岳飞《满江红》中所写“靖康耻,犹未雪”。作为一个皇帝,他是不及格的,都到了亡国的地步。可是,如果宋代文化格局如果没有他,艺术在宋代,或许不能有这么高的趣味。宋代的书法乃至绘画,如果没有宋徽宗这个艺术修养冠盖天下的皇帝,也许不会到这种让后人仰望的高度。
书法史上有句话,就是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的一段著名书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其中“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意思是说唐代的书法重视法度,宋代的书法重视趣味。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方向。唐代书法家将学习书法的重心放在了结体和用笔方面,对书法实行了规范化和精微化。
法度之下,森严雄厚的“唐楷”和豪放的“狂草”,在唐一代诸多书法家的努力下,已经被发挥到了极致。突破已经很难,
这时候,赵佶站了出来。
大家都知道他创造了一种字体:瘦金体。要知道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草书颠张狂素,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虽然也是鼎鼎大名的书法家,他们形成了各自的风格流派。但他们不是书法字体的开创者,而是发展者和传承者。而赵佶不但是书法家,还是是一代宗师,一个开宗立派,独创一体的宗师。
他的瘦金书,前无古人。在中国书法史上,独创字体的人,远的就不说了,从有字迹传下来并有史书记载支撑佐证的人开始算起。第一个小篆李斯;第二个八分书蔡邕;第三个草书张芝;第四个楷书钟繇;第五个行书王羲之;第六人就是瘦金体赵佶。
后世评论他“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帝耳”。这里不说他的治国能力。在艺术上,可以说他做到了千古彪炳,因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基本都是徽宗时期形成和确立下来的,单凭这点就知道,宋徽宗对那个时代的艺术有多重要。
瘦金体书法欣赏的时候,能感觉到有一种仙风道骨、清新自然、悠远静穆的意境。可是这一千年来,学习它的人却是不多,怎么回事?
首先是封建社会时代的桎梏,使得它不能普及。那时候,皇帝的字,是御笔,宋一代,一般人岂敢随便模仿,只怕招引仿造御笔的嫌疑。另外,宋徽宗算是亡国之君。到了明,清一代,人们对宋徽宗的书法观还是持成王败寇论那一套的。在这种环境之下,瘦金体自然是没有出头之日。
瘦金体书法不像其它几个字体,一直有历代书法家们传承和发扬,并形成各自的理论体系得以流传。而瘦金体在历代里,临习钻研者寥寥无几,其技法论述更是一片空白,这使得一些有条件临习瘦金体的人即使有心练习,却苦于找不到门道,得不到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屡遭挫折而见不到成效之后,也就放弃了,这就造成了欣赏傍观者众,练习发扬者少。既然无人能入门,就更谈不上传承了,自然地,论述成功方法的人也就没有了,所以一千年来,其它字体的传承人辈出,瘦金体的传承人凤毛麟角。
清末民初以来,才逐渐有人开始重视和研习瘦金体。如大画家张大千、于非阁、等。不过他们也都是以画画为主,学瘦金体只是他们的爱好。所以也只是浅尝即止,并未有很高的成就,更没有留下有关瘦金体书法技法的系统论述。
赵佶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
瘦金体点画瘦硬,如钢丝、竹节,似兰草、柳叶、花瓣、鹤腿,其点画虽然细微,而提按顿挫,笔锋藏露等等动作丝毫不含糊,笔笔精到,结构完整,无懈可击。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般人看到瘦金体横画收笔带勾,竖画收笔带点就觉得不习惯,因为人们都习惯了颜筋柳骨,欧险赵润的笔画结构,以为跟二王,欧褚颜柳不太一样,其实,这些都是赵佶在学习唐代书法家之后总结变化而来。
要说难学,那是瘦金体对笔和纸的要求比较高,作为通用普通宣纸和普通毛笔的练习者来说,这是学不好的一个因素吧?不管如何,如今,瘦金体也开始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和欣赏,未来会有更多的瘦金体书法作品出现。你说呢?
我是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