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 何谓“桃源文心”
张立,山东潍坊人,苏州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她当过高校辅导员,做过校报总编,现执教于潍坊医学院。喜欢文字,偶尔写点小文章,并以此为乐。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撰写的文学评论文章《迷失的蝴蝶》曾获第六届“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
所谓桃源文心,是以桃源叙事作为研究当代小说的一个切入角度,洞悉作家们那份“为文之用心”。《桃源文心》一书是针对中国当代小说桃源叙事进行系统研究的文艺评论。
1500多年前的陶渊明于躬耕田园之际创作的《桃花源记》令后世文人服膺、企慕、追和。从文化生成的角度看,“桃源”和“桃源梦”不仅仅是普通的意象,而是作为凝聚着潜意识感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原型母题。中国传统沿袭的厚重文化底蕴使“桃源”叙事一直作为经典叙事之一镂刻在后世作家心目中。在世事纷乱的现代历史环境中,桃源原型与身心憔悴的现代作家欲求远遁尘嚣的心理不期而遇,沈从文、废名等作家展现俗美的牧歌生活画面,成为现代桃源叙事的始作俑者。
步入新时期,急速的社会世俗化导致桃源原型在当代小说中置换变形,既体现在汪曾祺笔下的纯粹性桃源空间,又展现在知青作家留存青春、理想和生命信念的“桃源”里,还有张炜以沉稳的姿态坚守道德理想的内心桃源,更有桃源主题意识蜕变甚至悖逆的莫应丰、叶兆言等作家的桃源叙事小说。
该书旨在探讨桃源意象在当代小说中或幽微或明朗呈现的原因,挖掘其逃避、抚慰和救赎功能的价值所在,展现桃源意象具备的自足性、封闭性以及秉承传统的道家精神,呈现其自由自在的审美风格。
当代桃源叙事小说暗含了作家们浓厚的乡土情结和浓郁的回归意识,对童年视角的富有美学意义的运用又成为汪曾祺、迟子建桃源叙事小说鲜明的叙事特征。桃源叙事文学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桃源并不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现代性乌托邦,而是一个“向后看”的中国传统的乌托邦。
本书首先宏观扫描当代桃源叙事小说的流变形态,挖掘其本身融合的丰富意蕴,对透视当代小说的传统精神格局提供独特视角。其次,整体性关照代表性作家张炜的创作,并对格非和阎连科的作品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比析解读。
张炜一直以来对精神世界不懈地扣问、探询和求索,他在《九月寓言》里建构了乡村诗意桃源,这意味着他在故地踏出了“寻找野地”的一大步,此后创作的《柏慧》和《刺猬歌》探讨了执拗坚韧的知识分子永恒的精神守望,虽然这种坚守在《你在高原》中不断陷入现实的围困又不断追寻。
格非的《人面桃花》和阎连科的《受活》与之不同,书写了在现实和历史空间里对桃源的苦苦寻觅,最终幡然惊醒桃源梦。格非的《山河如梦》和《春尽江南》找不到突围路径,让我们这些互联网时代的人,销蚀了梦逐桃源的念头。
本书重在从审美层面和哲学层面发掘当代桃源叙事小说的内涵,以期把握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立场之捩口。
《桃源文心》的N种读法:
1、作为一部针对中国当代小说桃源叙事进行系统研究的文艺评论。
2、作为一部试图洞悉作家们“为文之用心”的工具书。
3、作为一部努力沿袭中国淳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习作。
4、作为一部在雨天里随手翻书觅得一份沉静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