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进阶】有理说不清?三步拯救你的议论文

编者按:

说理是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如何巧妙地说理,使观点深入读者,特别是阅卷老师这一特殊读者的心中,是在考场上取得高分的关键。如果把“观点”比作一座山,那么所有的说理技法便犹如环山之水,无论多么跌宕多姿,都万变不离其“山”;与此同时,山也因水而活。

反观大部分考生笔下议论文的说理技法,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在立意明确的前提下,他们最擅长套用模式,尤其是总—分—总的结构;然后在陈旧的模式中堆砌素材,甚至事与理无关,叙与议脱节,以陈述句一统天下。即使是再深刻、再犀利的观点,在这样的说理方式下,也很难有说服力。

因此,若想使议论文等级提升,我们必须使说理技法进阶。借鉴优秀的说理方式,以扎实又有创见的说理打动电脑前的“冷面判官”。
再高深的观点,也需要说理这台千斤顶
——“议论文说理进阶”指导与运用
第一步:摆出观点
道理是壳子,你的思维才是内核
1. 有逻辑,体现思考过程
有逻辑的论点能够体现考生思维过程,内里有因果、互补等有机联系的论点才能够立得起来。而许多考生往往在开头呈现观点时,将论点表述成口号直接抛出,摆出问题而没有说明问题。
【原文段
人生就像过山车,有时到达高潮,我们人生得意,我们欣喜若狂;有时抵达低谷,我们萎靡不振,我们怨天尤人。是啊,这是正常人的一般表现,但是痛苦过后,我们需要的是坚持,去继续我们的人生旅途。(节选自《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进阶文段】  
人生就像过山车,有时到达高峰,我们人生得意,我们欣喜若狂;有时跌落低谷,我们萎靡不振,我们怨天尤人。是啊,这是正常人的一般表现。但是,无论是狂欢与痛苦,生活依然要继续,只有让曾经的狂欢与痛苦生出光照明天的意义,才能有足够的能量继续我们的人生旅途,才能使我们人生的路途越走越宽敞,越走越亮堂。
【名师点评】
原文段中关于人生的表述有两个方面,而在提出论点时,却只结合了一个方面,因此论点的提出并不严谨。进阶后的文段,以“生活依然要继续”一句为桥连接了“过去与未来”,从而使观点与前文后句有了逻辑和意义上的联系,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2.有侧重,亮出价值倾向
议论文中无论是对观点的表述还是对事例的描述,都应有鲜明的价值倾向。但有些同学在论述观点时,往往在对事例平铺直叙后扣上一句议论,就以为叙议结合,结构完整了。要知道,“叙述”而非“议论”,无论是以叙代议,还是以叙带议,都要有所侧重,亮出自己的价值倾向。
【原文段
“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这句话出自一位哲人。在我看来,“向后”乃是在行进的途中偶尔停下脚步,去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向前”是要拥有一个前进的目标。人的一生,需要做到前后兼备,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节选自《拥有一个前后兼顾的生》)
【进阶文段】  
“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这句话出自一位哲人。在我看来,“向后看”乃是在行进的途中偶尔停下脚步,去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既能知道生活是什么样子,又能总结自己的得与失,避免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重蹈覆辙;“向前看”则是在人生的低谷能够看到希望,相信自己的阅历定能裨益今后的生活。因此,人的一生做到前后兼顾,才能更加完美。
【名师点评】
原文段只是表述了自己对哲人的话的字面理解,既看不出前后两句的联系,也感觉不到作者的价值倾向。阐述不到位,就使观点突兀而茫然。进阶后的文段,在表述对材料的理解时,分别指出了“回顾与前望”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亮出观点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步:筛选论据
论点与论据不默契”= 说理失败
1.内涵的默契,论点和论据精准匹配
无论是理论论据还是事实论据,能够精准运用,才是阐释观点的利器。然而,在批阅的议论文中,我们发现“文不对题”的论据大量存在,正如用今人的环境危机去解释古人的伐木行为,论点与论据不“默契”,证明的只能是说理失败。因此,选择论据的首要原则就是两个字:匹配。
【反面例子】
曾有作家说: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是的,生活是单向的,没有谁可以逆着生命的潮流退回到最初的起点。生活的道路虽有万千种,但我们走的路始终只是其中一条。如屈原所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只有不时地回首观望来时的路,才会知道这条路是对是错,才会明白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推开前方的门。(节选自《回首来时的路,推开前方的门》)
【名师吐槽
第一个论据引出的议论是“生活是单向的,没有人能回到起点”接下来又说“生活的道路有万千种,我们只能走其中的一条”,这两句话放到一起,也说得通。可是接下来 “如屈原所说”中这个“如”字如何理解?是“如”前边所述,还是“如”后边的引用?屈原老夫子的意思是“路走错了,退回来重新走另外一条的意思”。论据前后矛盾,说理再精彩也成了败笔。
【备考启示】
根据题目来看,上面文段只用屈原的话就好,与后面的阐释比较一致。文段之所以出现论据前后矛盾,甚至“离题”的现象,原因有两个:一是对素材理解不透,只被其精美的语言所吸引;二是对自己的观点把握不够,思路不清晰。因此,平时对积累的素材要多一些思考,作文时要选定结构,拟好写作思路。
2.形式的默契,各部分语言风格统一
不少同学特别热衷于以华丽的开头与结尾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这本不是什么坏事,但遗憾的是他们对素材的运用却少了些用心,比如题目、开头是散文风格,文中却是沉闷的叙述;又或者一个文段整体是古风古韵的,穿插其中的素材却是生硬没有美感的。其实素材不仅要与观点默契,还要与语言风格统一,这样的说理才有说服力。
【反面例子】
于茶,有人厌其苦涩,有人恋其清甜;于牡丹,有人倦其庸华,有人赞其绝艳;于人生,有人叹其平碌,有人享其繁华……同一事物,千万人便有千万种看法,而这千万种看法往
往影响人们对其生活的选择。某高校实行无偿献血换综合评价两个学分的政策,引出诸多议论。大一学生李超感受新奇:“既奉献了爱心,又收获了学分,一举两得。”而大三学生王东则质疑…… (节选自《一念海角,一念天涯》)
【名师吐槽
一组精美的排比,显示了考生的才华;文采斐然的开头,直接把观点送到读者心里。看到这里,哪个阅卷者不心生欢喜呢?然而接下来的事例表述却像四平八稳的老牛车,没有一丝灵气。如此“四不像”的搭配往往给人一种东拼西凑之感。
【备考启示】
议论文说理,也要讲究形式的默契,具体来讲,是指文本各部分语言风格的统一。不能拟定一个散文风的题目,接下来却是严肃到令人生畏的说教;也不能把雕琢语言的心思都集中在开头结尾,文本中间也要有珠玑闪烁。
第三步:增强表达
再好的理,也须得有技巧地说
1.穿插重要细节,凸显真实性
一个人认同一件事的基础,在于这件事本身的真实性。而细节最能体现这一点。如果在说理过程中,能够穿插重要细节,那么事例的真实性往往会在无形中增强说理的说服力。
【考场示范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的背影,不禁让我想起我们与父母离别之时,他们对我们的目送。人生何尝不是一次次目送,一次次离别。最痛苦的目送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最幸福的莫过于我对你的目送只为等待下一次的重逢。我们也应向前看,懂得憧憬生活,在一次次目送之后,展望自己的未来,只为报答那目送之人,而不是一直沉浸在离别的伤痛之中。(节选自《既要沉淀,也要憧憬》)
【名师点评】
“目送”是生活之中最为常见的场景,任何一个有感知能力的人都不会陌生。本文段就龙应台的文章,抽离出“目送”这一细节,然后叙议抒情就此展开字里行间都映照着主旨。
2.留出想象空间,增强代入感
议论文说理,为了让观点明确有力,常常以坚决的陈述表述出来。这样的说理方式未尝不可,但终归是过于武断、生硬,有时不但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甚至容易引起反感。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反问、人称、对比、假设等技巧,增加读者的代入感,抑或是利用同理心抓住读者的痛点。
【考场示范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过客,我们在享受与忍受间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在前进的路上,学会偶尔停下来,更是一种成长的秘诀,人生的智慧。停下来,回首看看这条路你走了多远,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仔细思考自己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自己是走得十分精彩,还是留有几许遗憾?是收获了自己最为宝贵的财富,还是碌碌无为,匆匆而过?我想,学会反思才是最为智慧的成长方式。(节选自《驻足,再奔跑》)
【名师点评】
文段将观点置于一连串的问句之中,以问代议,以问代答,触动读者思考,留下回味的空间;这些问句又形成了排比,增强了说理的气势;“我们”一词,则直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为观点的渗透做了铺垫。
以上材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