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自己 质疑当下 打破常规 冲破教条 by 何以设计(中国)

原创

若谷设计

为新生设计力量发声

中国的设计环境在慢慢优化中,大量的新生力量在探索中成长。他们迎着新时代的呼声,也面临着打破常规的艰辛。

他们渴望被看到,看到的不是其形态外貌,而是他们所对设计花的那份心意。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上海的新生设计力量ーー何以设计(HOII DESIGN)。

何以设计工作室成员:朱耀文、官祥、周轶哲。

“关于何以的故事很简单,一天我们仨喝酒喝到兴头上,就壮志豪言的说要做自己的独立工作室,要让所有人都使用我们的产品。

我们是在上海相识,又在伦敦共同学习,毕业后各自在不同地区的设计与艺术工作室工作,在酒后壮志的三年后,我们回到上海,开设了何以设计,所有故事都是有起因的,而我们的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how to design・why to design・what if

他们将“how to design”、“why to design”和“what if” 作为每一次设计的起始,反问自己,质疑当下,打破常规,冲破教条。希望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下,找到属于这代人的设计思维,结合前沿的科技与材料,将其融入到家具、产品、平面、艺术装置和商业空间等领域中。

物件与人,关系何处探寻。

三维结构,数理何从算起。

匠心慧意,创想何究其尽。

自省日常,思辨何以设计。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是何以设计的On-off project家居产品设计作品。

“在我们的留学生涯中,桌子与其说是一件家具,更贴切的说是一件工具。我们在其上工作学习,也在上面吃饭煲剧,他见证了我们生活的两个状态,工作与休闲,紧张与轻松,ON or OFF。“

ON-OFF Project 包括了一系列家居产品:桌椅、凳子、灯、桌面文具以及餐桌收纳等。通过反思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探讨单一产品的功能互动。

以桌面作为舞台,赋予每一件物件独立的性格,宛如一场盛会,是你与他们的狂欢。

Phi Table

Phi Table 是对人在不同使用状态下进行的思考,桌面被黄金比例分割成两部分,采用不同的颜色和材料进行区分。就像工作服和家居服的区别,他也披上新的外衣,整装上阵。

桌子是用来吃饭还是工作?我们把再平常不过的事搬到“台面”上。

Phi Chair

Phi Chair 延续了同系列中两半式的视觉语言,不仅呼应了腿部半圆形细节,同时让该款座椅更具辨识度。

考究了人体工学,让Phi Chair 为用户提供了舒适的使用感,接触之时更加自然。可堆叠的设计方便运输与存储,适应家庭生活与商业空间。

Phi Stool

Phi Stool 延续了同系列中两半式的视觉语言及半圆形的腿部细节,轻便、舒适。考究的角度和扎实的用料,使其即可适用于用餐环境,也能用于办公,旋转式的堆叠方式,让其美观独特,方便运输和储存。

Travel Light

Travel Light 是一个反过度消费的设计,通过一个灯源和一组配件,使用者可以将灯源带至家居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配件可以搭配选择。

灯头部分分离设计,可取下来做手电筒使用。灯杆的一头设置有触感开关,在关闭的情况下,触一下便开。并设有亮度的调节,再触后亮度变亮,更亮,最后熄灭。

Malleo condiment shaker

面对市面上大同小异的调味罐,我们不经开始思考,这真的是最好的样子么?传统的调味罐就好似一个“安静的美男纸”纹丝不动地站在桌上,毫无亲切感。

Malleo半球形的金属底座带来的不倒翁效果,让其不再安静;罐身上的小棍子,允许我们改变倾倒的方式,每一次调味就像挥舞着小锤子,打破传统的定义,也许才是更好的生活。

Buddy

Buddy 是一件多功能桌面文具。材料和孔位的设置,使其可作为纸镇、笔座、压线器等来使用。开放式的设计,令其不再拘泥于设计师最初的设想。使用者们可根据自身需求去赋予它新的功能。

20° ruler

我们运用简单的钣金弯折工艺,做出了一把不一般的尺子。20°是我们经过反复模型测试,发现最方便使用者拿取的角度,只用轻按折角处,尺子便像跷跷板般翘起。

Apollo scissors

与20°尺子源于同样的出发点——“是否好拿”。切割,弯折后的钣金将整个剪刀抬起,便于使用者拿取。钣金形成的面增加了手指和指环的接触面积,使用时更加舒适。

Altan desktop storage

我们借鉴室内设计中开放式空间的想法,意图把笔盒和桌面的空间打开。通过简单的钣金弯折工艺,我们提供了一个空间给使用者用于桌面收纳,但这个空间连通着整个桌面,因此给了使用者更多功能上的可能性。

Carosello

Carosello乍一看实在是一个普通的托盘,我们利用钣金冲压工艺,使Carosello托盘底部形成锥形,他不再是一个放置于桌面的死物,每一次使用他都会摇一摇身子给使用者最直接的回应。

立风

若谷主编

周轶哲

何以设计工作室成员

编者:

你们三人去了英国留学,英国的设计教育与目前中国国内的有何不同?然后谈谈英国设计环境与国内设计环境的差异?

周轶哲:

英国的设计教育更加注重过程、设计整体的故事性和研究性。并不是很了解国内的设计教育,不好妄加评论。

欧洲整体水平较高,民众的设计意识也更强,所以他们对设计的要求也就比较高,这也迫使了设计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国内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对设计的渴望也有所提高,但是还是属于刚起步阶段,需要靠时间来慢慢沉淀,相信设计环境也会越来越好的。

编者:

国外的设计环境好于国内的,有些工作室就选择了落地在国外,为何你们选择回到中国国内呢?

周轶哲:

国内设计环境虽然和国外有一定差距,但是进步很快。在国外开设工作室,可能在创作环境上要好些,但在国内,制作生产的资源会丰富很多。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的设计师,我们也希望设计的东西能够接地气一些,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需求。

编者:

在你们工作室成立时间这段时间里,把设计落实到市场的过程中,你们对设计有了何新的认识?

周轶哲:

设计确实是不能脱离市场的。在设计过程中,会迸发出很多有意思,令人兴奋的想法。冷静过后发现这可能是无法实现或者无法商业化的。当设计面向市场时,设计不能只是概念,还需要是符合市场定位和生产要求的。

编者:

为其他新生代设计师而问,你们如何去宣传自己的设计,如何把产品设计带入市场中,有哪些途径?对其他还处在学生阶段的准设计师们有哪些建议呢?

周轶哲:

我们自身也是新生代设计师,有很多东西还要去摸索。个人经验是,参加展览把东西展示出来,在展会的平台上去接受大众的评价。里面会有你的客户群体,也会有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可以知道你设计的东西是否真的符合市场,符合客户的需求。

对于设计学生的建议是去了解设计界最前沿的东西和多思考自己要走的路吧。

如果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欢迎留言给何以设计,他们会回复你的。

▽何以设计工作室的联系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