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回忆录推介之三十三】王勤:《难忘在海外的日子之卢旺达篇》(二)

【在场专刊】


本期导读
上一期我们向读者推介了《难忘在海外的日子之加卢旺达篇》
一、使用塑料袋竟然要坐牢的
二、义务劳动日谁开车谁挨罚
这期推介《难忘在海外的日子之加卢旺达篇》
三、卢旺达经常遇到活雷锋
四、山多水多鱼多
五、卢旺达人爱乒乓


平台推介
在场文学平台倾情推介的《难忘在海外的日子》,是资深外交官诗人王勤的一部关于海外外交生涯的力作。王勤先生工作的43中,有20年在海外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除了两年的法国留学,他把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18年奉献给了非洲人民,奉献给了祖国的外交事业。
王勤先生用清新、自然、生动的笔触,把读者带到每一个工作过的非洲国家。读者如亲见那里的河流山川,亲历那里的异域风情;用平实、诙谐、机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经历,无论是工作中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艰苦哪怕大军压境生死存亡的时刻,他都用不慌不忙的文字娓娓道来。这是一个经历过风雨的旅者的游记,是一个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勇者的檄文,是一个心如菩萨善念永存的智者的禅语,是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明者的情思,是一个乐观主义者送给读者的心灵鸡汤,是一个爱国者的赤子之作。
这部长达14万字的回忆录,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     法国留学篇
第二章     阿尔及利亚篇
第三章     突尼斯篇
第四章     马达加斯加篇
第五章     加蓬篇
第六章     卢旺达篇
第七章     海外见闻篇 
讲述精彩故事,记录传奇人生。资深外交官王勤先生与您共赴非洲……
回忆在海外的日子之卢旺达篇
(二)
三、卢旺达经常遇到活雷锋


来卢旺达之前就听人说,卢旺达人勤劳朴实,助人为乐,来后通过和他们的接触才发现真是名不虚传。



助人不图回报


一天清早,我乘车到去城里办事。这是个大雾弥漫的早晨,十米开外已看不清任何物件。浓雾时而凝聚成团,时而飘飘洒洒,有时稠得令人窒息,有时又丝丝缕缕的游动着。车穿风破雾地缓缓前行,行至千山饭店附近时突然喇叭哇哇响个不停,我东按按,西按按,任凭怎么尝试都止不住。喇叭声声引来了无数人的驻足观望,交通眼看就要堵塞,警察吹着哨子赶来了。我和同事赶紧将车停到路边,查找响笛的原因。我们急的汗都下来了,喇叭还是不停地响就是找不到原因。正在不知所措的当口,两个肩背工具袋,修理工模样的卢旺达人出现了。他们二话没说,拿出钳子、扳手等,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问题,喇叭再也不叫了。一问原来是联线了。那两人说他们就是附近车行的修理工,路上碰见这有事就过来了,这点故障对他们来说是小菜。我掏出1万卢郎(相当于20美元)给他们,他们说什么也不要,我让他们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他们笑笑说,没什么,不用客气。摆摆手说声再见就走了。说实话,我当时非常感动。


还有一次,我从超市购物回来,到家才发现手提箱丢了,脸当时就白了,因为那里有很多现金、一本支票和一些证件。心想,这回可完了,再回去找肯定戏了。返回路上回忆起可能是在停车场往车上装东西后忘在手推车上了。到了停车场一看哪还有手推车的影子,心想肯定被人拿走了,拾物者没准正在家里高兴地数钱呢。怀着一丝侥幸的心理来到超市问保安,一个队长模样的人说,手提箱什么颜色的呀,他这一问我觉得有门儿,忙说灰色的。跟我来吧,到了他的办公室一看我那只箱子好好地呆在他的办公桌上。他让我出示证件,我说证件都在箱子里呢,他又问了问我的单位和箱子里都有什么东西,我给他递了一张名片,他核对了里面的证件和东西,看看没什么差错就说,拿去吧,下回可得小心点。我打开箱子看看没丢什么东西就随便抽出一沓钱给他,他憨憨地一笑说,你这是做什么,保护顾客的平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怎么能拿顾客的钱财呢。


助人蔚然成风


在卢旺达,助人为乐已成为一种风气。邻里乡亲有个什么事大家都会主动前来帮忙,完事喝点当地产的香蕉酒就算是酬谢了。这里交通秩序井然,驾驶员和行人似乎形成了某种默契,礼让有加,飙车、抢行、超速的情况很少,警察都很负责任,检查很严。因此在行车途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前面的车如果发现前面有警察会打左灯,提醒后面的车辆减速,不要超车,如果前面没有情况,也会打右灯,让后面的车辆放心超车。遇到途中抛锚,许多行驶车辆都会停下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忙。一次,我外出找不到地方,指路的人本来去跟我相反的方向,担心我找不到,又跑回来热情地坐到车里给我指路,直到目的地,给什么都不要。那天,我们在路上看见快速车道上一辆车一直跟着我的车,不时向我打手势,我不明白只好停车看看哪里不对,经他指点才知道原来是车门没有关严,他一直跟着我们,就是为了提醒我们,怕出问题。在这里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求人办什么事都不用给小费,贪腐行为没有市场,打击力度很大。


卢旺达人均GDP很低,民众生活不富裕,遇有国家发放的补贴和援助时,村民们首先想到的是先帮最穷的人,比如政府发放的粮种、菜种、奶牛、住房用的水泥、砂石等都是优先考虑这部分人,但也要求他们必须好好利用,否则下次就可能不管了。乡村里建房、建学校有时也是发动群众免费出工,政府只管提供建筑材料,而村民们也都乐于参与其中。



 星期六义务劳动成为全民运动


星期六义务劳动源自前苏联,后被中国人效仿,现在能被卢旺达人接受并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在非洲还真是开了先河,竖起了一面旗帜。而且一实行就是几十年。据当地人讲,现在实行的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义务劳动制度始于卢旺达人的一个古老习俗,当地语叫“乌姆冈达”即互相帮助或集体劳动。七十年代初,卢旺达前总统哈比亚力马纳首先发起“乌姆冈达”运动,号召国民每周二集体义务劳动一天,主要活动是开荒造田、修桥建路、植树造林等,后因大屠杀停止。卡加梅总统上台后把“乌姆冈达日”定在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获得了百姓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坚持至今。
每月的这一天城内基本看不到行驶的车辆,刚到基加利时还不知道有这个活动,开车出去后就觉得情况非常异常,怎么这么安静,一辆车也看不到,所有行驶车辆都被警察截停在路边,外国人的车辆除外。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那天是卢旺达的“乌姆冈达”,大家都在劳动。而擅自外出逃避劳动的被视为懒惰行为,除车辆被扣外还要领取劳动工具就近劳动,主要是打扫街道卫生、清除城市垃圾等。


有些企业对劳动中表现突出的,也会在适当的场合给奖品和金钱奖励以鼓励和表彰他们的先进行为,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劳模。我有幸参加过一次咖啡先进生产企业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大会,跟我们国内的做法差不多。领导讲话,号召大家向先进企业和个人学习,领导颁发奖品,如:奖杯或当地币,金额5000到10000卢郎(一美元=550卢郎)获奖单位和个人代表讲话,接受电视台采访,发表个人感言,电视台或报章播放或刊登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号召大家效仿学习。
根据笔者的体会,在卢旺达“乌姆冈达”已不再是一句口号和简单的运动,而是扎根于国民心中的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在这里工作和出行让人感到放心,因为卢旺达人都是活雷锋。



四、山多水多鱼也多


自接到任命后就开始着手了解卢旺达各方面情况。网上查询得知,卢旺达位于非洲中东部的东非高原上的一个小国。面积2.6338万平方公里,其中有水域1,400平方公里,海拔1,000—4,500米,平均高度为1,600多米。属内陆国家。全境多山,有“千丘之国”之称。地势自东向西倾斜,东部是草原、丘陵和沼泽湖泊地带,中部是草原,西南部边境地区较为平坦。全境共有5个火山(死火山),最大的是位于卢、刚果(金)边界的卡里辛比火山,高度为4,507米,全国有大小湖泊23个,河流18条,有些构成尼罗河源头。尼亚班龙古河、卡盖拉河为主要河流,基伍湖为卢旺达与刚果(金)的界湖。应该说,卢旺达是个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的国家。


由于国家地理面积小,从基加利出发,一般不出200公里就已经到达边境了,所以出游很方便,当天去当天回时间非常充裕。当然,山多,盘山公路就多,晕车的人出游比较麻烦。而众多的湖泊也为钓鱼爱好者提供了好去处。
到卢不久就发现这里山多水多鱼也多。差不多的水面都有鱼,而且很多。因为当地人很少吃淡水鱼。常驻国外的人都有体会,就是业余时生活很枯燥,不像在国内那么丰富多彩。为活跃业余生活,我常有意识地组织大家外出游玩,爱钓鱼的人钓鱼,不爱钓鱼的人坐在湖边打牌,欣赏湖光山色。


经商处院里有个干枯多年的小水池,我找人修了一下,放上水,把钓回来的大鲶鱼放在里面养着玩,每天午饭、晚饭后大家都喜欢到这里喂鱼观赏它们的游姿。有一天,我们发现有条最大的鲶鱼不见了,找了半天也没见踪影。后来在排水沟里发现了已经干枯的尸体。后来大家分析是大鲶鱼夜间跳出水池,“越狱”后找不到水路,掉到排水沟里死掉了。


还有一天,我们发现池里的鱼突然变了颜色,大家都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就在一起分析变色的原因,分析来分析去找到了答案。鲶鱼体型硕大,排泄物多而且黑,一周后水太浑得看不见它们的身影了,我就叫“老特”(黑人雇员)换水。结果老特爱干净,刷池子时放了洗衣粉,鲶鱼多半是在洗衣粉的化学作用下变色的,没几天,鱼就全都见了阎王。后来,水再浑我们也不敢让老特换水了。



五、卢旺达人爱乒乓


刚来卢旺达时,我们的乒乓球活动基本是在国人内部,不知道卢旺达人也喜欢乒乓运动。只是有一次我去路桥找人打球才听说卢旺达人喜欢打球的人很多,而且还有乒协组织。于是,经过路桥一哥们穿针引线,我就认识了卢旺达乒协主席美达尔。为了了解他们的实力,我邀请美达尔来经商处PK。爱球的人都很爽快,美达尔接到我的电话,马上约好时间就过来了。美达尔的乒乓水平我还真是不敢恭维:老式打法,尤其进攻的拍型我从未见过,但一看还是有一定基础。只是和他较量半天就是不出汗。我就问他卢旺达高手都在哪里。后来他把我请到了卢旺达高手常常打球的俱乐部。到那一看,还有不少打得不错的球手。才知道卢旺达爱打乒乓的人不少。


美达尔告诉我,卢旺达球手很多,但水平都不高,总想把全国的高手集中起来搞一次比赛,就是没钱。说中国是乒乓大国,乒乓球又是国球,能不能帮我们一把,把这项运动开展起来。我问他搞这样一次比赛需要多少钱。他帮我算了一笔账,大约需要6000多美元。我说6000多我可能出不起,但我可以号召一下,尽量帮你一把,如果搞不到那么多,你再想想别的办法,争取搞成这次比赛。他听说中国人支持他搞比赛,竟像孩子似地高兴滴跳起来拉住我的手不放,连说好几声谢谢。我在大使和各公司的支持下筹到了一笔钱,终于圆了这位乒协主席举办一次全国乒乓球精英赛的梦。我也带领由使馆、中资公司乒手组成的中国队参加了比赛并取得了不菲的战绩。


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国队参加的三个组别的比赛中获得女子组单打冠军,男子50岁以上年龄组我获得单打亚军。只有男子青年组单打失手。


作者简介
王勤,男,1951年生于黑龙江省北安市,现居北京。退休前曾长驻国外使馆工作,历任秘书、参赞等职。有《难忘在海外的日子》、《并蒂莲》等专著。《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赋学会》会员,《现代文学》杂志副主编、《国际援助》杂志编委。《白天鹅诗刊》杂志社名誉社长、《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分会主席,《北京暹华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微信号:wq19510523
手机:13911393737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华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