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医,需要迈过两大关,即脉诊和药物苦欲补泻
学中医的人都知道脉诊的重要性,但很多人都是走个过场,包括专家教授,都以问诊和检查为主,对于诊脉,实在是心明者寡,泛泛者多,想通过诊脉而疗疾如神者,真的是寥寥无几。
为什么脉学这么难?全国精通者那么少呢?原因就是在于学习的人,即使临证几十年,期间也有过琢磨感悟,但可能从始至终都没有走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也就很难达到一种至高至深的境界。
学习脉诊,我们业内早有共识,那就是王叔和《脉经》中所记载的“心中了了,指下难明”。隋唐名医许胤宗也表示,“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也就是说,脉象的复杂性,要想真正辨别其中的奥秘,往往并不简单,有时候意思好像明白,但就是无法表示,大有一种“爱在心口难开”的感觉。
宋代名医许叔微这样说到,“脉之理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凡可以笔墨载,可以口舌言者,皆迹象也。至于神理,非心领神会,焉能尽其玄微耶?如古人形容一胃气脉也,而曰不浮不沉,此迹象也,可以中候求也。不疾不徐,此迹象也,可以至数求也。独所谓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此非古人秘而不言,虽欲名状之而不可得,姑引而不发,跃然于言词之表,以待能者之自从耳。”
比如这是一个关于胃气脉的论述,古人讲这种脉的形态描述为“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这种表述该怎么去体会?这个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比较好理解,但是接着给你来一个“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此题怎么解?
对于这一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对此也表示词汇量有限,不知该如何表述这个“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干脆笔锋一转,玩个更大的,一句“脉贵有神”就点明其奥义了。“脉贵有神”该怎么解?对此,脉学宗师李士材也表示“惟其神也,故不可以迹象求,言语告也”。因为这种脉象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也没办法用合适的文字来描述,只能将其用一个比较有境界的话语来表达。
又比如形容滑脉,说是替替然如珠之圆转;形容涩脉,说是如雨沾沙;形容紧脉,说如切绳转索;形容散脉,说如杨花散漫;形容任脉,说寸口丸丸。这些都是迹象之外,别有境界的话,一般人很难体会。正因为所述脉象穷于言语,所以大师们才借这些体验过的“高端感觉”以供学者揣摹。
所以对于脉学,要做到跟古人一般境界,就得全靠悟性了,要靠悟性,那也需要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才行。天赋好的用1年,你在临床摸爬滚打10年,只要方向不错,应该也是可以与之比肩的。
这条道路,其实大医李士材已经为我们点明了,在其《医宗必读·脉有不可以言传说》中提到:“盖悟理虽入微之事,然迹象未明,从何处悟入?思境未苦,从何处悟出?必于四言之诀,二十七字之法,诵之极其熟,思之极其苦,夫然后灵明自动,神鬼求通。启元子曰:欲登泰岱,非径奚从?欲诣扶桑,无舟莫适。”所以我们只需要沿着李师的教诲和谆谆告诫,去寻找一条通向脉学高巅的路和小船即可,同时这个是后期临床脉学方面明悟和进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