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皮部、筋经、经水、经别、经脉概念解释
《灵枢·经脉第十》:“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灵枢·经别第十一》:“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
《灵枢·经水第十二》:“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炙之壮数,可得闻乎?”
《灵枢·经筋第十三》:“足太阳之筋,……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足少阳之筋,……名曰孟春痹也。足阳明之筋,……名曰季春痹也。足太阴之筋,……命曰孟秋痹也。足少阴之筋,……名曰仲秋痹也。足厥阴之筋,……名曰季秋痹也。手太阳之筋,……名曰仲夏痹也。手少阳之筋,……名曰季夏痹也。手阳明之筋,……名曰孟夏痹也。手太阴之筋,……名曰仲冬痹也。手心主之筋,……名曰孟冬痹也。手少阴之筋,……名曰季冬痹也。”
目前大学教材《针灸学》中讲述的经脉系统分布包括了十二经脉:十二经脉中包括手足三阳经,三阴经,统称十二经脉。另外还包括十二皮部,十二经别,十二筋经。除了经脉系统外还有络脉系统,有孙络、浮络、十五络脉。另外还有奇经八脉系统,即所谓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经脉系统分布图见表4-8-1。
我认为这样的经络系统图非常混淆,没有能明确地表示出彼此的内在联系,下面就谈谈我对针灸经络系统的一些看法。
首先追根寻源,我们经常谈到的十二经脉系统,先来看看什么是“经”和“脉”。
表4-8-1 经脉系统分布图
释字:经者,《说文解字》:“织也。”《玉篇》:“经纬,以成缯帛也。”《疏》:“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脉者,《说文解字》:“血理分袤行体者。”什么又是袤呢?袤者,《说文解字》:“衣带以上也。又广袤。东西曰广,南北曰袤。”又《博雅》:“长也。”
所谓“经”是指南北之道,“经纬”是一对阴阳概念,“纬”则是东西之道。“经”是连接南北的子午线,或者沿着南北方向运行的轨道,“纬”是连接东西方向的纬线,或者沿着东西方向运行的轨道。另外,“经络”也是一对概念,“经”代表大的深层的纵向之道,“络”代表浅层的小的横向的网络。
“脉”是指血脉,是营血运行的全封闭的管道。因此,经脉是指沿着人体的上下或者人体的南北走向的血脉,“经”就是南北之道的意思。除了经脉以外经络系统还有经水、筋经、经别、皮部等。它们所代表的意思都与此有关。
经水则是人体的上下(南北)走向的水道,经水也有12条,《灵枢·经水第十二》:“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很多书上把这十二条经水看作是自然界的十二条河,我觉得是不对的,人体经脉十二,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说明这十二条经水与十二条经脉相合。筋经则是人体的上下走向的筋肉,由于是上下走向的所以也称为“经”。足三阳筋经对应春季,足三阴筋经对应秋季。经别是经脉的分支,但是这个分支是沿着人体上下走向,所以也称为“经”,而且经别是经脉的一部分,也是运行营血的管道。
络脉与经脉两者都是脉,因此,相同点都是营血行于其中。不同点是经脉是指深层次的,大的,南北走向的(纵向的),肉眼看不到的血脉,(但有时可以摸到,例如脉搏)。络脉是指小的、浅层的、东西走向的(横向的)。
皮部是指在皮表的部分,全身皮肤分为6个部分,分别是太阳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两侧,三阴则是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而且是根据十二经脉的阴经的体表部分。
还有就是奇经八脉,从名字上看,这也是血脉之一,但不属于十二经脉系统的,十二经脉系统虽然名字不同,部位不同,但是它们都有共同的属性,就是都与太阳的升降相关,而奇经八脉系统与外在的太阳光照无关,所以有人认为它们是先天的部分。先从走向来看,大部分都是南北走向的,只有一个带脉是东西走向的经脉,这也是奇经的原因之一。
十二经脉系统实际上是源于六经的,六经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概念出自《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但在该篇原文中没有六经这个词,六经这个词是出现在其他篇章里。而此篇是用三阳三阴的概念。
而且明确指出三阳源于一阳,三阴源于一阴,所以六经是源于一阴一阳,或者说六经是在说明阴阳的一个概念。前面说了经是指上下运动的轨道,在自然界中所谓三阳就是太阳的上下运动,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则是太阳的反面阴的上下运动的轨道,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
在人体的三阳经是怎样形成的呢?从皮部、筋经、经脉等分布规律来看,在前面的章节中已提到过,人体三阳经的体表分布是有规律的,是太阳光线在人体体表反射所形成的光带。好像人体双手放在裤线两侧直立,太阳从后方向上移动然后再向前移动,在这个过程中照在背后的光带就形成手足太阳经,后侧面的光带就是手足少阳经的后半部,照在前面的光带就是手足阳明经,而前侧面的光带就是手足少阳经的前半部。三阴经就是与三阳经相对应的部位,即为少阴之上为太阳,太阴之前为阳明,厥阴之表为少阳的关系确定阴经在体表的走向。
确定了三阴三阳在体表的位置,再结合各个部分的具体特点确定其走向。这些不同系统的组织是按照其位置的深浅来制定的,例如,皮部在最外层,然后经水,再次是筋经,其中穿插着络脉,最深层的是经脉。经脉,虽然肉眼看不到,但在某些特点部位可以感受到,这就是脉搏,我们所谓的号脉实际上就是经脉的一部分。然后是经脉,虽然皮部、筋经、经水等部位的名称与十二经脉相同,但是只有十二经脉是个全封闭的管道,是血行其中的管道,其性质属阴,其阴阳关系既是对立的,也是相互转化的,例如,足太阳膀胱经脉到了足上要转送到足少阴肾经脉,这种阴阳的转化是在四肢末端完成的,而在五脏内部还有另一种阴阳的转化,也就是经文中所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总之,经脉系统是建立在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该系统的确立是古人通过肉眼的观察和亲身体会总结出来的,是客观的,不是凭主观想象的,也不是经络敏感人发明的,或者什么天外来客发现的。明白这个道理对中医生理的理解,以及对穴位的功能主治原因都有很大帮助。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