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连夜撰文狙击这些段子、谣言和营销?

我从不刻意避讳自己体制内干部的身份。而相反,正是因为身处体制内,当看到这些怀揣恶意的谣言、段子不断利用公众在这三起连续发生的个例伤人案件中形成的瞬时消极观感,调侃讽刺宁波城市形象时,才觉得更应该站出来说点什么,毕竟如果连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们,都不挺身而出维护宁波形象,就更别指望别人会客观评价。

《舆评丨宁波北仑驾车撞人案件:犯罪,就是犯罪!》《舆评丨大碶菜场伤人案件:情绪冲动真的是魔鬼!》两篇文章推送后,后台有些网民以“这是新闻封锁?言论自由呢?”“不要只要政绩,不要舆论”“我没看到过这个段子,所以你告诉我,你才是碰瓷”等理由,反驳我才是那个更应该被谴责的恶人,这让我实在有些哭笑不得。

讲真,与人对话交流最痛苦的莫过于“鸡同鸭讲”。以这位“北仑包子哥”为例,其竟将我文章主旨中的“不传播血腥视频、恶意段子”的善意提议理解为“不能只宣传好的,不宣传坏的”;而这位“天涯GHZL”更是直截了当地判定“要进行新闻封锁,言论自由太难”;还有这位“Raymond”的判断逻辑更有趣,认为他没有看到过,所以文章告诉他这个段子,就是作者在碰瓷营销、蹭热点。

不过,在网上发言,难免会遇到一些思维逻辑很奇怪的跟帖留言,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

今天,我想借机和大家讲点心里话,为什么再累也要连夜撰文“狙击”这些谣言、段子及各种怀揣恶意的碰瓷营销。

10月6日,我是晚上得知春晓这个事情的,当时人还在丈母娘家,非常震惊。大概晚上21点左右,我看到了朋友圈、微信群中的各种讨论,有些是恐慌,有些是惊讶,有些则是传来现场逝者倒地的血腥视频,热度越来越高。可能是因为职业敏感,当时除了关心凶手是否被抓等案件进展外,还很担心我们的孩子会不会因为看到这样血腥的场面而受到心理影响,我们这样转发被害者遇害的现场视频又会不会对受害家属造成二次伤害,于是抱着焦灼心情和善意提醒的目的连夜写了《舆评丨宁波北仑驾车撞人案件:犯罪,就是犯罪!》,是希望我们在讨论这类案件时,一定要心怀一颗仁善之心,不发妄悖之言,不传可疑消息,尊重事实,尊重逝者,尊重底线。

10月10日、11日,高新区和北仑再次连续发生伤人案件,舆论关注度再次攀升。大概是昨日上午10点左右,那个“生活在宁波(也被改成北仑)的我们,要记住三条准则”的段子迅速传开,引发许多针对宁波城市形象的负面调侃。同时,一则发生于2014年10月的“开明街凶案”旧闻再次被人以宁波再发凶案为噱头在业主群、单位群中制造着社会恐慌;而下午,又一则有意将一女子感情纠纷跳河现场视频与发生于其他地方的砍人倒地画面恶意拼凑后的谣言,再次触及公众的恐慌神经。

当看到这些怀揣满满恶意的段子、谣言满网传播制造混乱,不断调侃宁波城市形象时,心中真的是充满愤怒,我希望能通过文章推送让更多围观网民在看到认真读完文章后能意识到些什么,而绝非像上面跟评说的“只要政绩、控制舆论”“新闻封锁,压制言论自由”。

这些年,经常有人以“体制人员”为由认为我写这些时评文章是带有强烈动机和目的,这可能也成为不少党员干部不敢上网发声的一大原因。对此我不以为然,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职业,但职业背景并不是判定文章好坏的决定标准。就连罪犯都有权利在法庭上为自己申辩,体制内人员上网科普常识、批判段子、勇于辟谣,哪一点有问题了?评价一篇文章讲得是不是有道理,不应该是内容本身吗?

这些人常常说我们这些人是在刻意引导舆论,可吃瓜群众又不是傻子,如果讲得没有道理,如何取得围观网民的认同?

我有个座右铭,这里与大家共勉:身为党员干部,更应在这个有点鱼龙混杂的网络舆论中激浊扬清,只要不发妄悖之言,不作违心之论,以一名共产党员该有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作为标尺,那些恶意挑刺的杂音噪音又能奈我何?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