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奇人孙明经与计算机

中国人何时知道计算机?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要谈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孙明经先生。

这两天,北京电影学院纪念建校七十周年,召开了一次隆重的大会,网上也在热传。我突然想起了孙明经先生,当然他是电影界的一位奇才,是电影学院的创业教授,但我想起的却是他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贡献。

孙明经先生和他1946年翻译的计算机文章插图

华罗庚、董铁宝、范新弼等在美国都接触到计算机,但是他们都是在50年代才回到中国。在这之前,中国有人介绍过计算机吗?

以前看到过清华的研究材料,似乎早年在成都华西坝,有人介绍过计算机。但是,我保存的材料都随着电脑清除病毒而消失,在网络上再也没有见到相关材料。

  偶遇电影学院孙健三先生,他说1946年,“将计算机编印进教材的是家父孙明经”。2011年4月11日,如约访问孙老师,见到了宝贵的历史材料,《电影与播音》月刊,1946年3月,成都华西坝。文章是:“美国战时科学研究总指挥布休博士谈:记录通讯归档取档的科学方法--科学家今后努力的路线”文章有13个页码,近万字的文章,有精细的图片。由于当时成都无法制版,是用素描代替了照片,反而更有时代气息。

《电影与播音》也加入了介绍计算机技术的行列。

1946 年3 月,美国出版电子计算机进展的著述和布什的文章在中国翻译出版。《电影与播音》也加入传播,这是中国电影界奇人孙明经的杰作,10 年之前,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光电管及其应用》,讲述了光电管在电视、电影中的用途与发展,获中山文化馆物理论文甲等奖。

范内瓦·布休(Vannevar·Bush),1890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1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1930年,布休和一些工程师试制出第一台微分分析仪的样机。

范内瓦·布休

  范内瓦·布休,这位具有6个不同学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政府官员与本世纪许多著名的事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曼哈顿计划”、硅谷、国际互联网等。范内瓦·布休获得了“信息时代的教父”的美誉。

  40年代早期,作为罗斯福总统的科学顾问,范内瓦·布休组织和领导了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其后,他先后参与了从氢弹的发明、登月飞行直到“星球大战计划”的众多重大的科学技术工程。美国政府依据布休的建议和构想批准成立的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等科研机构保证了美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长期领先地位。

  在信息产业领域里,范内瓦·布休更是功勋卓著。美国国内两个著名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加州的“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的“高科技走廊”的诞生都凝结了布休的心血。被人称为“硅谷之父”的弗雷德里克·特曼在MIT获得电子学博士学位的导师不是别人正是布休。1939年诞生的惠普公司是特曼的胜利,也是布休的胜利。布休1974年6月在马萨诸塞州的贝尔蒙特(Belmont)逝世。

布休在战争即将结束的1945年7月,在美国极有影响力的杂志《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似乎我们可以思维”的论文,[8]题目中的“我们可以思维”实际上指的是“我们可以用来机器思维”。文中他整理和阐述了自己多年来关于使用微缩胶片、声音等多媒体方式存储和处理信息资料、达到帮助人类思维目的的思想。该杂志的编者当时在给布休的论文所加的编者按中写道:

“作为OSRD的主任(美国政府科学研究发展处处长),布休博士曾协调了超过6000名的美国顶尖科学家们把科学应用到战争事务的活动,在这篇具有重大意义的论文中,他又激励科学家们投入战后的新知识领域。多年来大量的发明创造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物质能力,远超过对心智能力的提升。榔头胜过拳头,显微镜锐利了眼睛,工具如今就在手上,如果加以妥善发展,将给人类铺就利用各时代知识遗产的通途。布休博士通过本文呼唤思考着的人类与我们知识总积累间的一种新型联系。”

     当年构思的微缩设备。

机电式分析机,当年译成“机器脑”。

孙明经,山东掖县(今莱州)人,1911年10月31日在南京出生。

1934年金陵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0年赴美国考察。1941年回国后,任金陵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教授、影音部主任。主编《电影与播音》月刊。建国后,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编著有《抗战前前夕万里猎影记》,译有《使用录像磁带》等。

1927年,孙明经考入金陵大学化工系学满学分后,再入电机系,学满学分后,再入物理系,于1934年历时七年,学满三系学分毕业。七年中间还选修了国文,戏剧、神学、外语、音乐等各科。

孙明经先生设计的有搜索功能的“看片器”,概念样机。

实际制造成功,使用“电石”也可以投影实用。上部可以“收拢”关门,成为便携式设备。

 1930年,电影教育委员会成立,孙明经以勤工俭学学生身份被聘为书记员。由此开始了他一生从事电影、电视、广播、摄影研究、创作、教学的生涯。(孙明经于1934---1949年间共独立摄制影片63部。

  孙明经尊师所嘱,自1930年开始,几十年不间断的收集有关中国电影教育、中国电影科技、中国电影经济的资料、史料、官方文书、实物。不幸的是这些宝贵的史料,在文革开始时被工宣队全数以“黑材料”收去,收走时仅文字资料就装满七个半麻袋。1976年工宣队突然撤离时,在大操场上一把火全数烧尽。孙先生时年己65岁,闻此悲讯,终日叹声不绝,老泪洗面。

 1932至1933年,孙明经随业师杨简初教授在中央大学物理系的实验室中,完成了中国人制出的第一套可以摄取、传输、观看的电视系统原理样机。“电视”这一中文名即由杨简初教授译定。从此,TV在中国有了中文名字----电视。

  1935年5月,斯可基,肖特·布隆来出版世界第一本介绍电视的专著《电视》,同年,孙明经完成该书的翻译,这是我国电视史中从国外引进的第一部译著。

孙明经一生有四次行程超过万里的拍摄经历,1937年从华东至西北的科考万里猎影,1938年至1939年的川康科考摄影(包括自四川广元至新疆迪化的驿路驿站的拍摄),1940年至1941年在美国的行程万里的科考摄影和1942年至1945年行程万里的云、贵、川科考摄影,除摄制了一大批电影外,还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照片,经过文革灾难,今存135、120、大尺寸底片及幻灯片五千余幅。

  孙明经是中国拍摄日蚀第一人,不仅赴日本拍摄过,还是世界首次航拍日全蚀,是四十年代在兰州拍摄。

1941 年,孙明经先生回国身兼三职,在成都任教育部和金陵大学理学院合办的教育电影部主任、专修科主任,创办并兼任《电影与播音》月刊主编。1945 年12 月,《布修(布什)计算机的未来应用》作为电影与播音专修科孙明经主讲的“电影工程”课程开设,1946 年3月,在该月刊上正式登载课程教材。

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计算机教育的一次尝试。

  1950年春,中央电影训练班在南京开办,从全国三大系统选送优秀青年2200人入学(毕业1850人),孙明经受袁牧之、白大方之邀,为该班设置教材,并为先期300人的研究班开课(为该班培训“辅导员”)。

1952年院系调整,孙明经与夫人吕锦瑷受命率金大影音部部分师生和全部器材北上与另四个单位合并成立中央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自1952年至1992年去世,孙明经一直没有离开电影学院。他们的众多学生之中,也有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积极参与者。

孙健三教授在介绍父亲孙明经先生的考察图像。

孙健三先生在送笔者的书上签字。

四十年代,国内也有多家报刊介绍了国外的计算机进程。201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李龙教授的研究生杨利润专门就此进行研究和完成硕士论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