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范闲用杜甫的《登高》惊艳全场,天下第一七律为何是它?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说说杜甫天下第一的七律《登高》,就是《庆余年》里范闲寻找心仪的妹子不成,心情不好之下,默写的那首。记忆力好就是不错。
文/如海
在热播大剧《庆余年》里,穿越到古代的范闲参加了世子举办的文人诗会,写下了杜甫的经典名篇七律《登高》,从而艳压群芳,一举拔得头筹。那么杜甫的《登高》究竟为何如此牛逼呢?
公元767年,杜甫已经55岁,流落夔州,流年不利。曾经的理想抱负已如烟云,置身夔州世外之地,杜甫有些心如死灰。垂垂老矣的生命时光,杜甫却有太多的惆怅郁积心中。
杜甫本不想离开成都杜甫草堂,就在熟识的地方了却一生,也不算憾事。但好朋友严武去世了,给予杜甫的经济倚靠断了,伟大的诗人杜甫还得生存下去,无奈之下,他驾小船出发,一路颠沛,无比艰辛地来到夔州。
杜甫在夔州的生活,依然是一地鸡毛,苦不堪言。穷,病,没有了盼头,人生的绝境,也不过如此。
杜甫由于多年漂泊,身体每况愈下,他患有严重的肺病、糖尿病和风湿病,并且眼睛也不太好,可谓百病缠身。杜甫老年的生活无依无靠,始终处于漂泊的困窘和惶恐之中。
某一天,孱弱缓慢的杜甫,走到了白帝城外的高台上,俯瞰着灰色的世界。他极目远处,回首一生的忧郁,自己所热爱的盛世大唐,他以为安史之乱后可以继续如日中天,不想藩镇割据的战乱继续不休。国家忧患,自我病弱,苟延残喘于世,杜甫真不知道明天该如何面对?
深秋时分,触景生情,悲凉和凄切油然而生。杜甫百感交集,拿出纸笔,铺在高台之上,眼眶湿润,苍凉世故,写下了愁苦和悲伤到极致的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天台之上,天高云淡,但风却很大,风声里伴随着猿猴凄凉而悲切的声音,让人更加低沉无力。秋天的江水澄清而透明,只看见水中成群的鸥鸟或盘旋在上空,或栖息在沙洲。
杜甫一阵哀叹,或许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这些嬉戏的鸟儿,她们可以自由飞翔,到任何向往地方而去,而自己呢?
落叶随着秋风落下来,奔腾的长江之水滚滚之势汹涌。成都和夔州,都曾让杜甫栖身,却都是飘零如浮尘。在心中模糊的家乡,曾经渴望施展抱负的长安,都遥不可及,如海市蜃楼一般缥缈。
艰难之下,白发丛生,病弱之体,连借酒浇愁,杜甫都做不到了。
由景到情,悲戚不已。秋天的长江,萧瑟冷清,空旷寂寥,更加重了杜甫内心的愁绪。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后来被誉为“两句九悲”,即两句古诗,九重悲情。杜甫写下的惨,惨不忍睹,或许称得上唐诗当中最惨的一句了。诗圣晚年的潦倒生活,谁又曾能够想到竟然是如此境地呢?
被贬连连的苏东坡,写下了千古赤壁赋;朝不保夕的杜甫,写下了后世誉为天下第一的《登高》七律。国家不幸诗人幸,这些诗词大家的一生穷困潦倒,却留给了后人和民族最顶尖最丰富的精神文化。幸或不幸?
杜甫是一个有着家国情怀的伟人,他曾经写过的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都是绝世经典,深察人民的疾苦,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揭示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都是大家之作。
如果说三吏三别是写给国家和民众的,那么冠绝天下的《登高》则是杜甫写给自己的,多年积压内心的精神生活,势不可挡地宣泄出来,写尽了杜甫一生的惆怅和悲戚。为自己的暮年写一首诗,祭奠已经黯淡无光的人生。我能够想象出那个风急天高的场景里,杜甫是何等的伤感,挥毫之后便是愤然扔笔,仰天长啸。
命运的不可扭转,一代诗圣的登高哽咽,令后人唏嘘喟叹。
《登高》被誉为天下第一七律,深受诗评家的喜爱。其第一的地位,体现在哪里呢?
其一是格律精严。平仄合律自不必说,诗评家赞赏最多的是此诗的对仗技巧。有人说,杜甫的这首诗做到了八句皆对(格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可见,杜甫将诗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极致,他将格律诗这种体裁推到了古诗艺术的颠峰。
其二是气象高浑博大,情感沉郁悲凉。只是格律,不能成为伟大的作品,诗中的气象、情感、意境,才是一首诗的核心。
杜甫诗中的排比句,有着百川灌海的磅礴气势,他通过沉郁悲凉的对句,展示出他出神入化的笔力,前人盛赞此句已经到了”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明代诗评大咖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说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一首七律,杜甫写出了雷霆万钧之势,百年悲苦的万丈愁绪,放眼天下,谁与争锋?比七律更令人震撼的是杜甫的内心,强大到难以想象;世间如此黯然,杜甫始终从容乐观,淡然豁达,哪怕没有岁月静好。在最悲催的时光里,写出许许多多流传万年的不朽诗篇。一个悲苦的伟大诗人,不愧为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