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艾青诗选》,与我的学生品读诗歌

《艾青诗选》,8单元,共50首诗歌。我提前规划:要求不超过两周完成整本书阅读,以备战中考。一至两天内完成一单元的诗歌阅读,并做好相应的批注备查。

有孩子马上请教,如何批注?

学生的问题,就是我的教学点。我一下子来了精神,我最擅长即兴指导。晚自习,目前没人管,我正好作阅读指导。

一句话概括:批注,就是给阅读打上精神烙印。我板书上:精神烙印

接下来,就成为我“大放厥词”即兴发挥的舞台。我即兴创作能力源源不断地流出,我都不知道,自己下一秒会迸出什么金句......

我解释道,精神烙印,就是艾青之诗从此不完全是艾青的诗,而是你我阅读咀嚼后打上你我之精神烙印的艾青之诗。

品评赏鉴可以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两方面入手进行批注。有评点式、随想式、漫话式等几种批注法。在深度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时,我们不妨运用删、改、替、补等方法去深度领会诗意。

学生随意翻到《下雪的早晨》要求示例——

起首就是这样两句:

“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

          雪下着,下着,一刻不停”

“这是诗吗?这就是诗吗?如此诗也太简单了噻?”我笑道,“这完全不是诗嘛!”学生哄堂大笑,我转而表明,既如此,那我也可以写诗了!我马上瞄了一眼挨我最近的学生,桌上语文书写着他的名字:蒋文韬。我开始创作:

“蒋文韬走着,走着,没有声音

蒋文韬走着,走着,一刻不停“

学生笑起来,有点欢,他们对“走着,走着,没有声音”这一句,显然领悟到了其言外之意。这是一个很好的兆头。我马上改编为:

“蒋文韬说着,说着,没有声音

蒋文韬笑着,笑着,一刻不停”

学生笑着更厉害了,我接着道:“大家是不是感受到一种意外,一种悬想?如此,它便成为了诗歌。”我继续启发他们,既如此,我们当思考:艾青想给我们造成一种什么样的意外和悬想呢?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这可能吗?一刻不停,象征什么?

我接着念:

“洁白的雪,盖满了院子

    洁白的雪,盖满了屋顶”

艾青的废话有点多啊!两个“洁白的”,两个“盖满了”。雪不是洁白的,难道还会是别的什么颜色么?为什么要强调“洁白”?这个“盖满”动词,实在是稀松平常啊!诗歌最忌讳重复性使用词语,这将显示诗人掌握的词汇量太过贫乏,无法达到文字驾驭的高妙。但,确定是这样吗?

下一句:“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

同学们,诗意一下子迸射出来了,来感受一下,感受——盖满了世界的寂静,把寂静,用盖字来表现,是不是很有魄力?譬如:我的到来,一下子把十七班的热闹盖住了?这意味着什么?用“盖”字表现出一个完全的,整个儿的。那种力量从内里生发出来。

诗看起来不咋地,但品评起来,它的诗味就一点点拉扯出来。如此,单就这一小节诗歌,可以用“替换法”、“联想法”、“动词赏析”与“上下文语境结合”,完成批注轻而易举!在你的批注里,可以有你的即兴创作,感发联想……

这就是“精神烙印”,让别人的诗就成为你的诗!

换到另一个班指导时,学生翻到另外一首诗,我同样作了示范解读: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替换法用一下,“雪落在日本的土地上”行不行?另外,深度品味关键词“寒冷”,它仅仅是指自然界的寒冷么?它是不是讲在当时中国政局的寒冷?它是不是在描述中国人内心的寒冷?它是否在表明中国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蹂躏?

“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为什么艾青要将风比作老妇,比作少妇行不行?老人呢?如此替代比较之后,学生马上明确一点,唯“老”字可传递出中国历史的古老与沧桑,而选“妇”,是为祖国形象一例比作母亲,我们一般说祖国母亲,不会说祖国爸爸。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䋈聒着……”

我让学生体会了艾青叙述性语句里的画面感,想象这样一幅场景与画面,一老妇,紧紧跟随,用寒冷的指爪拉扯行人的衣襟,一刻不停地说……

读诗,调动自我之想象去再现诗人描绘的世界,你注意到“寒冷的指爪”这一细节,你能从这一细节联想着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她衣着褴褛、单薄,她可怜,她苍老,她在拉扯行人的衣襟,要说什么?请注意诗人的省略号,你能批注填补出老妇的语言吗?

接下来,我进一步谈到中国的农夫,为什么不可以是中国的军人?诗人一定要把他的目光投向中国的农夫,这说明了什么?诗人提到“我也是农人的后裔”,你是否联系到艾青的人生经历?

一番即兴的指导,我和我的学生,都有点些意犹未尽之感。

我呢,在一群小屁孩那里找回当老大的感觉。我是王!

学生呢,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体验!原来,诗可以这样读?原来,诗可以这样作批注。

我突然有点期待一周教学后,我学生们的诗歌创作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