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画画(1):九山湖畔八角亭
(上图:八角亭钢笔画)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九山湖畔的温州市第四中学念初中。与学校大门相隔着马路对望的,是一幢二层三间砖木建筑。师生们都称之“八角亭”。
初看,“八角亭”既无八角,也不像亭,倒像一座方方正正的别墅。为考证“八角”的所在,我曾特地绕亭端详,终于发现这长方形房基的四个直角,均被另一堵墙不露声色地削去。从空中俯视,八角亭就是由八个钝角的房墙围成的屋子。
听老师说,温州四中的前身叫瓯海公学,是1925年五卅运动后诞生的浙南最早的民办全日制中学,由我市爱国教育家谷寅侯先生创立。次年,学校将九山湖边的魁星阁旧址改建为众乐亭,又叫八角亭,后辟为校图书馆。八角亭是瓯海公学唯一存世的建筑,经历了从瓯海公学、瓯海中学至温州四中的近百年风雨长路。
自瓯海公学始,师生们在此亭开会议事,阅览群书,求知治学,自不待言。及至我到这里上学,八角亭已改作宿舍,安顿了不少老师家庭。记得我的政治老师徐志标先生(后任副校长,与我有多年工作上的协作,此乃后话)、语文老师李孔霖先生就住在里面。毕竟是方便,课余,用功的学生会上门求教,老师们也会叫爱徒来家里当面授业。我曾进入八角亭两三次,就是李老师在他家专门给我辅导一篇作文,在东北角一楼的屋子里。
我总觉得,正对着学校大门的八角亭,每一扇门窗仿佛都是前辈教工们的炯炯之目,注视着校园里师生们的业绩和进步。教师休息室里师生畅谈的融融情景,百草园里王建南老师鲜活的仿真生物教具,宣传窗内每一回科目竞赛的光荣红榜,乃至每间教室师生问候和书声琅琅……
诲人不倦,学而不厌,八角亭取意八角峥嵘,诚哉然也!
课间休息,八角亭前是学生们趋之聚拢的一处所在。每天上午,一位大叔在亭前的人行道上摆出一个乌黑发亮的小竹箩,就卖一样食货:茴香豆。他因那双做生意的老手皮糙肉厚、指粗掌硕,被学生们荣赐绰号“大手”。下课铃一响,怀揣几枚分币的同学一句“跟我去大手那儿”,成了向要好同学请小客、示友情的豪迈招呼。大手卖的茴香豆,茴味浓郁,愈嚼愈香,一分钱五颗,是学生们无不神往之美食。
每天上午三次十分钟的课间休息,因为大手和他的茴香豆,这里俨然成为众乐之亭。当然,亭旁的众乐之事,绝不止这一箩豆豆。
落霞潭边总有喜鱼爱虾的人张网设钓,总有喜欢游泳的人嬉水击浪,总有喜好捉弄的少年用尼龙细丝做成套环,去捕捉将嘴鼻伸出水面的水蛇。这里还是体校学生的帆板训练基地,站在亭旁望去,河面彩帆片片,东西游走,煞是好看。
我初中毕业离开学校十多年,正值学校七十周年校庆。让我受宠若惊的是,从事校庆纪念刊编辑工作的历史老师单宝林先生,竟然找我索要回忆文章。我不敢怠慢,撰就叙述几位恩师的短文奉上。不日收到431页装帧精美的《温州第四中学70周年校庆纪念刊》,在众多功名显赫的校友(包括著作等身、刚刚离世的叶永烈先生)文章中,我那篇拙劣的文字竟汗颜地占据了两页!
2015年3月21日,我又受邀回到母校,有幸与一批在温的老校友共同出席迎接学校九十周年校庆座谈会。看到学校围墙上镶嵌着创校办学的教育家和历届校友成就卓越者的汉白玉头像,校园里谷寅侯老校长的塑像,听到学校的业绩成就和规划展望,历史和未来承接得完美无瑕,不禁喜从中来。
不久前,路过母校门口,只见校园原来的旧房已经置换成座座错落有致的青砖黛瓦,五年前座谈会上的规划都已落成现实!与大门面对面的八角亭早已腾空,布置成校史馆,“整旧如旧”地焕然新生。
再过五年,母校即将百岁大寿。八角亭前,我伫立凝望,取出手机拍了好几张全景。照着这几张相片,我使劲运用钢笔笔尖,力求再现其古朴和典雅、其沧桑和活力,画一幅我心目中“众乐乐众,八角峥嵘”的八角亭。
温州四中校史馆:八角亭(摄于2020年5月13日)
九山河畔的八角亭(南侧)。(照片来源自网络)
瓯海公学图书馆的文保单位石碑。(照片来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