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散语】宗道︱那年月、知青参与建造自己的住房
那年月、知青参与建造自己的住房
五十年前的那个冬天,我们三位男知青,到六合县灵岩公社柯郑大队刘云生产队插队落户,被安置在一位农民闲置的破房子里。当时正值数九隆冬,寒风裹着雪花,从四壁的裂缝和门缝外面,一个劲地往里钻。水缸里的水都结了薄冰。晚上,我们把头蒙在被窝里才能睡着觉。做梦梦见自己住进了风不透雨不漏的知青新房,睡在暖暖和和的床上好舒服。
老队长和淳朴的农民们知道我们的心思,想方设法帮我们尽快盖房子。开春后,气温刚回暖,就积极行动起来了。他们的计划中,我们的“知青之家”,将是三间五架梁的房子。首要的事是打地基。他们从山上运来石块磊实了墙根脚,大约一尺高。第二步是在这上面扠土墙。土墙扠到了大半人高以后,上面盖一层稻草,以防雨淋。然后,再考虑做下一步工作:用土办法制作土砖(农村人叫做托土基)。
那是一件虽费工费时但又十分有趣的事情,我们三位知青理所当然地参与其中了。头一天,农民们在碾场上铺开一大片厚厚的湿泥土,湿泥土上均匀地撒了一层稻草末。然后,由一位农民大爷牵着一头大水牛,用大水牛的四只蹄子,把那一大片湿泥土踩得稀巴烂。在我们的眼里,大水牛好像在舞蹈,而那一大片稀烂泥,简直就是海了去的胡椒酱。硬是让那头大水牛在里面捣鼓了半天。农民大爷告诉我们,必须这样,才算是备好了托土基的原料。第二天一大早,老队长带领全队妇女、加上我们三位知青,上碾场摆开阵势托土基。用土基模子托出来的土基,都有城墙砖那般大小,整整齐齐地排在碾场上,远远看上去,好像平地上摆放了许多麻将牌。靠太阳晾晒几天,“麻将牌”干了,再用人工磊成几座土基垛,上面还是要盖上一层稻草防雨淋。
土砖备好后,老队长即带领几位农民大伯,用船从城里运回建房子的木材(做屋梁和门窗)、红砖和大瓦,剩下椽子没落实。我们三位知青自告奋勇进城买竹子,用竹子来代替木椽。我们自以为,三个臭皮匠,能顶个诸葛亮。想出了运回竹子的“好办法”:把所有竹子扎成一个大竹排,希望借用八百河河道,让竹排顺水漂回大队的河岸。看似好办法,结果却吃了大苦头。我们在竹排前端拴上绳子、推到河里以后,沿着河边小道拉着竹排向前走。诸不知竹排前进的方向是很难控制的,力道不够就撞到岸边,简直就是寸步难行。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耗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走完十多里的河边小道。第二天清晨到达柯郑大队河岸边的时候,已花费了一个下午和一个一整夜的时间。一路上又冷又饿又犯困,真是受足了洋罪、交足了学费!
从初春开始,经过了春季的备材料和夏秋季的大忙,老队长和生产队的农民们,又去忙秋收秋种。一切都忙结束以后,已临近初冬。他们终于全面动员、全力以赴地帮我们盖新房了;而我们三知青,当仁不让地去做小工。大家齐心协力把新房子盖了起来!
盼望了大半年,我们总算盼来了“知青之家”落成的日子,住进了自己的新房。虽是土墙,没有任何装饰,但用石灰粉刷得白白净净的,清洁宽敞,还能遮风避雨。比起初来乍到时,住在那四壁透风、门缝钻雪花的破屋里,不知强了多少倍。我们在那里住了六年多,始终觉得十分满足。
汪宗道,1949年出生,南京市六合区退休职工,中共党员,老三届知青,南京诗词学会、六合诗词学会会员,常为各报刊诗刊供稿,重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