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3!这部年内评分最高的国产片,再现港产动作片兴衰史
8月28日,由魏君子自编自导的电影《龙虎武师》上映。
截止到发稿,这部电影豆瓣评分高达8.3,63.8%的观众打出四星,25.8%的观众打出五星,打一星和两星差评的数量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值得一提的是,豆瓣网友对国产电影向来严苛,受疫情影响,从今年1月1号算起,包括春节档在内,全国上映的国产电影数量不算太多,梳理一下这些电影在豆瓣的评分,会发现《龙虎武师》是目前年内上映电影中评分最高的,创造票房神话的《你好,李焕英》评分7.9,引发热议的《我的姐姐》评分7.0,饱受赞誉的《怒火·重案》评分也不过7.5。作为纪录片,《龙虎武师》凭什么?只有看过电影的人才能得出答案。
首先,《龙虎武师》不以赚钱为目的,动力来自于魏君子对电影的热爱,仅是这份创作初衷就令人肃然起敬。《龙虎武师》上映后排片占比不断下降,即便最高的上映首日也不过2.1%,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纪录片原本就很难被市场认可、被观众接受,更何况《龙虎武师》无关民生、不贴合社会热点,更难吸引观众。
魏君子在创作这部电影之前已经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对市场环境有充分认知,很显然这是赚不到钱、甚至很大概率亏本的项目,但他还是坚持拍完,这才是对电影的真热爱、对香港电影的真情怀,这样的创作初衷怎能不让人敬佩?
第二点,是电影的创作难度肉眼可见,能登陆大银幕实属不易。
一般的剧情片前期勘景、拉班子、找演员,写好剧本、做好服装道具就可以开拍了,制片和导演能力强,一切环节都可控,整个创作心里有底。但《龙虎武师》刚好反过来。
一方面,不要觉得纪录片不需要编剧,《龙虎武师》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七小福讲起,到当下培养新生代武行结束,横跨半个世纪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由盛至衰的香港电影,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呈现半个世纪动作电影的发展史,前期翻阅史料、提炼素材等案头功夫就大到惊人了,并不比创作剧本轻松。
另一方面,对幕后电影人的采访绝非易事,需要面子、交情,更需要访谈的技巧,让对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完全统计,《龙虎武师》中出镜的电影工作者多达数十位,其中有洪金宝、袁和平、徐克这样的“大腕”,也有徐二牛、钟发这样不太出名一直身居幕后的工作者,他们能坐在镜头前回忆往昔、畅谈创作历程,可能只有这么一次机会了,这些内容都是独一份,能采访到这么多人,恐怕圈内只有魏君子能做到。
还有一点,纪录片不是你想拍成什么样就有机会拍成什么样,有一些素材没了就是没了、拿不到就是拿不到。
《龙虎武师》不是没有遗憾,比如创立“刘家班”的刘家良已经去世、刘家辉重病许久,这部分的内容只能缺失;谈香港动作片离不开邵氏和嘉禾,但邵逸夫、邹文怀已经仙逝,当年的片场也早已拆掉另起高楼;当然还有影片中引用的大量电影素材,由众多电影公司出品,版权非常分散,需要用到的素材要一家接一家地谈,有的要价太高不得不舍弃……
但是,即便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龙虎武师》还是拍完了,而且看过之后会发现电影很完整、有逻辑、有思考,并且还很好看。
电影不是各种采访和影视素材的无序堆砌,而是有很强的内在逻辑。《龙虎武师》一方面以时间为主线,从当年七小福讲起,到当下培养武行新人结束,观众通过整部电影很容易就能看到香港动作电影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化,从最初不够真实的套招,到李小龙开启功夫热潮,再到成家班、洪家班、刘家班开始“拼命”,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让人心潮起伏。
另一方面还有隐藏的内在逻辑,或针对一个问题、一种现象,通过访谈和过往素材论证、给出不同答案,或根据班底横向呈现,让观众一览鼎盛时期各个动作班底的全貌。而且,电影没有局限于呈现,更有总结和思考,比如同样是多人坠楼,当年洪金宝的《龙的心》和钱嘉乐的《风暴》,分贝放在影片的前半段和后半段,一边是没有安全措施的拼命,一边是吊威亚安全拍摄,武行不敢搏命,是行业没落的原因之一;武行不用搏命了,则折射出电影工业的进步。
电影除了本身具备的意义和价值外,同样很好看。
电影工业发展到这一步,合拍片全面占领大银幕,当下和未来的动作片,更多依赖于吊威亚、做特效,再难看到真功夫硬桥硬马的打斗、武行们舍身忘我的搏命,《龙虎武师》囊括了半个多世纪香港动作片中大量经典动作片段,看得人手心出汗、脊背发凉,配合电影人的解读,精彩程度远胜当下所有的动作片。
电影中有成龙《A计划》跳钟楼的拍摄过程、《警察故事》吊灯滑落、扒双层巴士的经典片段,也有众多武行高空坠楼、生死一线的大量素材,杜江一家看《龙虎武师》,杜江的儿子嗯哼都被触动了,问爸爸跳楼是真实的吗?杜江则给他解释说当年拍戏都是拿命来拼。
总结来说,《龙虎武师》确实是这个档期内难得的好电影,但影院给的排片实在太少了,真心希望这部作品能得到更多影迷的关注,也能多些排片,让电影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