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送一份探秘古墓必备指南,果断收藏

我们之前说了几种墓葬形式,今天接着说最后几种:土洞墓、砖室墓、石室墓和崖墓。

土洞墓

是指先挖一竖穴式土坑(墓道),然后在坑底部一侧壁挖一横穴式墓室。这类墓最早出现并流行于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

在青海柳海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墓中,有387座带墓道的所谓“凸”字形,墓道与墓室之间常用成排的木棍或木板封闭,起着封门的作用。这种有封门的墓同后来的土洞墓形制基本相同,封门的作用都应是为了防止墓道填土进人墓室。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窑洞式来居住、人们仿照窑洞式住房为死者营造阴宅。

这种形制的墓起源于史前时期的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广泛流行于黄河流域的土洞墓。

先周时期的陕西扶风刘家墓地,发现过偏洞式土洞墓。

东周时期,秦国最早流行土洞墓,战国晚期已成为秦人的一种主要葬俗,随着秦人的扩张而扩散。依墓道和墓室中轴线的关系,关中区战国秦土洞墓可分为三种类型:

平行式,即在长方形竖穴墓道下部的一侧横向挖出洞室,使洞室的轴线与墓道的轴线平行。

直线式,即在长方形竖穴墓道下部的一端挖出洞室,使洞室与墓道处于同一条轴线上。

垂直式,即在长方形竖穴道下部的一侧挖出洞室,使洞室轴线与墓道轴线相互垂直而呈“T”字形。

土洞墓的三种类型

秦汉及以后,土洞墓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墓形之一,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汉代的土洞的墓道有长方形竖井式或长斜坡式,多在墓道底部的一端挖洞室,洞室的前部一侧或两侧设有耳室,一般规模不大。

砖室墓

是用砖砌筑墓室的墓。

最早的砖室墓多为竖井式墓道,墓室是在横穴式土洞内用大型空心砖砌筑而成,所以也称为“空心砖墓”。这种墓出现于战国中晚期,西汉时流行于中原地区,东汉时绝迹。

西汉前期的墓室呈长方形,形似木椁,应为仿木椁而做的,亦可称为“砖椁”。

到了西汉中晚期,墓室顶部砌成两面坡状,形似房屋。西汉晚期有些空心砖墓规模大,结构复杂,如河南偃师新莽时期的一座空心砖墓,可分为前、中、后室和左右耳室。也有空心砖和长方形小砖并用的情况。

从西汉中晚期开始,出现了主要用长方形小型砖,局部使用楔形、榫卯砖砌筑墓室的墓葬,室顶部成圆弧顶或穹窿状。

西汉后期多为券顶单室,新莽至东汉前期流行前室穹窿顶、后室圆弧顶的前后室墓。

东汉后期出现前后室双穹窿顶。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贵族墓流行双穹窿顶墓。大型砖室墓内一般绘有壁画,内容如车骑出行、宴饮庖厨、乐舞百戏、忠臣义士、神仙祥瑞、天象四神等。

东汉时,四川、陕西、江苏等地砖室墓出现“画像砖墓”。画像砖模印,有的还施有彩绘,内容有讲经、神仙、宴饮、乐舞、农业、渔猎等。

平脊斜坡式空心画像砖墓

石室墓

是用石材构筑而成,也有砖、石并用的情况。大部分墓葬的石材上刻有各种画像,所以也称“画像石墓”。

石室墓出现于西汉后期,盛行东汉,主要分布于山东、江苏北部、河南南部、湖北北部、陕北、四川等地。

规模较大,有前室,后室、左右侧室等。画像内容有车骑出行、宴饮庖厨、乐舞百戏、伏羲女娲、四神天象、耕作放牧等。如徐州青山泉白集东汉石室墓。

崖墓

是指人工开凿于山崖岩石的横穴式墓。西汉时出现,分布在河北、山东、江苏等地;东汉时,四川境内特别流行,并延续到三国六朝时期。

崖墓往往几十座聚集于一处,规模大小不一,小者只有一室,大者有前、后室或多室。墓主为帝王、贵族,也有一般平民。

如西安市东郊白鹿原汉文帝陵,河北满城刘胜及其妻窦绾墓,南北并列于陵山东坡。其中刘胜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两墓的形制和结构大体相同,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组成。

刘胜妻子窦綰墓

刘胜墓

河南永城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的结构更复杂。如位于芒砀山的保安山二号墓,是一座大型崖墓,东西全长210.5米,最宽处72.6米,最高处4.40米,由东西两条墓道、3条甬道、前庭、前室、后室、34个侧室、回廊、隧道等构成的巨大地下建筑群;总面积1600平方米。

永城芒砀山梁孝王刘武的王后李王后陵墓

梁孝王墓平面图

李王后的浴室

甬道

(感谢你的阅读、关注、收藏和点赞,这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为此,我也会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希望在作品里,带你一起去了解更多考古知识,探秘考古遗存,发现有趣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