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学术第二生产力! 2024-03-09 16:17:18 本文转载自青塔人才没有过硬的“人脉”,能在学术圈脱颖而出吗?这看似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日益成为科研人的新“痛点”。面对数百万同行的前后夹击,无论你多么优秀,多么具备潜力,如果没有“人脉”资源加以提携,仿佛也很难等到金子发光的那一天。而这样的处境,从你踏上硕博求学之路开始,就在默默接受。01没有人脉,寸步难行青塔人才曾经发过一篇“套磁信”全新指南:确认过眼神,你就是导师要选的人,探讨了如何通过邮件往来、在入学前完成与心仪导师的互选。其实,这对于热爱科研的硕博研究生而言,就是积累人脉的第一步。如果有幸被领域内陆位高、帽子多的学者收入麾下,那么未来合发核刊论文、参与重大项目是大概率事件;相反,或许就只能平平淡淡、毕业万岁了。点击查看更多“之江实验室”职位到了求职高校阶段,人脉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出来。虽然现在都是公开招聘教职,但试想,在科研成果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一边是拿着几封行业权威人士推荐信、“担保人”拥有绝对说服力的,一边是空口无凭、信誓旦旦愿意全力付出的,你会作何选择?答案不言自明。所以,某种程度上,人脉约等于求职的“敲门砖”。就连实习生招聘公告,也会把人脉资源当作隐形待遇吸引求职者,侧面印证人脉的重要性。而当你真正成为一枚“青椒”,想要拿项目、发顶刊、谋发展,人脉圈的意义就更加无可替代了。正所谓“多像优秀科研前辈学习,才有机会成为那样优秀的人”,通俗来讲就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如果仅凭单打独斗,即便勤勤恳恳,估计干到退休也很难出类拔萃。添加青塔人才小编微信(cingtajob21)即可进群这里特别要指出“海龟”群体,虽然学历背景光鲜,但是由于长期脱离国内科研圈,他们被戏称为“科研孤儿”。正如一位塔友留言自嘲说,“作为海归,回国后发现没有任何门派,根本融不进学术圈子;发文章聊话题,自己都是圈外人。再努力也仍然被当作‘皇协军’‘地方军’,而不是国内高校出身的‘嫡系’,很多时候,会感到无力”。的确,“圈子决定论”在当下的科研环境里,是普适的。总之,从踏上学术之路的那一刻起,就离不开人脉资源的“强辅助”,没有人脉,寸步难行,这是现实存在的生存法则。02主动拓展,还是被迫取悦?广义来讲,目前我国科研人员总量已突破400万,形成“金字塔”发展结构。其中,能从底层跃升成为“青年人才”的大约8000人,占比仅0.4%;由此再向上晋级到“领军人才”的占11%,平均需要4-5年;而最终登峰造极到“杰出人才”层次,则仅为“领军人才”的5%,完成这一终极跨越大约需要漫长的10年。这个“过筛子”的过程,不仅是处于底座位置的科研人员与向上发展的优秀学者之间、“帽子”数量的差别,更意味着学术资源的不断上移、集中。初出茅庐的新人想要快速实现层次跃升、获得源源不断的资源,就必须尝试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说得功利些,如果有幸得到“帽子”学者的认可和赏识,那些花钱都买不来的圈子资源便近在眼前。比如,一枚“青椒”通过学术会议、邮件联系等方式与领域内大师级专家、期刊总编结交,那么凭借已有的积累成果发核刊、拿青年项目的几率就增加不少,一旦踏入“青年人才”的圈子,后面就是顺理成章地“一步快、步步快”了。当然,这里只是举例说明“人脉”的强促进作用,如果你本身实力和潜力都平平,那则要另当别论。那么问题来了,在资源竞争如此惨烈的环境中,多少人是主动拓展人脉圈,又有多少人是硬着头皮、被迫取悦呢?现在学术圈内流行着一个有趣的现象: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开启人脉积累模式,俗称“会议之交”。年轻学者常常在大会上听取成果报告,遇到研究领域交集明显的专家或编辑,就直接会上搜索其相关成果,会后找机会聊上一番,以期要到电话、微信等联系方式,留待后续进一步深度交流,甚至寻求合作。更有甚者,刻意留心寄送昂贵的生日礼物,全方位“取悦”资源拥有者。这种过于功利的做法属于被迫取悦的典型,暂且不说是否会助长不良的学术社交风气,单从学术会议举办的初衷来说,其相互学习交流的意义被大大削弱,开始“变味”。如果说人脉的“威力”已经放大到超过科研实力本身,那就有点扭曲“圈子”本身的辅助作用了。本质上,只有在双方都感到这是一种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连结时,才能建立最强有力的圈子关系——不是找到好人脉你就能变优秀,而是脱颖而出,你才会吸引源源不断的人脉与你共进。03要重视,但没必要放大说到底,无论是主动拓展、还是被迫取悦,“人脉”成为热度话题的根本原因还要归结于“学术资源分配存在失衡”。“帽子”与资源挂钩严重,所以才有那么多人认为“人脉大过天”,与其吭哧吭哧埋头苦干,莫不如多行动去“抱大腿”。目前来看,国家大刀阔斧地“破五唯”,明确提出不把人才称号作为评价人才、配置学术资源的唯一依据,减少评价结果与学术资源配置直接挂钩。这样一来学术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帽子”的地位逐渐削弱,人脉圈子的直接影响也会随之减弱。所以暂时受困于资源和人脉的青椒,可以先沉下心来做学问,明白学术圈的生存之道终究是“实力在前、人脉在后”,没必要过分放大后者的影响,但也要知道,社交能力本就是学术能力的综合体现,“单飞”永远飞不远。 赞 (0) 相关推荐 出国 / 工作 / 读研,我是怎么选择的? 全文共计6085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新学期开始没多久,对于大四的学生来说,又走到了一个人生的岔口. 周围有人埋头申请国外大学,有人往返于各类招聘会,有人天天去图书馆占座准备考研. 这时,你会发现 ... 文科博士,就业到底有多难? 文科博士不同于大多数"立竿见影"的工种,很多时候更需要一意孤行的勇气和孤注一掷的气魄,尤其是在找工作这件事情上. 与理工科相比,文科博士在职业选择上无疑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压力.理工科 ... 双一流和抢人才,我有一事不明 对于学术圈,我是个旁观者和打酱油的. 我认识很多很有水平的教授.学者,也听过很多关于高校的传奇和传说,比如高校激烈的排名战,比如高校猛烈的抢人才风. 我不很理解现在高等学校的排名标准和抢人动机.比如说 ... “欲成大器,不靠人脉”:学会这三道锦囊妙计就够,第二个最重要 "欲成大器,不靠人脉":学会这三道锦囊妙计就够,第二个最重要 每个人都有成为富人的梦想,但只有少数人能实现他们的梦想.每当看到谁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了,我们就会感叹:为什么每个人都一样 ... 动画中医;穴位经络-人脉第二节 动画中医;穴位经络-人脉第二节 如果没有后台或人脉,体制内的借调不要轻易去! 来源:吐槽公务员 1.想上进,迎合领导是必修课,凡当政者都是想用熟悉的人. 2.替领导做私事,是与他搞好关系最快捷的方式. 3.在人多的场合里必须给领导面子. 4、如果没有后台或人脉,体制内的借调不要 ... 曾国藩:为何你的人脉关系总是很差?因为你总是少做一件事 为何你的人脉关系总是很差?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反思这个问题. 人脉关系总是很差,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一点,晚清名臣曾国藩直到47岁的时候,才真正悟到了其中隐藏的奥妙. 其原因就是:因为你总是少做一件事.这是 ... 内向的人如何建立人脉 中国人向来内敛,内向是国人的普遍特质,冲突的地方在于,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年代,必然需要接触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人打交道.于是,内向者如何突破自己的禁锢.发挥自己的优势就成了一件需要拓展的技能. 性格内向的 ... 如果你没钱没人脉,连亲人都看不起你时,牢记犹太人的卖豆子思维 犹太人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为悲催的民族之一,他们几千年来都没有自己的国家,他们曾经流离失所,他们被各个地方的人们驱逐,并且差点因战争被灭族. 就是这样总是承受苦难的民族,却创造出极高的商业神话,每个听 ... 《曾国藩家书》:相信自己,兴家立业得人脉,请谨记“奢逸骄” 晚清重臣,历经风霜而不倒:240多个子孙,没有一个是败家子:做人如此,做事成功,从古至今,能有几人?曾国藩绝对是历史第一人. 成功,都有原因:得失,全在自己.认识曾国藩,从<曾国藩家书>说 ... 《人生感悟荟萃:人脉不是你认识的人多,而是同等级的人深交资源互换》 一个人的人脉不在别人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生活中,总有人自诩自己朋友遍天下,这其实不是诗意的夸张,而是一种浅薄的自负.他们误把"人脉"当实力,张口闭口谈"我认识谁&qu ... 吕生荣:善于利用知识的人,财富和人脉资源都是不请自来 亲爱的朋友:你好,我是吕生荣! 相信你一定听过人脉等于钱脉这个说法,于是开始认识到社交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创业道路上,每时每刻都想要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搞好人际关系. 可你知道吗?一个真正学习成长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