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异军突起
宣德三年(1428)铜香炉铸成之后,当时的监造者有将原来的工匠集中再次铸造铜炉,但铜质终不同前,明中后期至清、民国皆有仿制宣德炉,真宣传世绝少,宣德炉便成了铜香炉的通称。其造型有仿青铜器的鼎式、鬲式、簋式、罐式,也有仿宋瓷的筒式、冲耳乳足式、蚰耳式、鱼象狮耳式等,还有钵盂式、斗式、海棠式,款式多样。其色的名称也很多,比如藏经纸色、茄皮色、褐色、土古色、枣红色、猪肝色、琥珀色、栗壳色、棠梨等,明人项元汴在《宣炉博论》中写道:“其款式之大雅,铜质之精粹,如良金之百炼,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淡淡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跃于肤理之间。”今人有《大明宣德炉总论》《宣德炉研究》《金玉青烟》,可参读比较。
宣德炉最早是没有炉盖的,后来因为在炉内焚香时会产生烟灰影响美观,因此配备了炉盖,如明宣德鎏金铜香炉上的炉盖就非常精致,在镂空的炉盖上装饰了一只回首的狮子,充当转钮的功能,做工复杂精致且纹路蜿蜒曲折,与炉身的典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衬托了整个宣德炉的恢弘大气。宣德炉的炉身大部分是用黄铜制作的,局部用加入金银调和黄铜,在宣德炉的炉耳、炉足、炉颈、炉腹等处都有金银点缀,然后放进窑中一起烤,等到金银完全渗入炉中就会产生雪花一样大的小金片,起到装饰的作用,使炉子看起来没有那么单调,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层次感,雍容华贵又深沉内敛,塑造了宣德炉独 一 无 二的气质。
宣炉除了供御用外,也用来分赐给诸王、臣下及京内各郊祭坛,甚至于各地的闻名寺院,分布得非常广泛,然而在改朝换代之际,许多宣炉(包括后仿炉和私款炉),不但失散了,甚至于销毁,至今宣炉已成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后仿炉、私款炉亦珍贵。原因是宣炉在短短的四五百年间遭到了多种劫难。
中国文明源源不绝,各朝各代独具特征,这些特征文明或形诸笔墨、或转化为艺术,撒播至今。中国铜器发源极早,夏商周三代所铸的,已经能看出青铜制作技艺展开已经抵达非常纯熟的境地,青铜时代构成。时至宣德年间,宣德皇帝指令将中国境内非常稀有的天然黄铜铸作鼎彝,从此宣德铜炉的诞生。 宣德炉,为明朝宣德年间创制的焚香之炉,一般用于坟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明朝300年间,制作了数不胜数的器物,可称上乘之作。宣德炉作为其间的一种,可谓前无所师法,后无能为继,不愧为天地间一精美绝伦的古玩,是中国古代工匠才智和艺术的结晶。 宣德炉的根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款近似。据撒播至今的零散记载,当年宣德朝的臣工们共据古代名器为宣德炉制作了117种图谱,首要包含鼎、彝、炉等,并且各器的纤细的地方多种多样,如耳就有冲耳、环耳等50余种,边有20多种,口有十几种,足有40多种。清宫旧藏宣德炉款式也很冗杂,虽经极力概括也多达数十种,但不出炉、彝器及杂式三大类。每一类和其下每一式器物称号的订定,首要思考以器形来区分,同时参照原有称号,如青铜器外型中的鼎式、簋式等。
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古人崇尚焚香,香炉用途之多,主要功能有三种:一是用来熏衣;第 二是书房必备之器,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句为证;第三是用来供祀神佛。香炉的出现始自战国或更早。当时焚香主要有三种用途:熏衣,读书时提神醒脑,以及祭祀时供奉祖宗。
宣炉收藏门类总体发展前景很好。现在的艺术品市场处于规范化运作状态,藏家们已经逐渐接受把艺术品与房产、股票等作为家庭配置的资产。宣炉可赏,可玩,可供奉礼佛,藏赏兼备,受众人群非常广泛。如:敬神礼佛,文房焚香,伴琴品茗,厅堂镇宅,品茶闻沉香等,都是离不开宣炉的。宣炉当今还是属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没有被爆炒过,投资风险系数极低,未来前景应该是非常乐观的。尤其是一些高品质的篆书款官器炉,还有一些文人定制的私家款铜炉都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明末和清初仿造。该时的工艺美术器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宣德炉仿品制作亦美,并沿用明代的失蜡铸造法,但在造型上与明代相比,惟显灵巧而已。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红、橙黄等。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还有署"袖云居"、"水云居"、"风月侣"等的篆书方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