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人才开发需要创新能力和把握创新过程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创新能力是人们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包括创造能力,蕴含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观察与思索、智慧和才能、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也是在创新动机的催发下,从事创新实践,并且通过创新实践的检验发展起来的,它体现了对事物本质求真的认识论,又蕴含了符合主体需要的价值论。从人的潜能来看,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
一、人才开发需要创新能力
人才开发的重要标志就是看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一般而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其人才开发的程度愈高;而创新能力较低的人才,其人才开发的程度亦较低。
研究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要正确认识智商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一般来说,智商愈高,愈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反之,智商愈低,愈不利于提高创新能力。也就是说,智商能为创新能力提供智力基础或智力支撑,但这并不意味着智商与创新能力成正比关系,有的人智商高,创新能力也高,但并不是所有智力高的人都富有创新能力,实际上有许多智力中等者也表现出较高的创新能力。人才发展史证明,一个人只要具备了中等以上的智力,通过勤奋学习,把知识转化为智慧与能力,激励自己的创新意识,掌握正确的创新方法,在创新实践中就一定能够提高创新能力,促进自己的人才开发。
心理学与创造学也表明,智商在120以上的人中,智力与创造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不高,因为创造力中除了智力的作用以外,一个人的个性、意志品质及其情感智商也影响创造能力。更何况,我们的各种潜能也是可以开发的,智力正常者大可不必为自己没有高智商而杞人忧天。
二、人才开发需要科学驾驭创新过程
创新过程即创造事物的过程,它一般包括动因、准备、孕育、顿悟和验证五个阶段,但也因创新者个人情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一)创新的动因
创新首先需要创新动因,即由创新需要产生创新动机,蕴含了创新需要与创新动机的统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方面需要都可以转化为创新需要。在生存需要方面,人类为了拥有更多更好的食物,为了更好地生存,就产生了改良土壤和优良品种的需要,从而促进了农业科学发明,也就理所当然开发了农业科研人才。为了人类视力的扩大,科学家发明了望远镜;为了人类听力的扩大,科学家创造了电话与手机;为了解放手足,科学家发明了机器人;为了延伸大脑,科学家发明了电子计算机。作为大学生来讲,关键是在认识社会各种需要的前提下,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创新需要和创新动机,以此升华为创新动力,并确定自己的创新任务。
(二)创新的准备
创新的准备阶段,是详尽地占有材料和信息的阶段。详实的材料是创新发明的基础;信息渠道的畅通是创新发明的侦察兵。在准备阶段,应广泛了解先哲时贤的创造成果,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向纵探挺进,或绕开他人走过的弯路,另外开拓新的领域。
(三)创新的孕育
创新的孕育是创造性灵感激发的潜伏期,也是创造发明突破的前夜。在这一阶段,创新者在展开想象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创新思维和创造技法,对创新任务进行艰苦的思索、酝酿、想方设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四)创新的顿悟
顿悟是创新者灵感萌发、豁然开朗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创新者的情绪特别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尤为活跃,实现了心意诸力合目的性的自由活动,从而悟出了创新成果。
(五)创新的验证
创新的验证是创新者通过实践完成创新成果的物化或外化,并在物化或外化中反复检验成果的真伪与优劣。在这一阶段,需要创新者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完善和检验创新成果。
(六)创新的产品
人类的创新产品可以包括物质文化创新和精神文化创新两大领域。从历史的观念来看,人类的一切文化都是每一代人逐渐创造出来的,“文化的灵魂就在于创造。只有抓住创造,才能有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简直可以说:文化即创造,创造即文化。只有抓住创造,依赖于创造,我们才能使自然界彻底改观,使文化转变为一个全新的完整世界”(韩民青:《文化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1-42页)。
在研究创新产品时,我们还应认识三个问题:
第一,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创新产品包括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也包括物质文化成果。
第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新产品包括自然科学的理论,但也间接地创造出物质文化,即社会科学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如 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带来全国的思想大解放,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都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对生产力的影响也许更为深远。因此,那些重理轻文者应克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狭窄视野,正确认识和承认社会科学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
第三,除了上述两种创新以外,还有意识与行为的创新也应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这是因为,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创新毕竟只属少数专家学者的事情,但现代意义的创新却不然,创新是人人皆可以实现的一种行为。
在研究创新产品时,我们还应认识三个问题:
第一,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创新产品包括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也包括物质文化成果。
第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新产品包括自然科学的理论,但也间接地创造出物质文化,即社会科学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如 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带来全国的思想大解放,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都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对生产力的影响也许更为深远。因此,那些重理轻文者应克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狭窄视野,正确认识和承认社会科学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
第三,除了上述两种创新以外,还有意识与行为的创新也应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这是因为,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创新毕竟只属少数专家学者的事情,但现代意义的创新却不然,创新是人人皆可以实现的一种行为。
在意识创新层面上,在日常的社会实践中,每个人都可能随时提出一个新的主意和一种新的方法,这些新主意新方法促进了当时的实线,又可能形成具体的理论成果;在行为方面,每个人都可以从全新的角度,从语言到行为等外在呈现方面,塑造和展示一个全新的自我。这个全新的自我实际就是个人自己的创新产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生的每一天也都应该是新的。
主持人近两年出版著作
薛永武
《审美与人才开发》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
薛永武
《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薛永武
《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开发》(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薛永武
《让孩子走向成功和卓越》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