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阴病篇学习摘要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太阴叫做始阴,少阴是阴之中,厥阴是阴之尽,阴的尽头,刚开始进到少阴,到了厥阴还没治好就危险了,中医就是想尽办法让三阴不受邪,刚开始都是太阴,开处方时,不管病进入少阴、厥阴,随时都顾虑到太阴的问题,始受病在太阴。

太阴就是脾脏,病会进入脾脏,一般来说是胃弱掉的人,中医的观念脾胃相表里,脾胃是后天之主,后天好的人脾胃就很好,免疫系统就是在这里,所以免疫系统始萌在脾胃,吃到食物下来到胃里面,脾脏开始蠕动,胃一撑满把脾脏压小了,脾脏一压小,脾脏的血就跑到胃下方的甜肉,就是胰脏,胰脏一充血时,血就跑到胃的下方,胃就开始蠕动,一蠕动产生热能,胃热起来就开始消化食物,然后把食物灌到四肢为身体所受用,这胃也包括小肠。

有一天胃太弱了,消化力不好,微弱的原因就是脾脏跑到胃下方的血热度不够了,动能不够,食物在胃里面蒸化腐化掉了,可是并没有完全吸收,谷物盖起来发酵后成白白的津液,是人能吸收的津液,如果滤过性病毒跑到脾脏里,食物磨碎没有完全消化,旧的食物停着,新的食物下不去,胃口就不好,脾在横膈膜的中间,脾脏在右边,肝脏在左边,病毒进入三焦淋巴系统还没有好时,就进入脾脏,旧的食物产生的营养,身体又不能受用,这白色的津液越积越多,累积起来,脾湿就越来越大,脾脏就越来越大,一肿大,恶性循环,胃就越来越小,胃被剂小了,所以脾脏大的人会恶心,吐出来都是白色的津液,下利也是湿的、溏的,就是津液没有办法消化,就是西医讲的高蛋白,所以腹水的水都是营养液,因为功能丧失掉了,吸收不了,这功能丧失是日积月累下来的,十几二十年得病还没有死,把这津液排出去,就是治脾的观念,排津液的同时,要把胃加强起来,胃弱会让脾脏的功能变的不好,脾脏肿大会让胃弱,这是恶性循环,肇事就是先病在少阳没有治好,让它进来,所以平常胃不好的人就要调理好,刚开始就用小建中汤调理,不要等到脾肿大才去治疗。

二百八十七、「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若下之必胸下结鞕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脾主腹,津液累积太多,呕吐出来,食不下就是胃弱掉了,胃变小,东西吃不下去,正常脾脏的血到胃的下方以后,产生热能,中医称作胃阳,若下之,必胸下结鞭,会采攻下法一定是诊断到有东西堵到了,人的身体里是没有间隙的,现在是湿堵在脾里面,攻下的时候,就会必胸下结鞭,自利益甚,下利会更严重,所以脾脏受病的人,腹满,胃口没有,有下利,便是溏的,时腹自痛,肚于常常会隐隐作痛。足太阴脾经里面只有几个药方,如果实痛,查到大便堵到才可以攻实,拒按就是实,如果是虚痛,就补虚,喜按就是虚,用腹诊来确定虚实。

二百八十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中医观念,左脉是阴,有脉是阳,太阴中风,四肢烦疼,受病的时候,如果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代表气血流注很强,阳脉是免疫系统抵抗力,不需要怎么相抗,就是病在消退,在相抗时,阳脉会跳的很快,如果摸到阴脉快没了,血已经衰了,剩下气脉跳的很旺就是残余的力量在相抗。

二百八十九、「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时。

太阳病要恢复时会在半夜时好起来,亥至丑时,夜半胃气复,这病救回来了,丑时由一点到三点,脾脏功能能恢复时,感觉饿的时候是午夜三点钟左右。

二百九、「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不管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只要脉浮的就是代表有表证,用桂枝汤解表。

二百九十一、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如果自利而渴就是进入少阴了,不断的下利一定是进入阴证,如果湿在下焦,水一直在往下走时,反而上面会口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下利时如果中焦的湿很盛,不会口渴的,所以不渴就是湿在中焦,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有寒就是脾肿大,肠胃蠕动也是二下,这代表肠胃的消化太慢了,肠胃蠕动减慢了,口不渴就是湿很盛,因为下利不止,所以里面又寒又湿,舌苔整个白厚,津液很多,这时用四逆背,像通脉四逆汤、四逆汤等。

用干姜一定用生附子,用生姜时一定用炮附,像真武汤,干姜本身温中,能去中焦的寒,干姜加生附能够去经脉、血脉神经里的寒,生姜和炮附是散饮,有水饮的时候,水堵到了,不管水肿堵在那里,会用到生姜和炮附,所以真武汤里面会用到生姜和炮附,来破饮积。

二百九十二、「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身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数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脉浮而缓是桂枝汤,如果脉浮紧就是麻黄汤证,应该手脚冰冷,现在手足自温者,就知道表邪已经入里,里主脾,病在太阴,当身发黄,脾脏有病之人脸应该是很黄的,手足自温就是胃气外散,到手脚上,正常胃气不应该外散,应该在中间消化食物,胃一受邪,胃弱掉了,胃的热气就跑到四肢上面去了,被逼出来的,照理伤寒表证,手脚是冰的冷的,结果胃气散出来就知道病已经进入太阴,进入太阴会发黄,这个是枯黄,全身像枯木一样;若小便自利,不能发黄,说明有宣泄的出口;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数行,到了七八天以后,感觉烦闷且烦躁不安,有一天下利几十次,这种情况必自止,进入阴证大便都不会好,下利完精神还好,自己会好,是脾家实,代表功能还好,脾湿跟着大便拍掉了,下利完虚脱了,就是真正的虚证,因为腐秽当去故也,治疗脾脏最主要就是去它的湿,将脾脏湿自小便排出去,湿热因为一直下利,而没有办法停留在中焦,脾脏就不会肿起来,慢慢自己就会好起来。

二百九十三、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阳病应该解肌结果误攻下,伤到肠胃功能减缓,脾脏肿大起来,造成腹满时痛者,肚子胀满偶而会痛,就是属于太阴,如果只是肚子里面胀满,舌苔黄,大便没有是阳明证;感觉肚子里面胀满,舌苔白的,下利,就是太阴,桂枝加芍药汤,芍药加倍,若桂枝三、白芍就六,白芍味酸主收敛,脾肿大时让脾脏收敛起来,白芍让静脉血活起来,收敛起来,人在虚的时候重用白芍,需要固表,像真武汤里有白芍,当归四逆汤里也有芍药,如芍药甘草汤附子汤,附子壮阳,怕太多太猛烈,用芍药固起来,不要让阳发过了,芍药有固阳的功能,简单讲只要腹痛就用芍药,除非是大便不通的腹痛,所以小建中汤里加重芍药,才是小建中汤。大实痛者,前面是按之舒服,隐隐作痛,痛不是很强,大实痛就是不按都会痛,拒按,就是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87.桂枝加芍药汤方(脾肿大,腹胀满,舌苔白、下利,属太阴也)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88.桂枝加大黄汤方(大实痛者,不按都会痛,拒按)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一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芍药汤里面桂枝三钱,芍药六钱,桂枝加大黄汤里面桂枝三钱、芍药三钱,再大黄,大黄去实。

二百九十四、「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病在太阴,脉很弱,跳的很缓慢,其人续自便利,大便在下利的时候,要把大黄、白芍减量下来,胃气本身就弱,又需要攻实的时候,剂量要减轻,强力下攻,胃阳会虚掉,所以易动故也,这时大黄只是协助蠕动功能而已,帮助它去实的力量,往往一般性下利,桂枝汤重用芍药就好了。

以上讲的的是太阴证。

(0)

相关推荐

  • 中医针对“气分”和“水饮”问题的探讨

    这是一位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全心增大,射血分数低至25%,你们一定以为她一定是气喘吁吁的,语声低微,甚至所谓的虚则郑声吧! 其实不然,患者语声高亢有力,双手也并不是那么无力的.住院的主要问题是夜间不能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81-397)

    二八一:若已吐.下.发汗.温针,「柴胡汤证」罢者,此为观其坏脉病证: ,以法救之. 本来是柴胡汤证,结果被吐.下.发汗.温针,就没有柴胡汤证了此为坏病: , 此为庸医误诊,造成病情传变,看他到什么阶段 ...

  • 张仲景耗尽一生打造,群方之首——桂枝汤和它的七个变通用法!

      能关注百草益寿的朋友对<伤寒论>一定不陌生,但是,在<伤寒论>当中,你知道哪碗汤是医圣张仲景排在首位,迫不及待的想分享给后世的吗?那就是--桂枝汤.   这部汉医经典著作流 ...

  • 《伤寒论》阳明病篇学习摘要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人体内从胃一直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旁边的脾脏,脾脏有一个血管到胃的下方的甜肉,中医称「膵肉」,西医叫胰脏,中医观念胰脏是脾之大络,会在大包穴,就是极泉下六寸,渊液下三寸的地方 ...

  • 《伤寒论》少阳病篇学习摘要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少阳指"神经.血脉",凡是不列为脏腑的,沟通脏腑之间的油网络,都是少阳,包括西医讲的淋巴系统,如何从外证或摸脉知道病邪停在少阳,如何判断及检查,就是少阳篇要介绍 ...

  • 《伤寒论》少阴病篇学习摘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为少阴二脏,心脏有一条大动脉出来,一条大静脉血管回到心脏,从心脏到肾脏血脉是相交的,心和肾要通要靠中间的脾胃,脾脏有问题,太阴先受病没好,让上下没有办法通利, ...

  • 《伤寒论》厥阴病篇学习摘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厥阴主要谈论的是肝脏,附属的就是心包,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所以看到厥阴证,手足四逆时,心脏一定衰弱了,因为心血不足,肝又不受血,病从太阴进入少阴,少阴没有好,病毒就会进入厥阴 ...

  • 《伤寒论》前言学习摘要

    伤寒来自难经的第五十八难,伤寒有五个病,第一中风,中于风,伤寒,伤于风,温病,湿热.冬天主收藏,气候是冷的,是正气,冬伤于寒,冬行春令,瘟疫会流行.张仲景把<黄帝内经>第三十一篇热论,归纳 ...

  • 伤寒论太阴篇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

    伤寒论太阴篇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胡希恕注:太阴病,即指腹痛自下利为证言,但脉浮为病在表,此亦表里合病之属,故宜桂枝汤以发汗. 胡希恕按: ...

  • 《伤寒论》 -- 太阴病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76.太阴病脉 ...

  • 伤寒论之,太阴病篇

    愚悟岐黄 太阴病在伤寒论里面的篇幅不大,方子也很少.我打算一篇文章写完.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大家对太阴.少阴的看法并不一样,这仅仅代表本人的观点. 以前说过,人体的气 ...

  • 《伤寒论》太阳病上篇学习摘要

    辩太阳病脉症并治法 上篇 伤寒论的第一篇,太阳篇占整个伤寒论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五运六气,十二个时辰分六个气,病情恶化会传经,往内传,则是由太阳进入阳明或少阳:若进入阳明则不再传,停在阳明:若是进入少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