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行业市场规模及竞争格局分析,大型PLC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一、PLC行业概况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是一种专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使用可编程存储器储存指令,执行诸如逻辑、顺序、计时、计数与计算等功能,并通过模拟或数字I/O组件,控制各种机械或生产过程的装置。PLC由替代传统继电器发展而来,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通用性强、使用灵活等特点,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成为工业自动化的一大支柱。
PLC最早是为了替代继电器控制系统而产生,因此初期只具备逻辑控制、顺序控制等基本功能。随着PLC技术飞速发展、工业自动化生产需求升级以及微处理器的出现,PLC的性能不断提升,控制功能从单一到多样,发展成为具有逻辑判断、定时、计数、记忆和算术运算、数据处理、联网通信及PID回路调节等功能的现代PLC。
PLC的功能及应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中国PLC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从国内市场规模来看,据统计,2019年中国PLC行业市场规模为114亿元,同比下降2%。
2010-2019年中国PLC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应用领域来看,中国小型PLC主要应用于纺织机械、电子、包装机械、食品饮料、动力电池、塑胶机械、制药、3C等细分行业;
2018年中国小型PLC主要应用市场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大型PLC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物流、汽车、冶金、纺织机械等行业。
2018年中国大型PLC主要应用市场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控制器(PLC)行业投资潜力分析及行业发展趋势报告》
三、中国PLC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PLC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从小型到大型,技术壁垒逐渐提高,进口替代难度也逐级上升。目前国产品牌在小型PLC市场的渗透率达20%以上,但进口替代整体进程较为缓慢。
2020年一季度,疫情物资生产自动化解决方案需求明显,国产品牌响应速度快,交货周期短,解决方案成熟实现出货量的明显提升,带动市场份额得到较快提升。
2017-2020年Q1中国小型PLC市场格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2020年Q1中国大型PLC市场格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通讯协议的历史演进过程由RS-485、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逐步发展至实时以太网。目前主流实时以太网包括EtherCAT(倍福)、Profitnet(西门子)、CC-Link(三菱)等,其中EtherCAT为由倍福创立的相对开放的通讯协议,而Profitnet、CC-Link等两大协议分别由西门子、三菱创立并使用。
2018年中国小型PLC行业市场份额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西门子在大型PLC市场一家独大、地位稳固,2018年占据了59%的大型PLC市场与39%的小型PLC市场。三菱产品更多应用于小型PLC市场,2018年在中国小型、大型PLC市场市占率分别约15%、13%。
2018年中国大型PLC行业市场份额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中国PLC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21世纪,PLC控制器会有更大的发展。从技术上看,计算机技术的新成果会更多地应用于可编程控制器的设计和制造上,会有运算速度更快、存储容量更大、智能更强的品种出现;从产品规模上看,会进一步向超小型及超大型方向发展;从产品的配套性上看,产品的品种会更丰富、规格更齐全,完美的人机界面、完备的通信设备会更好地适应各种工业控制场合的需求.
从市场上看,各国各自生产多品种产品的情况会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而打破,会出现少数几个品牌垄断国际市场的局面,会出现国际通用的编程语言;从网络的发展情况来看,可编程控制器和其它工业控制计算机组网构成大型的控制系统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的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ControlSystem)中已有大量的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编程控制器作为自动化控制网络和国际通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工业及工业以外的众多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PLC控制器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它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控制器已经广泛应用于钢铁、石油、化工、电力、建材、机械制造、汽车、轻纺、交通运输、环保及文化娱乐等各个行业,它具有高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强、功能强大、灵活,易学易用、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便宜的特点。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