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艺术,为什么有的人成了艺术家,我们成了文盲

每次看展归来,我都会觉得自己是个文盲,为了避免自己成为文盲般的智障,又不得不继续去看展,周而复始。

作为普通人,我们对艺术的眼光和心情都是一致的,艺术,是某种形而上的表现,时而克制理性,时而奔放随意,大部分看不懂,但是,肯定很高级。

这种高级感来自于突破了认知领域的舒适区,我们的思维形态里面,搞不懂的就是想整明白,受因果导向习惯的深深影响,十万个为什么从婴幼儿期伴随到成年,习惯性地想要解读和探索真相。

艺术就开始碾压智商了,矛盾体一呼百应。但是拜托,艺术有时候并没有正常的因果逻辑。

其实艺术很简单,我读小学的时候,每年秋天的人民公园都要举办菊花展,内容就是各种各样的菊花摆出来供人参观,回去了老师还一定要我们写观后感,小学四年级,我在观后感里面对一朵菊花用了一个形容词“翠绿欲滴”,语文老师表扬了我一周,反正就是美啊~姿态各异啊~争奇斗艳啊~之类的文化性、场景感、事实状态、心情升华的各种描述,这大概就是我理解的艺术。

艺术再高级,也都是来源于普通人的生活百态,只是刚好通过了一个学艺之人的头脑和双手,获得了不同语言的描绘,展现在大众面前。

当然,今天去了一趟安仁的双年展,我依然还是执着的觉得自己是一个文盲。

这正是大师和普通人之间的沟壑,背后的逻辑关系是,大师的艺术是用你想象不到的时间和专注度去思考和创作,没有参杂太多商业和客观迎合,而普通人在处理大部分事情之初,都带着较为明确的商业目标和大众喜好,从思考源头就发生了质的分歧,所以结果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走向。

如果非要说一个子丑寅卯,艺术家最难能可贵的精神,是延迟满足感的自我克制,他们往往为了达成一个艺术化表现目标,需要从田野调查、基础勾勒、深度思考、人力物力投入、高度执行这样的顺序中去检验和实现,驱动源头仅仅就是为了实现而已,大量的时间成本是普通人无法交付的,而正常思维是从完成一个任务的角度出发,往往希望通过短时间创造出某种内容,逻辑有误,基本不可实现艺术化,只能实现某些商业价值或工作感。

其实我们就是喜欢主观性回避“积累的价值”,一夜暴富的心态并不可耻,这是演化状态中的副产品,差异在于自己把暴富的价值体现在外表还是内核。

按照这样的标准去检验,看不懂展览艺术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在思维高度凝结的表现载体中,还包含了创作者当下的情绪和对生活观的理解,我们没有形成共鸣感的时候,只能去看待颜值,用揣测或解读去期待与创造者完成对话,每一个展厅中,都存在了最真实的自我。

正如拉斯洛·莫霍里·纳吉的那个预言:

不懂摄影的人将会成为时代的文盲

全民摄影师的进步年代,艺术也将会融入普通人的生活,终归,那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某一种表达,想要表达得更好,除了正向学习和积累,除了细致观察,除了回到普通轨道的生活百态中,我其实想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为了不成为文盲这个简单的愿景,我们都应对艺术保有热情,像税收政策一样洗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一起愉快的看展吧

来自大野的邀请

撰文和设计:633

摄影:孙大庆+祥和

我们发誓会一直看展,直到自己智商超群!

他叫祥和,人畜无害

是专业与思想混搭的影像创作人

他是老孙,性别不分

是胸与机器水乳交融的影像手艺人

搜了一张交通图

导航定位安仁华侨城文化创意园就到了

周一闭馆、周三免费、其他时段票价80元

一定!一定!一定!

要去上一个馆内特色厕所!

下次看展约一个

我们并没有看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