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篡位是假,扶苏根本不是选定继承人古籍出土颠覆世人认知!

新整理古籍颠覆认知,扶苏不是选定继承人,贤名反而是累赘?
秦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大统一王朝,自秦朝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到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秦朝国祚仅仅十四年。许多人在阅读秦朝的历史时,都不由得会想像,假如赵高李斯少一点私心,没有发动沙丘政变假如扶苏没有被假诏命逼死,假如扶苏登上了帝位而不是胡亥......那么秦朝是不是可以国祚绵长呢?
当然历史从来没有假设,未曾发生的事我们也无从猜测。但是最近新整理出土的典籍却让我们的既有认知有了极大的颠覆。这部典籍是《赵正书》,经过北京大学的诸位教授的努力下,这部竹简的内容逐渐被整理出来,之所以叫《赵正书》是因为秦始皇嬴政,幼年居赵国,又名赵政。而且全书的内容规格很高,全文都是臣子的口气,借古瑜今,相反更像是一部劝谏奏章。而且内容也与我们了解的常识有了极大的不同。
《史记》中,记载“......相於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
而《赵正书》中却记载道:“期群臣恐大臣只有谋,请立太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胡亥立.......”
别小看这两句话的不同,这两段话揭示的是胡亥得位的正统性,如果胡亥篡位是假的,扶苏根本不是选定继承人,那么秦始皇生前所做的一系列事情也就可以解释,因为他知道若要幼子即位,清除长子就成了理所当然。
那么秦始皇有没有可能做出废长立幼这个决定,答案是还真有可能。
其实如果我们结合扶苏的整个身世分析,就可以看出端倪。扶苏的母亲是楚国人,在秦楚的联姻时,成为了尚为秦王嬴政的王妃,扶苏的舅舅昌平君也是楚国公子,从小与秦王一同长大,而且由于昌平君在秦始皇剿灭吕不韦,醪毐等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秦始皇一直非常信任昌平君及扶苏母族,让其为相多年。
但在灭楚一战中,昌平君面对自己的母国,最终还是背叛了秦国,导致第一次伐楚之战大败,这一次巨大的背叛,让秦始皇倍感愤怒,不仅诛杀了所有的楚国外戚,同时对流淌着楚人血液的扶苏也埋下了芥蒂。随后王翦二次伐楚大胜,昌平君也自杀身亡。两位至亲之人间的厮杀,让刚刚弱冠的扶苏备受打击,同时也让扶苏失去了最大的政治资本。
同时扶苏的”贤名“也是可能被废扶苏的重要原因,扶苏屡次驳逆秦始皇的为政措施,在实际上已成为反对郡县制、反对焚书坑儒,反对北修长城南伐百越、反对沉重赋税和徭役、反对大修宫室和骊山陵墓的那些势力团体的灵魂人物。
特别是到了秦始皇后期,史载:“始皇之心日益骄固,百官莫敢谏。”
虽然明着不敢说,但是暗中很多秦朝官员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秦始皇早日去世,让公子扶苏早日拨乱反正。也是如此的贤名让秦始皇愈发感受到了扶苏的威胁。
要知道在我国古代中,“立储以嫡,无嫡立长”,扶苏作为长子,可以说是天然的继承人,我国古代又有“太子不在边”的古制,一般而言太子被发配守边,就意味着国君有废太子的心思。而秦始皇选择将扶苏发配的时间也很微妙,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已经察觉到自己身体大不如前,如果秦始皇真有心立扶苏为太子,很难解释他为什么要将其排挤出权力中心,让其他人有可趁之机。如果按照《赵正书》的说法胡亥没有篡位是秦始皇选定的继承人,那么就可以解释秦始皇的生前行为了。
那么《史记》可以完全相信吗?其实也要存疑,这里不是怀疑太史公的可靠性,而是《史记》成书于汉武帝中期,那时已经距离秦末乱世百年了。许多史料太史公也无从判定其真实性。再加上汉朝需要证明自身的正统性,而从一个篡位皇子手里夺来江山,自然对汉代的传承更有利。相较而言《赵正书》作为一本谏言书,自然也就不用过多的矫饰。当然《赵正书》虽然成书于汉初,相比《史记》更早,史料的收集也相对容易。但是孤证不立,我们依旧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真实性。
历史的烟尘已经散去了千年,我们今天在此讨论,并不是为了要从历史的故纸里找出真伪,而更多是在缅怀的同时记住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才是我们民族得以传承的最重要的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