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曹彰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曹彰(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曹彰重大事件之四——千里奔长安

上一篇讲到曹彰大破乌桓、鲜卑的联合叛乱,平定北方局势,本期继续讲曹彰之后的相关历史事件。

建安二十四年(219)三月,当曹彰在北方胜局已定,他的父亲曹操在西面的汉中却与刘备陷入胶着状态。随着夏侯渊战死,汉中之战的主动权掌握在刘备手中,曹操尽管亲临前线也没占到什么便宜。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刘备依仗有利地形严防死守,不时趁曹军修整时还主动出击进行骚扰。

有一天,刘备稳坐于定军山上,派义子刘封下山去挑战曹军,刘封来到阵前卖力叫阵。曹操亲征至汉中,刘备竟然派干儿子去挑战,摆明在羞辱曹操。曹操气得大骂:“这个卖草鞋的小儿,竟然让个假儿子来我阵前挑战,欺人太甚!等把我家黄须儿叫来,看怎么收拾你!”

火冒三丈的曹操派人传召曹彰前来汉中。曹彰当时还在幽州代郡,距离汉中直线就有两千里之遥,等命令传到代地曹彰再赶到汉中,一来一往再快也要两个多月。曹操三月到汉中,五月份便已决定撤退。曹彰星夜兼程赶往汉中,到长安时得知曹操已经撤军,于是留在长安迎接父亲。

《魏略》载:彰晨夜进道,西到长安而太祖已还,从汉中而归。

曹彰与刘封未能正面交手,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三国志·曹彰传》载:彰自代过邺,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这段史料讲的是,曹彰半路经过邺城去见曹丕,听说曹彰要去见父亲,曹丕对曹彰建议道:“老弟你刚刚建功,现在马上要去见父王,切记不要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回答父王的问题时一定要谦虚谨慎才是。”

曹彰到达长安后,按照曹丕的建议,把胜利都归于部将的功劳,曹操听后非常高兴,用手摸着曹彰的胡须称赞道:“我的黄须儿有出息了!”

这段记载给人的感觉,是曹氏父子、兄弟之间浓浓的亲情,曹丕不仅没有嫉妒曹彰的军功,反而帮他出主意讨父亲的欢心,表现得非常大度。

在上一期笔者分析过,曹彰很有可能作为曹操激励曹丕的角色而未被第一批(216年)封侯。当时曹操也对曹植说过:“我当初做顿丘县令时,不过二十三岁,每当回想当年做过的事都能无愧于心。你现在也是二十三岁,也要努力啊!”这种带有明显示意的话语。

也就是说,在216年时尽管曹丕被任命为副丞相,但曹植与曹彰都未完全排除在继承人候选之外。但这段时间很短,在217年,曹丕就被正式立为太子,所谓的储君争夺战满打满算不到两年。

曹植是否真的有机会,尚有争议;但笔者认为曹彰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的希望。作为一母所生的亲兄弟,曹丕很清楚曹彰这个弟弟满脑子都是当将军打仗的想法,对于政治基本一窍不通,所以没有把曹彰视为对手。

更何况,曹彰本传既然能将曹丕对曹彰的建议流传下来,这更像曹丕为自己树立形象采取的以退为进之策。曹操当面听到曹彰的谦虚之词,想必不久就会得知这是曹丕的主意。到时候,曹丕心胸宽广,兄弟情深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这对曹丕也是大大的好处。

曹彰重大事件之五——曹操去世,将军梦断

北伐乌桓建功后的曹彰可谓春风得意,父王曹操喜爱有加,兄长太子曹丕也相处和睦,看起来曹彰的军事生涯将前途无量。然而,生在帝王家的曹彰注定不会是普通将领,他的言行需要更加小心谨慎,偏偏不久后的一件大事上,曹彰判断错误,直接断送了他的前途。

前面讲过,汉中之战曹彰没来得及参战,被曹操任命为越骑将军,留在长安驻守。而曹操则马不停蹄赶往洛阳,忙于应对东线孙权的进攻。孙权消停没多久关羽又在荆州发动北伐,水淹七军把曹操惊出一身冷汗。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刚刚平息荆州局势,已经六十六的曹操支撑不住,病倒了。同月,曹操去世。

《三国志·曹彰传》载: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这句记载可谓是曹彰命运的转折点,留给后世许多猜测。曹操为何病危之际急召曹彰?是要传位给曹彰吗?

裴松之注引《魏略》载:彰至,谓临淄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另据曹植相关史料记载,当初关羽北伐,曹操有意让曹植带兵救援曹仁,因曹植醉酒误事而未成行,所以曹植当时就在洛阳,曹彰刚到洛阳便对曹植说了上面“欲立汝也”的话。曹植大呼不可,以袁氏兄弟故事作比,拒绝了曹彰。

还是根据《魏略》所载,曹丕继位后,按照制度曹姓诸王应该回到自己的封地。曹彰自恃军功在身,军权在握,天下仍然战争不止,觉得老哥曹丕一定会重用自己,结果曹丕没有开任何特例。

这对曹彰是致命打击,从小立志做大将的曹彰余生只能在自己的封国困守,不要说带兵征战,连封国的地界都不能随便越过,志向远大、性格刚猛的曹彰如何接受?曹植的失落之情因其诗篇被后世广为同情,曹彰虽然不擅文采,其内心之痛苦不会比曹植差半分。

即便后来曹丕给曹彰封万户侯,对曹彰来说也毫无意义。曹彰性格直率,丝毫不掩饰内心的不满,每当其他诸侯王路过曹彰的封国中牟时,“皆畏彰之刚严;每过中牟,不敢不速”。曹彰不敢对已经是皇帝的曹丕发火,只能把脾气发泄到其他人身上,搞得其他诸侯王都很怕他。

曹丕无论对曹彰、曹植或者其他兄弟,态度都是一样的,用制度严加约束,未经批准不得越封国一步,至于入朝为官?想都不要想。曹丕的政策断绝了外戚干政的可能,却也自断臂膀,失去了宗族力量的拱卫,曹氏宗亲的政治影响力极速萎靡,给司马家族的崛起埋下祸根。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话题,本篇文章就不过多探讨了。

曹植

曹彰重大事件之六——继承者们的纠葛

说回曹彰,他怎么知道曹操有意让曹植继位呢?曹彰未能见曹操最后一面,且不说让使者传信有泄露的风险,病危的曹操也不可能有精力写密信传给曹彰。到底怎么回事?

笔者认为,曹操从正月回洛阳到去世不足一个月时间,可见病情恶化非常快,弥留之际的曹操不可能还有精力去换太子,而且曹丕也并未出现重大错误,曹植之前倒是犯过不少大错,曹操怎么可能改主意?所以曹彰的话并非实情。

曹操叫曹彰前来的背景,是曹植已经在身边,曹丕在邺城。曹操叫曹彰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原因,病危的父亲想见儿子最后一面,这不是人之常情吗?

很明显,曹彰在撒谎。曹彰借口曹操之意,其实是自己想支持曹植继位。具体动机无从得知,也许是兄弟之间太过了解,曹彰已经预计到曹丕当政的后果,所以铤而走险吧。只是曹植在关键时刻头脑保持清醒,才没有重复袁谭、袁尚、袁熙三兄弟的故事。

以上是根据裴松之注引《魏略》的史料进行的分析,在曹彰本传并未有相关记载,想必也是出于为传主美化的考虑。但《三国志》中有其他传记体现出当时的情形。

《三国志·贾逵传》载: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这段记载体现出曹彰十足的鲁莽,虽然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也会耍些小手段,但实在不够高明。曹彰索要魏王玺绶,被贾逵严词拒绝,不论曹彰的目的为何,都是极为严重的问题,这摆明曹彰不支持曹丕。可现实情况曹彰与曹植都没能力推翻曹丕,曹彰仍然不收敛,以至于他的想法被公开化。

《三国志·陈矫传》载:行前未到邺,太祖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

这段史料讲的是曹操去世后,大臣们认为曹丕继位需要汉献帝诏命,虽然只是走形式但也不能少,在陈矫力主之下未等献帝诏命便进行了继位仪式,曹丕后来对陈矫也是赞赏不已。哎?您是不是发现,这段话没看出跟曹彰有什么关系啊?其实大有关系!

陈矫说了一堆,其中“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当中的爱子,便是曹彰了。

与《贾逵传》的引文结合起来,显而易见,曹彰那颗不安分的心跳动得群臣皆知,都怕这位性格火爆的黄须儿搞出什么大动静,使曹魏内部“彼此生变”。曹操去世太突然弄得人心惶惶,青州兵已经敲锣打鼓四散而去,这时手握重兵的曹彰如果不服曹丕支持曹植,整个曹魏将陷入巨大危机。

幸亏有贾逵与陈矫这些顾全大局的人挺身而出,使曹彰意识到继位问题已经不可更改。加上曹彰确实没有自立之心,既然大臣们不支持自己,曹植本人也没有意愿,曹彰最后还是及时悬崖勒马,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曹彰这些糊涂的小动作迟早会传到曹丕耳朵里,精于算计的曹丕会无动于衷?所以,曹丕对宗族诸侯王的严格限制,是有其根源的。不论曹丕的出发点为何,曹彰的行为必然是曹丕重点考虑的因素。仅仅丢掉兵权赋闲在封国,曹彰还能以万户侯身份享受荣华,这个结果已经很好了。

曹彰重大事件之七——暴病疑云

黄初二年(221年),曹彰进爵为公。

黄初三年(222年),曹彰被封为任城王。

黄初四年(223年),曹彰进京朝觐魏文帝曹丕,期间暴病身亡。在刘宋时期的小说集《世说新语》中,将曹彰之死描述为曹丕以毒枣谋害,卞太后欲救不成,后来还指责曹丕。小说写得绘声绘色,但终归是小说。

笔者认为,曹彰死于突发疾病应是实情。

首先,曹丕已经称帝有几年时间,曹魏内部稳定,曹彰、曹植已经完全丧失权力,构不成任何威胁,没有杀掉的必要。

第二,曹丕与曹彰、曹植都是卞太后所生,曹丕不可能不顾及兄弟之情以及母亲的感情。曹丕与曹植之间确实有过短暂的争夺,但曹植败得很快,当时曹操还在世。实际上除了杨修、丁仪等极少数人被曹操处死外,继承人的问题并未掀起太大波澜。曹丕的阴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们对文采斐然的曹植的同情,以及后世文学、影视作品的加工。

第三,曹丕真想杀曹彰的话,负责在封国监视曹彰的人随时可以出手,有一万种理由随时可以杀,曹彰只能像待宰的羔羊。完全没必要在曹彰进京拜见自己,并且两人下棋时毒杀。这完全是小说情节,曹丕的智商不至于出做这种低级行为。

第四,整天写诗抱怨的曹植都活得好好的,比曹丕还多活了好几年,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曹彰又有什么必须除掉的理由呢?

综上,笔者认为曹彰的死不存在阴谋,只是突发疾病而已。

曹丕

曹彰短暂的人生是一出悲剧,立志为将的他偏偏生在帝王家,未来得及充分施展军事才华便被剥夺兵权。有限的作战经历能看出曹彰确实有成长为名将的潜力,只可惜年纪轻轻只能禁锢于封国。曹彰生命的最后几年必定郁郁寡欢,好比本应翱翔在天空的雄鹰关进鸟笼,他的过早离世与人生失意应该有很大关系。

令人倍感遗憾的黄须儿曹彰,到此就讲完了,但三国良将的介绍仍在继续,感兴趣的话就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0)

相关推荐

  • 夺位之战中,曹植为何最终输给了哥哥曹丕

    根据三国志记载,曹丕博览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所以从中可以看出曹丕并不是一个莽汉.他文物全能,并且特别善于机巧之术,显然,曹丕对法家.纵横家的言论非常熟悉. 而曹丕的另一个优点就是他具有父亲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曹彰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曹彰(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曹操有多达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曹丕.曹植二人.曹操一生文韬武略,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少有的杰出帝王,这两个儿子则继承了曹操文学方面的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毌丘俭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毌丘俭(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三国时期,尽管魏蜀吴三方互相攻伐几十年,但三国各自在对外族的战争中均处于强势地位.究其原因,三国分别拥有相对稳定的国家体制,并且连年战争中锻炼出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毌丘俭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毌丘俭(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毌丘俭重大事件之四--东征高句丽,记功刻碑还 上期文章介绍了三国后期曹魏名将毌丘俭征讨辽东与高句丽的战绩,讲到高句丽都城丸都被攻破,国王位宫逃往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昶篇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昶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本期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曹魏晚期名将,王昶.提起这个人,大多数朋友可能非常陌生,如果对三国正史兴趣不大,您可能完全没有印象.没关系,相信您读完本篇文章,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基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基(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上期为大家介绍了三国后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冷门武将王昶,本期笔者要讲的同样是曹魏晚期的一位重要武将,同样姓王,还做过王昶的部下,在王昶去世后还接替他镇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基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基(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王基重大事件之四--荆州刺史,文修武备 在上一期文章中笔者讲到王基在高平陵事变后,被视为曹爽一派的官员而受牵连罢免,本期继续讲王基之后的经历. 嘉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陈泰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陈泰(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最近的几篇系列文章讲到的曹魏阵营武将,大多出身于并州士人集团.作为司马懿所属的士人圈子,近水楼台纷纷身居要职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为曹魏立国打下根基,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陈泰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陈泰(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陈泰重大事件之四--狄道之战 嘉平五年(253)二月,在东兴之战取得胜利的东吴太傅诸葛恪再次大举伐魏.五月,蜀汉姜维率军出武都,自石营经董亭进攻魏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凌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凌(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王凌重大事件之七--谋立曹彪 针对司马家族的三次反抗,史称"淮南三叛".三次反抗都发生在淮南一带,绝非巧合.篇幅所限笔者无意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