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新秋润凉中,得画四帧
八月下旬,新秋润凉中,得画四帧——
1、《促拍采桑子·初夏》。己乡间杂诗附词之意。曰:“前日麦皆黄,赶连工、收割翻场。才知穑困,尤知稼苦,忙插新秧。 大雨迟来威势壮,挟飚风、横卷云梁。吾身倦矣,吾心怠矣,为口仍忙。”画取惊电闪耀之下,飚风大雨席卷之山原岭梁,初夏时节适时农事场景,却为此身实历之真切感受,想来的确已与传统文人士大夫所吟咏之田园风味大相径庭。“站立'干坎’之上观事”,如何得识这份艰辛与无奈。而事实上,时过境迁反观于此,这“另类诗情画意”的成立,却也又是自然而然。总之,正因有此入骨体验,今者为画,虽以极简捷之笔墨水色,亦感觉已是相当生动甚至细致地表达出彼时彼地具体氛围。现实人生之于艺文的作用,或由此果可见其一斑罢。
2、《高溪梅令·腊冬志事》。己词意画作。词曰:“月光独照卖花人,岭清森。但恐滨江街市、位难寻。此身因以勤。 涩音吆喝动霜晨,气方匀。敛得青钱三五、遣梅魂。日斜归远村。”依此现实题材小令,取冬日巴渝南麓一带梅农生活常事,而高度“异化”之,乃得此显然已与实地拉开相当大距离之场景,而词中所叙(霜晨赶早赴滨江花市卖梅情节)则凸凸见之。尤其有异于己之惯常画作处,兹图手法寓巧于拙,其生涩朴讷之感,配之以吾今偶或一见的竖幅形式,顿示其触人心目之意。盖向日亦曾尝试,一旦笔下诸物稍拘实相,画趣即立减过半。回忆昔年有读者于吾艺文帖中评赞道:“不生不熟,画之上品;不阿不抗,诗之基调”。其对吾人亦颇具启示作用焉。
3、《金盏子令·偕伴野饮冬雨中》。己词意画作。笔下现此场景,观之满心热血涌腾。兹亲历实境也:弥天雨雪纷飞,寒风劲拂,野岭断崖边,高松之下,岩坎脚稍稍背风处,俩“中老年人”,兀自不管不顾,却在那厢带点酒菜,推杯传盏,相言甚得。似可毫无夸张地说,斯境较之于古,亦能忝附于魏晋人后的。而此前近三十年间,吾与某友兄,在这江南麓岭溪原湖滨莽涯间,如此这般“野饮”,少说也有三二十次。当时俩人长约,每年“保底”一次,或春秋各一。各种风日晴和乃至温润细雨中之茫茫记忆,自是已不可一一掐指细数。而画中这次,因实是忒“胆大妄为”了些,所以印象极为深刻。可异者,那般情形下酩酊而归,居然二人不唯平安,尚且连伤风感冒也无,真个是颇堪自豪了。至若那数十次的细酌闲聊中,俩人将那天地人寰,鬼域冥界,凡可识涉之话题,说得还有哪般遗漏,至今咱亦想不起来。实话实说,吾与友兄,并非是般般见解一致,却反是连人生一些基本态度,都是迥然不同的。但彼此既知不是同类状况下成长起来之人,亦然又非在同一时段磨合人生见解,所幸现时则又还能够明心见性、推诚相待,是以仍是情投意合,稍别一段时日,便会想念而只要吾辈有闲(友兄自来闲逸),就忙不迭又得重邀再会的。当时吾曾有感而咏诗赠兄,道是:“春水泛溪相挽涉,秋云迷道共谈行。愿君与我俱康寿,长享此生闲逸情。”然孰料今友兄竟倏忽撒手而去。痛惜无奈之事,多说何益……还是将心中斯情斯境说道描绘出,以传知于世罢。兄有知,自当心慰于九泉。附此画所据原词:“凭它朔气,挟风霜雨雪弥山。江南逸友,傍苍崖席地,轻把杯传。 红尘俗世,难得斯乐,达者唯安。岂管他、营营苟苟,一醉高眠”,以益友兄今在仙界怡然舒卧。
4、《双莲头令·荷》。己词意画作,实以常游之地巴渝涂山湖所得意象为之。词曰:“隔冬曾见折于霜,败意忒荒凉。千枝万叶伏池塘,水浅雾迷茫。 倏然宇宙泛晴光,生趣自悠扬。新圆个个溢清香,云淡一鸥翔。”画取斯地春来感觉:冬意渐泯而其迹犹存,湖畔荷塘残梗败叶依依可见,而新岁所发清圆嫩叶,则已历历堪数。沿湖岸一带,得能分辨者,除游廊、平桥、墅院,山家连同水滩上那渔翁雕塑,则算中景那在当地甚是有名的“二外”校舍了。整体点题者,近前游廊内有吾辈正陶醉于兹,眺望着云淡天高处翔鸥远影,乃将这晴明和煦乾坤春气蒸腾之意,尽行展示。画风率性侃切,点厾挥写优然自在,亦与所蕴之境相吻。其色墨融和之感,原欲更无迹可寻一些,唯当时因事耽搁一下,墨稿作出,次日方赋色,是以笔触过于硬朗,倒有点像是水彩画中的“干画法”了,志之为鉴。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见悖于当世,遂求诸永恒·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