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史】张颔:古代少数民族在今山西遗踪
自古以来,
山西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
它位于中国的中北部,
北通塞外草原,
南临中原腹地,
成为华夏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大熔炉”。
匈奴、鲜卑、柔然、突厥……
古代的这些少数民族,
后来都去了哪里呢?
至今在山西各地的语言名词等方面
仍保存着许多迹象。
接下来推出的是,
文博大家张颔先生发表于
《晋阳学刊》2009年第1期的文章:
古代少数民族在今山西遗踪杂拾
文 / 张颔
张颔先生画像
山西在古代是我国汉族历代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纽带地区,所以至今在语言名词等方面保存着许多迹象。
我省宁武县城中有姓赫连者。在1981年间有名赫连福者,是旧剧演员,民间称为“唱戏的”。赫连福死时大致40多岁。赫连氏乃母系鲜卑的匈奴族姓氏。
宁武县有“天池”,当地人俗称马营海,县志上称 “祁连汭”,在距宁武城四十里的管涔山分水岭上。突厥人称“天”为“祁连”。古《匈奴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乃缘突厥名称之谓。我怀疑古突厥人中存在着舌头音方面的缺项。今人凡把舌头音读作舌上音者可能多是突厥语音的余绪。山西五台保留这种迹象,五台把“天”字读为“祁连”二字的切音,把中药里的“枸杞子”,误听作“狗蹄子”。因为当地读“蹄”为“杞”音。五台古称虑虒,北魏改称驴夷,隋代改名五台。五台的虑虒河和大同的纥干山一样都不是汉人的称谓。
太原市北郊区柏板乡有宇文村,此鲜卑族姓也,忻县又有呼延村,此匈奴之姓也。今有单姓“呼”者,乃呼延之单称。呼延氏是匈奴大贵族,刘渊的母亲就姓呼延。临县有“索达干”公社,我认为是突厥名称(文见《张颔学术文集》·“索达干”解)。
▲鹰顶金冠饰 战国
1972年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
是迄今所见唯一匈奴酋长金冠饰
内蒙古博物馆藏
东汉时南匈奴五部均在山西境内,刘渊居“左国城”在离石县北,自称汉王。现在离石刘姓大部皆其后裔,在汾阳县城西五华里之花枝村旧有“刘王庙”,即刘渊庙(今毁无存)。“可汗”为突厥、回纥族君主的名称。介休张壁村有“可汗王庙”。汾阳县阳城村有可姓,可姓亦鲜卑族姓。《汉魏晋南北朝墓志集》中有刘玉者,其祖名“可洛侯”。汾阳县阳巩村亦有“可汗庙”,乃可姓之宗祠。可姓亦可能是某可汗之后裔。汾阳县罗城村、太平村一带有姓“独”者,乃鲜卑族独孤氏之苗裔。
太原市地名有“达达巷”,“达达”为汉人对蒙古人的称呼,也称“达则家”。实际上蒙古人并非鞑靼人,其族名称为蒙兀室韋。蒙古人曾经参加以鞑靼为首的部落联盟。古鞑靼族是现在的塔塔尔族。
从太原到晋北铁路线上的忻州有一个村名叫做“部落”,这大概是古代匈奴、乌丸、羌、氐等民族南迁入塞后定居的痕迹。东汉南匈奴五部在山西的分布情况是:左部万余落(部落地名的由来)居汾阳县(故兹氏县),右部六千余落居祁县,南部三千落居隰县(蒲子),北部四千余落在新兴县(今忻州),中部六千余落居大陵(今文水),匈奴的王庭(单于台)曾设在临汾。
▲突厥石人 唐(618-907年)
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祖先在塞外后来入山西的少数民族(当然古代还没有山西这个行政区域的名称),只有郡县名称,比如刘渊就是新兴县匈奴人,因为其先人曾与汉朝建立亲戚关系,故冒姓刘氏,唐朝的尉迟恭是突厥族,但他的籍贯是马邑(今朔县),沁水县有村名“尉迟村”,襄汾县有尉村,后来复姓尉迟者有改为单姓尉者。石勒羯胡的籍贯是东晋时的武乡。
民国十九年(1930)我国考古学家李济先生曾到介休县,通过当时的县长黄庭槐,在警察和新招之兵员中用体质人类学的测量方法对三十几个介休当地人进行了测量,通过肤色、胡须、骨骼等方面的观察,认为介休当地人基本上属于西北民族的人种。据介休县志记载“河村”亦有元代建的“可汗王庙”。
余为介休人,多腮髯,我的一个族兄,他的头发是自来卷,我之先人均不一定为汉人。《山西通志》(光绪版)金石记中凤台县(今晋城)有“可寒山”,亦为可汗之音(凡可汗的汗字皆读为平声),二字读“克寒”。山上有唐永昌元年乾明寺之经幢。
明人蒋一葵著《长安客话》(长安指京城,是指北京)言元朝京城食物中凡煮面都称汤饼,其中包括有蝴蝶面,水滑面、切面、挂面、馄饨、合烙之类,大概馄饨、水滑面皆元朝蒙古人的名称,今介休称拉面为“水滑”(滑字读作“花”)。
《长安客话》又载:“杏仁皆苦,有一种杏仁不苦之杏称巴旦杏,据《一统志》云,这种杏出自西域哈烈国,今鄜、延、关辅多有之。”有的地方写作“靶靼杏”,介休亦产此种杏,叫卖者称“薄得杏儿”,民间俗称“甜核杏”,打开杏核可食杏仁,小孩们很爱食此杏仁。介休称干面烧饼为“火烧”,烧字读去声(如少年的少),据《长安客话》云亦即元人炉熟而食之胡饼。介休河村有一大姓即姓茹者,县志传记中文苑部有茹伦常为“学识宏通,艺林宗匠”。《官氏志》载:“蠕蠕入中国为茹氏。”《魏书·蠕蠕传》云为“东胡之苗裔”。
▲柔然帝国铜币
柔然,被鲜卑拓跋部蔑称为“蠕蠕”
图源:国家人文历史
晋南芮城一带有奇姓“酒”氏,国内少见。在山西沁水端氏,有北魏延昌四年摩崖造像石刻,在供养人像浮雕后半部刻有酒万寿侍佛字样,并有酒姓一家人的名字。可知酒姓应该是鲜卑族的姓氏。
晋元康四年(294),入塞匈奴郝散在榖远(山西沁源)起义。晋朝,山西上党、平原皆有匈奴杂胡聚居,史称屠各匈奴。
西晋时山西的匈奴不只在晋中,刘渊于公元308年(永熙五年)进据平阳,他称汉王时将王庭设置于平阳,并攻占蒲坂(永济),同年十月在蒲子(隰县)接皇帝位,改元永凤(国号为汉),史称刘汉,后定都平阳,在平阳筑单于台即皇宫,得唐尧之都,并在汾河中得王莽时之白玉玺,故将永凤二年改为河瑞元年。
春秋时太原属夷狄,地名为“大卤”。《春秋》昭公元年六月“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谷梁传》云:“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左传》昭元年“六月……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公羊》昭元年“六月……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原,此大卤也,曷为谓之大原?地物从中国,邑名从主人”。疏云:诸夏之称,皆从地之形势为名,此地形势高大而广平,故谓之大原。邑名从主人,此主人谓夷狄也。《谷梁》昭元年“六月……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太原,传曰:中国曰大原,夷狄曰大卤,号从中国,名从主人”。以地形言,则为大原,即大平原也。大原者,中国以其地形称之。当地主人则称之为大卤,即所谓 “名从主人”,其主人即夷狄也。
由此可知,即公元前541年太原尚为夷狄之地,其时晋国的兵力才达于太原。
最后,再补充一段值得提叙的史事,即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祖辈也是太原夷狄。《旧唐书》云:“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之仍孙(仍孙,即七世孙,亦称耳孙)。”白居易之族弟白敏中是当时的大官僚,曾为宰相。据姚薇元先生的《北朝胡姓考》中说:“白敏中自称为'十姓之胡第六胡’”。并说十姓之胡为西突厥。《旧唐书》中述及白居易是北齐五兵尚书白建的仍孙。而《北齐书·白建传》中载,白建是太原阳邑人。太原是指郡望而言,今太谷县在隋朝以前即为阳邑。由此可知,白居易祖辈即是突厥族人,其祖籍即是山西的太谷县。不知今太谷县是否尚有传承久远的白姓人家?
以上文字只是一些零散材料的拾掇,既未以时间排列,亦没有分类,随笔而写,仅供参考而已。
▲北魏 蓝色半球形玻璃泡
2002年大同迎宾街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主文|张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