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心脏早搏,我珍藏这张方子!

治心脏早搏,我珍藏这张方子!化解心慌、多梦、舌头干,给你说说

其实,不是我读得多,而是中医前辈们留下的果实,太丰厚。

作为一个中医人,只要他稍微有一点钻研的精神,就会在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领略到前人的优秀经验。

这些好经验,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怕就怕,你不去虚心学习,不去注意积累。

现在,我给你讲一张我珍藏已久的方子。它治疗什么呢?就是气阴两虚型的早搏。

早搏,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说白了,就是心脏跳动有些“乱套”,脱离了正常的节奏,不该跳的时候它跳了。

这个时候,我们会心悸、心慌、气短,感觉心脏“翻跟头”、“下坠”、“突突”、“发空”。

人一辈子,都会经历早搏。偶尔发作,没什么。经常发作,就要考虑干预了。

来,你看看我收藏已久的这张方子——

炙甘草15克,丹参15克,麦冬15克,阿胶10克,党参10克,茯神1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五味子6克。

所有这些,每日一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

这方子从哪儿来的?我告诉你啊,他的创制者,叫做杨百茀。这个名字,现在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他出生于1924年,卒于2002年,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曾任湖北中医学院院长,在内科杂病,以及《金匮要略》临床研究方面,有独到之处。

这方子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们怎么去理解它?

来,我给你说一张杨老前辈用此方的真实医案。

话说有这么一次,杨老接待一个患者。

这个人,男性,当时是66岁。

早在八年前,他就开始有心慌、气急、胸闷的现象,到医院去,诊断为早搏。八年来,屡治无效。

最近这段时间,症状加重,一动弹就心慌气短,心里乱跳,而且精神疲惫、特别乏力。晚上睡觉的时候,多梦易醒,而且脸上阵阵发热。

到求治于杨百茀先生的时候,形体已经十分消瘦了,而且两腮发红。看舌脉,发现脉细而促,舌苔少,舌暗红。

怎么办?当时,杨百茀先生开的方子,就是上头验方的基础上,加上生地10克,酸枣仁10克。

结果如何?患者前后应用一共40多剂,中间略有加减,到最后心悸心慌、口干发热之感完全消失,睡眠安好。八年宿疾,一朝而愈。而且,经过随访,患者三年内未曾复发。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医案,我给你转述在这里。

当然了。平心而论,这方子不可能每次都治得这么好。但是,既然有成功的案例,就说明它有科学性,就值得我们来研究。

现在,我们看看上头医案里的患者,属于什么症候。辨明证型,是突破口。

你看,此人舌暗红,苔少,这说明什么?是不是阴虚内热?舌苔就好比地上的青苔啊。在湿度适当的情况下,青苔才长出来。舌苔必须在有阴津充足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舌苔少,舌红,这充分说明阴虚有热。舌红,那就是有热啊,是热邪迫血,加速运行的表现。

再看,他脉细促。脉细,说明阴血不足,脉道不丰。

另外,此人颜面发热,脸上发红,这也说明有内热。虚热扰神,所以夜里睡觉不安,多梦易醒。心慌、气短、乏力,这提示我们气虚,身体里头的“能量”不够。

好了,这么一看,我们就清楚了,患者的主要问题在于气阴两虚、虚热内扰。要想调治的话,就得滋阴、补气、清热、安神。

我们再看看当时杨百茀老前辈用的方药——

炙甘草15克,丹参15克,麦冬15克,阿胶10克,党参10克,茯神1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五味子6克、生地10克、酸枣仁10克。

我给你简单分析一下——

这里头,麦冬、阿胶、生地、五味子,主要用于滋补阴血。

炙甘草、党参,用于补气。

茯神和酸枣仁,用于养心血,安心神。

丹参,配合生地,有清热凉血之效。同时,丹参也能活血行血,改善心中阴血不足日久而化瘀的局面。

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这三味药,用于滋补肝肾精血。之所以要滋补肝肾,原因在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气阴两虚日久,必然会损及肝肾。而肝肾阴精,又是机体生血的重要基础。

就这样,滋阴、益气、安神、清热、补肝肾,这些事儿容在一张方子里,挺全面的。

这里头区别于其他气阴双补剂的地方,就是利用丹参来活血,同时还注重补益肝肾。这是相对独特的。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朋友借鉴、参考。你记住啊,它适合的人群,就是早搏、心律不齐,证属气阴两虚。辨证要点,我前面都已经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我前面说过,任何一个中医人,只要注意积累,肯于钻研,都会遇到不少前人留下的经验之谈。杨百茀老前辈的这张验方,是我早年在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时候,从一些学术资料上看到的。当时的我,还并没有觉得多重要。但是后来随着实践的开展,我发现,杨老的经验还是很有价值的。我就曾用这样的思路,帮助过不少人。当然,具体案例,我没有过多记录,也的确没有记录的必要。

我希望读者朋友,你能将此方反复琢磨、研读,然后收藏在案。非专业读者,可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我的经验是,早搏患者,如果形体消瘦、口干舌燥、舌红少苔、乏力气短、多梦易醒、心烦意乱,多半考虑气阴两虚。这类人,生活中还是很多见的。专业读者,你做个参考,从中吸取营养。咱们临证技艺的提高,确实离不开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学习。

再说一张“救心方”!除痰 化淤,让心脏松口气

感觉很实用,很及时。

我却说,这样的内容,可遇而不可求。因为值得收藏的东西,必须深刻、简洁、有广泛的临床意义,还要被读者所容易接受。

但幸运的是,徜徉于中医世界,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还真就时不时地冒出来。

下面我要说的这个,就是其中之一。它关于什么呢?关于心脏。

我告诉你,面对冠心病这种常见的慢性病,我们应该时刻警惕两个字:痰,和瘀。

冠心病转危为安的,是因为处理好了这两个字。

因冠心病最终撒手人寰的,可能是拿这两个字没办法。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话说有一个男子,姓周,当时是60岁。

最近这一个月以来。他发现自己只要一经劳累,就有心前区压榨一样的疼痛,每次发作能持续十分钟左右。同时,患者伴随咳嗽、头晕、痰多的现象。

最近这一次,他的症状分外严重,疼痛剧烈,出冷汗,好久都不缓解,急诊就医后,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情势紧急之下,西医求中医参与会诊。

刻诊,见患者脉弦滑,舌苔黄腻,舌有瘀斑,脸色发青,出汗,表情痛苦。

好了,说到这里,患者的情况表达清楚了。

读者朋友,如果你对中医学也是非常了解,你会如何选择方药呢?

你能不能从中看出痰和瘀这两个字儿来?

好吧,咱们看看实战中,用的什么方药:

茯苓15克,法夏9克,陈皮9克,竹茹9克,枳实12克,瓜蒌壳30克,薤白9克,降香15克,丹参15克,川芎15克,红花9克,桂枝9克,白术15克。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怎样?服用3剂之后,患者疼痛感消失。6剂之后,黄腻苔没了。但是,患者接着出现气短、多梦的现象。此时,原方加入太子参30克,远志9克,柏子仁12克,夜交藤30克。

服药以后,患者症状进一步好转。此后守原方继续加减调养,最后患者诸证悉平,顺利康复出院。

读者朋友,实战中的方子,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这个案例,是我当初在学习中医内科心病证治的时候,老师讲给我们的。当时,老师就让我们根据病情来尝试处方。说老实话,我当时写出来的方子,和实战中的相比,十分类似。这还让当时的我着实兴奋了一次。

我来说说这背后的道理吧。

我前面讲过,面对冠心病,我们一定要注意痰、瘀二字。

痰,指的是痰浊。瘀,指的是淤血。

痰浊和淤血,常常相互影响,相互滋生。痰瘀互结,阻滞心胸,是引起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说上头这个患者,舌面有瘀斑,这是典型的血瘀之态。脉弦滑苔黄腻,这是有痰热之象。痰热淤血互结,这才让患者在胸痛之余,咳嗽痰多。痰热会阻滞血液的运行,从而引起和加剧淤血。淤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反过来又加剧了痰热的形成。

这个时候,要想解决问题,就得从化痰热和行淤血两个角度入手。这是中医治疗此类冠心病、心绞痛时,常常采取的办法。

我们再看看医案里的配伍——

茯苓15克,法夏9克,陈皮9克,竹茹9克,枳实12克,瓜蒌壳30克,薤白9克,降香15克,丹参15克,川芎15克,红花9克,桂枝9克,白术15克。

这里头,其实是温胆汤化裁。茯苓健脾利湿,白术健脾燥湿,半夏燥湿化痰,陈皮行气除湿,竹茹清化痰热,枳实行气消痰散结,瓜蒌和薤白搭配,宽胸散结,涤荡胸中痰浊。

这些,解决痰热的问题。

接下来,丹参活血凉血,川芎行气活血,红花活血化瘀,桂枝温通经脉,降香化瘀止痛。这些,主要是在解决淤血的问题。

如此,痰和瘀两件事儿都得到了解决,患者的问题就可以缓解大半了。至于说患者后来出现的多梦气短之象,那是细枝末节,通过太子参气阴双补,以及夜交藤、柏子仁、远志的安神定志,可以捎带解决。

这就是一则,利用化痰热、行淤血之法,治疗冠心病的典型医案。

我个人认为,它还是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容易被你理解的东西。因此,值得拿出来科普。

读者朋友,我请你一定要重视痰瘀二字引起的冠心病、心绞痛。这个在临床上是层出不穷的。从前,这个类型的患者在南方居多。因为南方的生活环境,容易让人形成痰热。现在呢,不同了,北方人也不少。因为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容易形成痰热。大家的共同特点,是舌偏红或偏紫,苔黄腻,舌体胖有齿痕,舌面或有瘀斑。平素,气短、胸闷、痰多。再一打听,嗜好烟酒。这样的例子很多,数不胜数。

面对这样的患者,中医用化痰散瘀之法应对,是正确的。方用温胆汤加减,也是正着。我上头所写这些,用药中规中矩,算是有广泛的借鉴意义。我建议读者朋友,务必把它收藏好,备日后不时之需。当然,一定要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必要的话做加减调整。我个人理解,这样配伍,用上一两个月,对改善心脏机能是有好处的。因为上文医案里,患者就是用了三个多月,最终转危为安,再未复发。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希望这篇文字,没有让相信文老师的人失望。

全文完。

心动过速一加味八味安神丸

医案:心动过速一加味八味安神丸

药物组成:熟地、山萸肉、茯神、九节菖蒲、琥珀、炒枣仁、白人参、炙甘草、龙骨、当归、枸杞、肉苁蓉

上药共剂打粉,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日服二次,一次一丸。

中医辩证:阴亏阳浮,心肾不交

治法:益精补肾,益气生血,养心安神

临床效果:

王某某,男,40岁,干部。于去年10月就诊,患者病已年余,其主要症状为心跳气短,失眼健忘、怔忡,眩晕,倦怠,颜面苍白,颧红,形体瘦,表情苦闷不安,口唇舌质淡,无苔,呼吸气急促,脉急数无力,每分钟130次,经西医检查后诊断为心动过速症。此系阴亏阳浮心肾不交心悸证。治宜益精补肾,益气生血,养心安神。投以“加味八味安神丸”,服药一料后心悸减,脉转缓滑,每分钟减为94次,服完两料后,诸症皆除。

按:此病人所患心动过速证,乃肾阴亏耗不能上济于心,明阳不交泰,神不守舍。因肾阴亏损,阴阳互根失调,虚阳上越,上扰心神,故而眩晕、心悸、失眠、健忘、怔忡、肾阴不能上济于心阳,心阳独旺则心阴伤,心气损,故脉急数无力。其治疗以甘酸咸温性平之熟地、萸肉、枸杞、肉苁蓉,滋阴益精以补肾;当归、白人参补血益气以养心;甘酸微辛性平之龙骨、枣仁、菖蒲、琥珀养心安神、肾阴充盈,水火既济则病愈。综上所述,对于肾阴亏损,累及心脏之疾,属于虚症,”虚者宜补之“,虽然虚阳上越,是阴亏不能制阳,治疗则必须以甘温性平之剂滋阴益精补肾,佐以养心安神之药,阴充则阳平神安。且慎用性寒之品,以防伤阳之弊也。

药方因人而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请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吃完饭心慌,病在心、肝、胃!请学习孔伯华后人的方子很多读者朋友跟我说,文老师,通过阅读你的文章,我学会不了中医知识。拿过医案来,都想着自己去尝试辨证了。

我觉得,这是好事儿。如果中医学的道理,作为中国人的常识,像数学小九九一样,扎根在老百姓的心里头,中医的复兴何愁不会到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何愁不水到渠成?

现在,我再给你讲一张真实的医案故事。从中,我们还能学到一些东西。

话说有这么一个患者,年纪40岁,姓刘。

他怎么回事呢?就是心悸心慌,心里乱跳。什么时候心慌呢?说来也怪,就是在吃完饭以后。这现象,已经持续一个月了。

一开始啊,他觉得可能是吃的东西不好,太油了,或者太腻了。但是,食谱几经变化,症状依然存在。

到医院去,大夫给做了一系列检查,没看出啥毛病出来。

这怎么办啊?他后来决定看中医。

看的是谁啊?是当代中医临床家,孔令诩老师。

孔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基础所养生研究室主任。他的祖父,乃是当年京城四大名医的孔伯华。

刻诊,见患者舌尖红赤,苔薄黄,脉象弦滑而细。仔细询问得知,患病以来,睡眠不好,胃部不适。

了解到这些以后,孔师寻思良久,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珍珠母30克,生龙骨15克(先煎),炒栀子10克,酒黄芩10克,白芍10克,竹叶15克,橘络20克,灯心草3克,枳实15克,槟榔10克,合欢皮10克,黄柏5克,炒枣仁15克,丹参10克,莲子心5克,五味子3克。一共是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结果如何,患者一剂药喝下去,就感觉到心头烦乱之感减轻。再用数剂,诸证悉平。

好了,这就是所有的医案内容,十分简单。

这里的学问,我给你解说一下。

你看,这人的舌头,什么特点?舌尖红赤,舌苔薄黄。对不对?

这特点说明什么?有心火。舌为心之苗。舌尖红,主的就是心火。也是因为有心火,所以才睡眠不安、心悸的。

但是,患者这个心悸,为什么出现在饭后?

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这个人的脉象啊,弦滑而细。脉弦,主肝郁。脉滑,主有痰湿和食积,有的时候也主有热。脉细,说明气血生化不足,脉道不充。

这么一看,患者的肝有事儿,也就是肝郁。患者的胃也有事儿,就是胃有积滞,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他其实是肝胃不和啊。肝郁,肝气不平,影响到脾胃的运化。脾胃运化失常,食物进来以后,憋在里头,就会化热。这个热邪,会传导到心里去。《灵枢》就说“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于是,患者就开始心悸心慌了。

由此可见,这个人的问题,属于心、肝、胃同病。要想解决,就得从这三个角度入手。对心而言,要清心火、宁心神。对肝而言,要疏肝解郁。对胃而言,要理气和胃,清胃火,消积导滞。

那好了,我们看看,孔令诩老师用的方子——

珍珠母30克,生龙骨15克(先煎),炒栀子10克,酒黄芩10克,白芍10克,竹叶15克,橘络20克,灯心草3克,枳实15克,槟榔10克,合欢皮10克,黄柏5克,炒枣仁15克,丹参10克,莲子心5克,五味子3克。

这里头,有大队治心的药材。五味子安心神,莲子心、灯心草、竹叶和丹参,用于清心热,枣仁养心血而安心神,龙骨和珍珠母,镇静安神。

白芍、合欢皮,用于柔肝疏肝。

橘络,理气化痰和胃,槟榔和枳实,善于行气消积,以通胃气。

最后,炒栀子、黄芩和黄柏,化一身之热,清上中下三焦,令患者火退人安。

这就是基本意图。

你看,经过这么一分析,这张看似复杂的方子,其实也是层次分明、容易理解的,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

说起来,心慌心悸这个事儿,在生活中常见。医案中患者这样,专门容易在饭后发作的,还真就不少见。因为中医讲,胃气通于心啊。很多心脏病的急性发作,就出现在饭后。这里是有道理、有原因的。我希望有类似这样饱食饭后心悸、心慌、心难受的人,要及时地看看中医,早日用药调整。我在医案里说的思路,并不适合所有人,只是在说明其中的一种情况。您呢,一定要找中医师当面辨证,看清楚问题,再合理用药,不要盲目照搬。

关键是,我希望你能通过这篇文字,再次领会中医辨证施治之妙。很多时候,中医对疾病的看法、认识,是非常有道理的,甚至是超前的。我们多体会一点,就等于多了一些认识身体的视角。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大有帮助。

补心养心神仙方,摆脱心烦、心慌、心悸、心律不齐、失眠、健忘

有一位老阿婆,七十多岁,说自己这个心呀,整日惶惶乱跳,像那河滩上的鱼一样,以为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我安慰她说,这不过是您长时间的忧愁、思虑,把心血给耗空了。不信,您伸出舌头来照照镜子,是不是舌苔少,舌尖红?

老阿婆伸出舌头一看,果不其然。

我为什么这么说?原来这老阿婆一生操劳,早些年拉扯一双儿女,劳心劳力,现在又要为孙儿的事忙前忙后,家里人都劝她,操劳了大半辈子,是该歇一歇,享享清福了,奈何阿婆闲不住啊。而这舌苔少,舌尖红,在中医看来便是心血耗伤之后的阴虚火旺之象。

心脏的血少了,有一个方子可以补回来,这个方子不是一般人传的,据说是古时候天王下凡传下来的,所以叫天王补心丹。这当然只是个传说,天王补心丹实际上出自明代医家薛立斋的《校注妇人良方》。

天王补心丹:人参、玄参、丹参、茯苓、远志、桔梗、生地、当归、五味子、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朱砂

天王补心丹对于心血少,心阴虚导致的心慌、心烦、心悸、心律不齐、失眠、健忘等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现在也被制成了中成药,叫天王补心丸。

这个方子里有丹参、当归补血,丹参主要补心血,当归主要补肝血,补心的方子为什么要补肝?因为肝藏血,主疏泄,身体里的一切有形之血都是先通过肝的疏泄功能,然后才再供给心脏。这两味药是为整个方子打底的,以这两味药作为基础,其他的药物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逐个击破。

首先解决的是失眠的问题。中医认为,心藏神,到了晚上,夜幕降临,百鸟归巢,心神也要回家,心神的家在哪里?就在心血心阴里。心神要入住到心血心阴里,人才能安稳入睡,现在心血少了,等于心神的房子变小了,甚至无处安身了,心神回不了家,就要四处溜达,反馈给大脑,人就会变得很兴奋,就没有办法入睡,假如一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看上去是不是特别没有精神?所以,失眠是个与神有关的疾病。

用丹参和当归来补补血,等于是在给心神盖房子,然后借着五味子的酸收之性,把外散的心神收回来,最后再用酸枣仁、茯苓、柏子仁、朱砂来安心神,简单来说,就是安慰安慰心神,就是搞搞善后工作,让心神踏实住进来,不要再想着往外跑,也不要再没完没了地往外倒苦水,心神老往外跑,你就会失眠,心神一天到晚喋喋不休,逢人就倒苦水,你就会觉得心慌、心悸,为啥,家里的房子变小了,从大豪宅变成了茅草屋,那心神能不慌乱么?这四味药的加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后顾之忧。

这里重点提一下朱砂,朱砂是四味药里最厉害的,它是自带气场的一味药。古人也常用它来驱邪,因为朱砂是矿石,有一种泰山压顶之势,可以把邪气镇压住。朱砂在这里的作用,四个字来概括,镇心养神。酸枣仁、茯苓、柏子仁这些小喽啰搞不定的,朱砂完全可以。需要注意的是,朱砂有一定的毒性,不过这里用的剂量很小。

麦冬、天冬甘寒,甘寒的药物可以清热,心血不足,心火很容易烧起来,就好像汽车水箱里的水不足的时候,发动机会变得越来越热。心胸里有一团火老在那儿烧着,你就会觉得烦躁,你看夏天的时候,天气一热,人就坐立难安,一场雨过后,怎么样?身心舒爽。麦冬、天冬等于是在身体里洒一层凉凉的水,让你的五脏六腑不那么燥热。

生地、玄参滋肾水,中医有一个词叫心肾相交,心主火,在上,肾主水,在下,心火要往下走,以温煦肾水,肾水要往上走,以制约心火。就是说心和肾要像接电线一样,要衔接在一起,身体才能正常运转,心出了问题,往往会连累到肾,所以补心必须补肾。生地和玄参把肾水补足,但是光补足不行啊,还要再给它一股向上的力量,这个时候,远志就派上用场了。

远志可以把肾水凝聚起来,然后像打水枪一样,打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从而推动肾水上行,一方面使心肾相交,这样有助于增强记忆力,会比较不容易忘记事情;一方面可以协助天冬、麦冬清理心脏的浮游之火。

心阴虚的人,心气也会受影响,这样的人特别容易受到惊吓,所以又用了人参来补补心气。

最后一味药,桔梗。桔梗是药引子,它是引路的,负责把药性引到胸中,让大家不迷路。

天王补心丹这个方子在古代是专门给读书人服用的,以前的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读书读得太刻苦了,把心血给熬干了,到后面想睡都睡不着,就是说这个人身子虽然躺在了床上,但脑子里还在背书一样,一篇接着一篇,静不下来,这个时候,天王补心丹就管用,因为它专门补心血。

对现代人来说,凡是心慌、心悸、心律不齐、失眠、健忘等等,辨证属于心血少,心阴虚,就是舌头一伸出来,舌苔薄薄的,甚至没有舌苔,舌尖又红赤红赤的,就用天王补心丹,心血一补足,诸症自消。

阳气,镇心之宝!一张治“心慌”的古代医案,教你补阳气、安心神

今天,我继续给你讲故事、说医案、聊中医。

我给你说这个故事,源于《问斋医案》。这是清代名医蒋宝素的医案集子。

蒋宝素,我以前介绍过,他生于1795年,卒于1873年。这个人医术高明,号称“淮扬九仙”、“清朝十四名医”之一。

话说有这么一次啊,蒋宝素接待一个很奇怪的患者。他什么毛病呢?就是心慌。而且,人家这个心慌,和一般人不一样,专门在晚上发作,白天像好人一个。

比如说吧,此人夜间一个人走路,走着走着,就会心慌、心乱跳,心里头比较害怕。

有人说,你这可能是胆儿小吧!要不,让家里人陪你走。

可是,在别人陪伴下,此人夜行于路,也会心慌心悸。

到后来啊,别说晚上走出去了,就算晚上待在家里,心里头也慌。

但是,所有这些,到了白天,全好了,完全消失。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有的郎中就说了,这还用问?心慌心悸,而且是夜里发作,那显然是心中阴血不足啊。阴血不足,夜间阴不敛阳,你肯定就心慌啊。

于是,此人用滋补心阴心血的汤药,结果无效。

后来,此人去找蒋宝素。

蒋宝素了解情况之后,仔细诊察舌脉,发现脉象偏细弱,舌脉均无阴血亏虚的明显征象,恐怕真实情况并非如前医所述。

紧接着,蒋宝素好像想到了什么,问道:“你是说,你白天安好,专门晚上发作”?

患者说:对啊,一直如此。

蒋宝素手捻须髯,略略点头,接着书方一首。具体药物的用量,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用的哪些药,《问斋医案》里却写得清楚,这就是——

熟地、茯神、怀山药、山萸肉、当归、肉桂、制附子、人参、鹿茸。

患者拿过来一看,好家伙,和以前滋阴清热之品完全不同,一派阳热之物啊。顿时,面露难色。

蒋宝素好似知道患者的心思,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你放心服用便是”。

结果,患者用药之后,问题很快得到改善,入夜心慌心悸的问题,基本不存在了。

这里头,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觉得,蒋宝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总结,十分到位,十分精准。

你看啊,这个人白天好好地,晚上心慌。这说明什么?说明患者阳虚,阳气亏少。 为啥这么讲?中医理论认为,阳气者,柔则养筋,精则养神。也就是说,阳气充足,可以令我们的心神安定。因为心神就藏在心里,心,为阳脏啊。阳气少了,心神就好比大冷天离开了热炕头,它自然就慌啊,肯定不安定。

于是,患者就会感到心慌心悸。

阳气,白天充足,晚上内藏。所以这个患者白天好好的,晚上就犯病。

因为问题根源在于阳虚,所以用滋阴养血的办法行不通。

那怎么办啊?自然要补阳气了。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蒋宝素,见识多广,他很快就洞察到其中的原委了。于是,就有了上头几味药。你再看一遍——

熟地、茯神、怀山药、山萸肉、当归、肉桂、制附子、人参、鹿茸。

这里头,熟地、山药、山萸肉养肾精肾阴,肉桂、制附子、人参、鹿茸温阳。当归养血补精,让阳气有所依附,茯神养心安神。这就是基本意图。

所以说,这张小医案,向我们展示了用温阳之法,来治疗心慌心悸的思路。这还是很有意思的。

这张医案故事,发生在古代,清末。但是这个病因病机,却一直存在,广泛见于临床。比如说,有很多女性患者,或者是上了年龄的患者,以及一小部分男性患者,他们平时就是容易心慌、不安、心悸,心里乱跳,到医院检查,可能有心律不齐、早搏等问题。这个时候怎么办?滋补心中气血吗?用炙甘草汤吗?不能说完全不对(炙甘草汤之类滋补心中阴血之品,也是常用方剂),但是有时候就是不好使。这时候怎么办?考虑是不是阳虚,阳气亏虚,不能濡养心神,所以才这样啊。补了阳气,心神得到滋养,它自然就安定了。

这种情况,在冬季还是多见的。因为冬天,阳气本来就弱啊。我自己就见过好几例,都是在冬天发作的。

所以说啊,阳气是什么?是镇心之宝啊!它就是东海龙宫里头的夜明珠,是镇海之宝。有阳气在,心中不慌,心不乱跳。阳气少了,我们就六神无主。你仔细品品,是不是这么回事?

好了,故事说到这里,就告一段落吧。文中配伍,用量欠奉。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请专业人士临证化裁。它的指导意义,还是很大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