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虚阳外浮医案案例。
养生之家导读: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虚阳外浮医案案例。
1.栾某,女,56岁。2010年10月14日初诊:膀胱癌术后42天。烘热汗出,颈部以上尤多,着急上火则加重,尿亦发热,便秘20年,大便先硬后溏,足凉如冰,夜里须另加盖被子。脏躁,眠、纳尚可。舌淡赤胖润薄黄,脉沉滑数尺弱。分析癌症术后正气受损,足凉如冰乃阳虚确凿之征,烘热汗出则系虚阳上浮所致,治宜温阳,潜纳浮火,处方潜阳丹加味:
砂仁20 g,龟甲10 g,附子25 g,炙甘草50 g,干姜25 g,肉桂10 g,茯苓30 g。5剂。
复诊:各症均有减轻,时感头晕或痛,上方附子加至45 g,另加泽泻20 g,龙骨30 g,牡蛎30 g,守方调理2周,自觉良好。
1.png-sy
按:《医经密旨》云:“治病必求其本。本者,下为本,内为本。故上热下寒,但温其寒而热自降;表寒里热,但清其热而寒自已,然须加以反佐之药,以免格绝。”
本案即上热下寒,但温其寒而热自降。方中龟甲即是反佐之药,且有介类潜纳浮阳的用意。
喻嘉言谓:“畜鱼千头者,必置介类于池中。不则其鱼乘雷雨而冉冉腾散,盖鱼虽潜物而性乐于动。以介类沉重下伏之物,而引鱼之潜伏不动,同气相求,理通玄奥也。故治真阳
之飞腾霄越,不以鼋鳖之类引之下伏不能也”(《寓意草》)。指明以牡蛎、龟甲、鳖甲、海蛤粉等为代表的介类药物,治真阳外越之证。
2.王某,男,43岁。2011年1月19日初诊:换肾手术1年,半年前自觉火从腹部上冲至心下,呈阵发性,上半身燥热,午后加重,并发低热。咽部与牙龈时发肿痛,腰膝酸软,
手足发凉,乏力,眠差,便溏,尿时黄。舌淡胖润,苔垢有纹,脉沉滑寸弱。此情类似上案,亦是虚阳上越,上热下寒之症,主以潜阳封髓丹加味:
附子60 g,砂仁25 g,龟甲15 g,黄柏15 g,干姜30 g,炙甘草60 g,骨碎补25 g,山茱萸45 g,茯神30 g,怀牛膝15 g,龙骨30 g,牡蛎各30 g。10剂。
服药后,燥热减轻,手足凉转温,余症轻减,上方山茱萸改为75 g,原方调整再服10剂,随访疗效巩固。
按:此案虚阳上越,上热下寒,重用附子温阳治本。另外选药引火归原俱有章法:
镇潜以龙骨、牡蛎;引下选牛膝,泽泻亦可;酸敛用山萸肉且予重剂,乌梅、白芍亦可;纳归以砂仁为代表;补土伏火主要以大剂量炙甘草60 g 为代表,真阳浮越,上热下寒,一可使阳气守于下焦,而不过于升腾;二可助药力持久释放。
3.房某,女,39岁。2011年3月16日初诊:面颊时时灼热,两颧泛红2个月。
昼夜、上下午均发,自觉乏累,下肢发凉,便时溏,口和。屡服菊花、苦丁茶祛火无效。舌略赤胖润,脉沉滑,左寸右尺弱。此阳虚上浮,有戴阳之象,无阳脱之险。拟潜阳丹加味:
附子30 g,干姜20 g,吴茱萸15 g,龟甲10 g,肉桂10 g,砂仁25 g,泽泻25 g,沉香10 g,沙苑子30 g,炙甘草30 g。7剂。
复诊:颊热颧红显减,腹部觉凉。前方略作调整:附子30 g,干姜20 g,吴茱萸15 g,龟甲10 g,肉桂10 g,砂仁20 g,泽泻15 g,沙苑子30 g,炙甘草45 g。7剂。
三诊:颧红仅发作1次。守方续服。
4.王某,女,75岁。每当着急上火则两胁肋发热,病已2年,此次病已3天。常觉鼻干如冒火,手足心热,便溏。慢性咽炎多年。舌淡胖润,脉弦似数而软。此证从舌脉及便溏而论,当属阴证。病在两胁属肝经部位,又与情绪相关,故从厥阴着眼。
但从鼻干冒火而论,又有阴火上犯之象,拟疏肝温纳兼顾,选用潜阳封髓丹合四逆散试之:
附子25 g,龟甲15 g,黄柏15 g,砂仁25 g,柴胡15 g,枳实10 g,白芍15 g,麦芽30 g,姜蚕10 g,炙甘草15 g,大枣10枚。
7剂后诸症皆减,药已中的,前方加肉桂10 g,牡蛎30 g,5剂后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