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之道,忠恕不弃‖文/姜歆

为师之道,忠恕不弃

孔子曾曰:“吾道一以贯之。”众人不解,乃问曾子。曾参答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以说,为师之道,忠恕不弃。
何者谓“忠”?孟轲曾道“教人为善谓之忠”。青岛市政府出台的《办法》的确能够符合亚圣的理论:在孩子走上歪门邪道时悬崖勒马,防止这棵树长歪喽。并且,王小波曾言,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若成才不需经历磨练和惩戒,那人人都是“天才琴童”盛中国;中国古代也不应留下戒尺的痕迹。
但事实并非如此。泰戈尔曾在《飞鸟集》中写道:“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如果说,诲人不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那么适当惩戒不妨也是一种必要手段。唯如此,教育就能像锦鳞畅游江流一般运作自如。
夫子之道也谈及“恕”。那何者又谓“恕”?我想,那便是宽恕。就像《办法》中提及的“适当”二字。若这位学生犯的错,犹如蚂蚁点点,又何必咋咋呼呼,行批施罚呢?
犹记得这样一位老师:她问小朋友“雪化了是什么?”小朋友回答“是春天”,老师却暗自摇头,缓缓道出“不对哦,是'春泥’。”小朋友羞赧的哭了,老师却冷眼相待。
殊不知,正是这种成人视角的僵化思维和认识,生生扼杀了创新精神。宋石男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若那位老师能够静心片刻,思索片刻,也许她会摸着那个学生的头夸奖“你真厉害。”那也许小朋友会羞涩的笑了。更进一步,她也许就是下一个“莫言”。
柏拉图曾忧虑“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显然,过度松散的教育会带来分歧和混乱。这时,老师就像灯塔一般,穿透缭绕在学生心头的漫漫云雾,指明方向。但若是变相体罚,或死扳教条,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更加深了知识鸿沟,让学生越来越远离成功的彼岸,岂不雪上加霜哉?
由上观之,学生犯错应该惩戒,这是“善”的要求;但须明确惩戒的范围和方式,把握尺度,这亦是“恕”的体现。
就像鲁迅曾倡导的“惟有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窃以为,不弃忠恕,一以贯之,方能桃李天下,耀我中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