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字|漫谈形声字(5)
虽然汉字中形声字所占比例很高,但是形声字声符的表音功能却并不如一般想象的那么强。
当声符和整字的声母、韵母、声调全部相同时,可以称其为“全表音声符”。以《现代汉字形声字字汇》(倪海曙编著)为例,字汇收正字5 990个,声符共1 552个,其中成字声符为1 260个。成字声符中除去多音声符(例如“参”“长”等)外,一音声符1 090个。统计结果,字音与声符的声、韵、调全部相同的只占26.3%,即四分之一强。周有光先生对《新华字典(1971年版)》的正字(不包括繁体异体字)统计结果,有效声符(除去多音、异音声符,不成字声符减半)比为30%,有效表音率(声母、韵母相同就看作有表音功能)为39%。这两个百分比数字说明,现代汉字中可以通过声符准确读认字音的比例并不高。由于统计的方法、标准及范围不同,所得结论也不同。近年来,有人对2013年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8105个字,采用更细致合理的方法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汉字声符的表音率则达60%以上。如果用“秀才识字读半边”的办法去读汉字,误读概率可达1/3。
汉字声符的表音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些会意字本身常常也是合体字,因此有时会被误认为是形声字,当取其一部分作为声符时会产生错读。如:昶(chǎng)、岚(lán)、昊(hào)、愎(bì)、酗(xù)、诣(yì)、瞠(chēng)等。
二、有些形声字的声符有时又会作为义符,不易区别。如:在“闷、闽、闻、阌、问、闰”等字中“门”是声旁,但在“闺、阔、阙、阆、闵、阃”等字中,“门”却是形符。
三、有些形声字声符的字形发生变化,容易被误认为是义符。如:笃(“竹”声)、冯(“冫(bīng)”声)、鳿(“玉”声)、“肖”(“小”声)、恭(“共”声)等。
四、声旁字本身就是多音字(约占10%),其派生的形声字取哪个音不易判断。如:参(cān、cēn、shēn)、曾(zēng、céng)、长(chāng、zhǎng)等族的形声字。
五、汉字从甲骨文经金文、隶书发展到楷书,字形不断变化。另外,因汉字是方块字,很重视布局结构,为此有些形声字的声符字形又作了减省处理,未能完全显示,字典中常注为“×省”。如“贼”,乍看似乎是从“贝”“戎”,实际却是从“戈”,“则”省声。再如“强”为“弘”声;如“急”从“心”,“及”声;“更”,从“攴”,“丙”声;“产(產)”为“彦”省声;“夜”,从“夕”,“亦”声;“抑”为“印”省而非“卬”等。
六、在汉字简化过程中,一些字的声符发生改变,使简化字不再是形声字。如“阳”,繁体字为“陽”时“昜”为声符,简化后“昜”变成“日”,“阳”变成会意字了。“書”本为从“聿”“者”声,简化为“书”成了独体字。繁体字“漢”“嘆”“勸”“歡”“權”等为形声字,简化为“汉”“叹”“劝”“欢”后,声符“
”“雚”形变为“又”,失去了表音功能。“僅”简化为“仅”,“鷄”简化为“鸡”也都是这种情况。
七、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许多字的古音与现在的读音已经大不相同,反映在形声字上读音也发生变化,以致与原来表音的声符相去甚远。如:“也”上古均属“歌”部,到中古变成“果摄”和“假摄”,这样以“也”为声符的形声字就不能从古“也”声来读音了。再如“区”的上古音为溪母候韵,即ou,瓯的古字,音变为qū后使部分形声字从了q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