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的痛苦根源是什么?
第 5847 篇深度好文:3684 字 | 8 分钟阅读
一、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痛苦,是人的常态。
即使是全世界公认的幸福指数最高的丹麦,也有很多因丧失生活意义而痛苦不堪的人。
生而为人,就是会比这个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感受到多得无法以数量级来计算的痛苦。
人人都会感到悲伤、失望、焦虑、害怕和迷惘;人人都曾有过尴尬、屈辱,或是羞耻的感觉;人人都有难以言说的伤痛秘密。
如果你踢一只狗,它会向你狂吠,然后跑开。你经常踢它,那么你一出现,就会让它感觉到害怕,想要躲开你,狗的这个行为称为“条件反射”。
但是只要你不出现,或是不可能出现时,这条狗多半不会感觉到或是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案例只为论证,不可模仿)
然而,人就不同了。人类要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痛苦中挣扎:麻烦的情绪和想法,不愉快的记忆和往事,想要回避的欲望和情感。
我们习惯于露出灿烂的、幸福的面容,假装事事如意,生活顺心,但事实并非如此,也不可能如此。
无论怎样在人前伪装,痛苦依旧形影不离。
我们永远无法刻意地消除自己的心理痛苦,坦然面对痛苦是人类摆脱折磨的必经之路。
《跳出头脑,融入生活》有这样一个观点:生命中的活力和投入,并不需要你先将痛苦消除。
恰恰相反,它需要你确认怎样的生活才是你自己真的想要的生活,然后对来自这样的生活本身敞开胸怀即可。
停下来内观一下,你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现有生活中得不到意义和价值,每天浑浑噩噩;
经常感觉压力很大,精神和身体都很疲惫;
找不到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很容易受到突然情况的暴击和影响;
负面情绪不断累加,很难走出......
减轻痛苦的第一步,是认真的了解它。
二、你的语言和思维,
正在下意识的让你产生痛苦
美国内华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斯蒂芬·海斯,在自己的开山之作《跳出头脑,融入生活》中这样写:
“人都会痛苦,且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多的是在心理上的痛苦中挣扎: 麻烦的情绪和想法,不愉快的记忆和往事,想要回避的欲望和情感,于是他们思来想去,焦虑不已,生气怨愤,心怀期待而又担心彷徨。”
很多时候人类之所以痛苦,其根源是因为:语言与思维为我们设下了痛苦的陷阱。
人类语言的本质,就是通过思维认知将事物勾连在一张网络上。使我们即便不通过直接的经历,也可以学习掌握到一些知识。
当我们的思维在头脑中产生出词汇时,这些词汇就和它们“指代”的事物几乎等同。思考的时候,我们就会主观地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
这些因为语言和思维串联起来的事物,一起存在于一张巨大的关系网中,而这张网也随着人类的生命过程而不断的扩大、扩散。
当一个人被语言环境和思维过度控制后,思维就会引起情绪,带领其走向极端,将负面情绪与自我“本身”形成认知融合,对自我概念化,为自己设限。
而,人类在面对问题时,第一选择几乎都是“能否避开它,不能避开的话有没有办法可以解决掉它”。
假如你产生了什么自己不喜欢的想法 ,你可能会用语言策略解决问题。
相信很对恐高症者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从高处的边缘向下看时,你似乎感觉到了有某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你掉下去,让你站立不稳,开始恐惧。
心里越是默念:“不要怕,并没有很高”,反而越是容易加深恐惧,越是会感觉有无形的力量在下面拽拉自己。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韦格纳告诉我们,经常试图不去想的想法可能会暂时消失,但很快就会再次出现,而且频率更高。
结果这个想法就在你的思维中变得更重要了,而且甚至还很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所以,压抑自己的想法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这是语言和思维联手设下的陷阱。
三、逃避带来的问题是双倍的
逃避带来的问题,是双倍的。
这是因为,我们在进行逃避的动作时,往往是通过语言和思维等方式进行的,我们会想自己如何能避免麻烦,自己默默念叨“如何能不把事情搞砸”......
两个原因会使人们陷入逃避自己的感受中不能自拔。
第一个原因,来源于这样的准则“如果你不喜欢什么,就要避免什么”,这条准则在外部世界中非常有效。
第二个原因,则是逃避感受所带来的短期效应,也就是说,将这条规则运用到我们的个人体验中,也常常很管用。
而逃避感受的系统能在整体上发挥效用,关键在于我们人类的语言在处理外部世界时是以下列要素为基础的:
“如果你不喜欢什么,就要避免什么”的准则和逃避感受的短期效应 ,以及将此准则用于我们的个人体验时常常奏效的状况。
比如,假设有某人怕蛇。他的朋友们都打算去动物园玩,而这个人不想一起去。他担心朋友们会去参观蛇展馆,到时自己不知如何应对。
虽然他也想和朋友们一起,也愿意到动物园去看其他的动物,但最终,他还是找了一个借口不去。
现在想象一下这个人会是什么情形,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在右边圈出答案。
1.在他找到不和朋友们一块去的借口时,可能马上会有什么感觉?(放松或焦虑)
2.像这样避免去动物园(逃避感受)的事情下次发生的可能性大吗?(大或小)
3.他的这种恐惧会加深还是减弱?(加深或是减弱)
习惯逃避问题的人,他的答案是什么难道还不清楚吗?
每当你采取特定的行动想要避免什么负面的个人伤痛时,你就开始了与上面问题提到的相同的一整套反应。
在你不用面对痛苦的想法、感觉或是生理上的感受时,有可能会立刻感到放松。
而放松的感觉又会强化你的愿望,想要在下一次应对痛苦时采取同样的策略。
然而,事实往往是事与愿违。越逃避,越容易引起问题出现。
每次逃避,实际上都是在给自己的痛苦,也就是给自己痛苦的想法、感觉或是身体上的感受赋予更多的痛苦。
四、认知解离,跳出思维泥潭
所谓的认知解离,其实就是将我们的思维与其所指分离。它并不能消除或是控制痛苦,但能让我们学会如何以更自由和更灵活的方式活在当下。
为什么要把我们的认知做一个解离呢?举个例子:
我们每天都在吞咽自己的唾液,这并不会让我们产生不适或者其他的感受。
但想象面前有一只干净的杯子,假设你将唾沫吐满一杯,再喝下去,现在的你是什么感受?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行为光想想都要吐了。
但令人奇怪的是,这是我们自己的唾液,我们每天都在吞咽自己的唾液,为什么把唾液吐出来再喝进去就会让人感到不适呢?
这是因为我们给唾液加入了太多主观的评价,贴上了太多的标签:不干净、有细菌等。
真正在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唾液,而是唾液身上的标签。
那么如何才能学会认知解离呢?
几个方法可以供大家参考一下:
1.给想法贴上标签
2.与思维保持一定的距离
3.分清评价和描述
4.保证开放的心态
5.寻找感受
认知解离,重点就是要打破语言的假象。
这样你就能在想法产生时注意到思维的进程了而不是仅仅关注这一进程的结果。
认知解离就像是摘掉眼镜,拿到离脸十几厘米,这么你就会看清楚眼镜是怎么使得眼前的世界变成黄色的,而不是只看到一个黄色的世界而已。
掌握了认知解离的方法后,我们就能作出可靠的判断:是不是这个方法能帮助你更变通地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五、跳出头脑,
选择过有价值的生活
关于当代年轻人的痛苦,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内心都越来越悲观?
话题下的2244个回答之中,最高赞回答的开头是这样一句话:“悲观是面对现实的无能为力”。
挣扎在痛苦旋涡之中的当代年轻人,就是是不小心掉进了沼泽地中,越挣扎,越快速的被情绪吞没。
然而,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种体验,它不可被消除。
像作者在书中说的:抛弃战场,而不是赢得战争胜利。
用积极态度和接纳心态给自己留足呼吸空间,找到与痛苦相处的方法,才是我们必须要去完成的人生功课。
接纳自己的一切,即面对自己的消极情绪、想法或是身体的不适感,愿意主动体验而不是回避压抑。
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对自己的当下的意识活动保持关注,并随时进行调整;找到自己最为看中的人生目标,承诺采取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核心目标......
如果痛苦、焦虑等坏情绪已经困扰让你的精神不堪重负了,最好可以每天都抽出时间进行一次正念练习。比如:吃葡萄干、喝茶、听古典音乐等形式,来进行练习。
通过采取积极态度和接纳心态,打开我们自己房间里的所有黑暗角落和窗户,让亮光和新鲜的空气照亮生活。
它让我们对当下的生命力持有更开放的态度,更好地朝自己重视的方向前进。
美国大法官罗伯茨,曾经在儿子毕业典礼致辞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愿你的人生时常运气不佳,如此才能理解成功并不完全是命中注定。”
只有当我们可以接纳痛苦,并与之和谐相处,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当代年轻人不开心、不快乐的现状。
人生很短,稍纵即逝,而痛苦本就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既然逃避无用,不如积极的接纳它们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