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文洪教授平衡针法临床经验探析
文洪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分会委员,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临床教学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2006~2008年曾任山西援喀麦隆第l3批医疗队总队长兼分队长。文洪教授运用“平衡理念”治疗腰腿疼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跟随文洪教授学习,并依据门诊病例将平衡针法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理论探源
中医学早在几千年前就以朴素的辩证思想提出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淮南子·汜论训》中有“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等平衡、和谐的思想,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生命和健康的观察与体验。
1.阴阳平衡。《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神乃绝。”“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变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从生理、病理、治疗等不同的角度都说明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规律,深刻地反映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演变是一个平衡的整体。
2.经络平衡。《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离合真邪论》:“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经脉纵横交错,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人体相互联系的整体。
故而中医学无论对于疾病的认识还是治疗,皆深刻地反映了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平衡”。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32岁。周围性面瘫1月余。患者额纹消失,左侧眼睑闭合不全,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乳突部略有疼痛。自觉左侧颧骨周围麻木,进食时伴有流泪。舌淡苔白,脉细沉。辨证为风寒入络,气血痹阻。治当散风通络。治疗取穴:①左侧:听会、完骨、翳风、风池、肓俞、腹通谷、足三里;②右侧:合谷;③中脘、气海。治疗2个疗程,患者鼻唇沟明显变化,口角下垂以及乳突部疼痛明显减轻。
《卫生宝鉴》:“风中脉,口眼喎斜:听会、颊车、地仓。”《针灸甲乙经》:“僵仆,狂易,面有气,完骨及风池主之。”《针灸大成》中提到翳风的主治“耳鸣耳聋,口眼喎斜”。合谷为行气祛风之要穴,足三里配合谷.一远一近,共同起到祛风通络、补气养血的作用。文洪教授“平衡针法”在治疗过程当中,不仅照顾到局部与整体的配合,同时将上下、左右、远近等选穴原则运用其中,针对上述病例的虚实夹杂,进行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例2.患者,男,45岁。腰痛2年余,伴有左下肢疼痛,行走困难,家属搀扶前来就诊。自觉背部怕冷,受寒加重。舌淡苔白,脉弦紧。X线示:L4`5膨出,轻度椎管狭窄。辨证为寒凝气滞,经脉痹阻。治当温阳散寒,疏通经络。治疗取穴:①长强、腰俞、腰阳关、八髂穴(双侧)、大肠俞(双侧)、命门、肾俞(双侧)、至阳、三阴交(双侧)、昆仑(双侧)、太溪(双侧);②左侧:志室、秩边、环跳。治疗2个疗程腰痛明显减轻,4个疗程可以自行前来就诊。
文洪教授认为,督脉与膀胱经具有相反相成的平衡关|系,在躯干的背部构成了循行方向上下相反的体系,对立统一,维持着背部的局部平衡,并认为督脉与膀胱经是十四经的根本,是治疗的核心。八髂穴的左右平衡对脊柱的左右平衡非常重要;督脉的络穴长强,也是调整整体脊柱的重要穴位[1]。“脊柱与骨盆错位是多病之源”[2],于是调整脊柱的平衡便成了治疗脊柱疾病的关键。合理的调整l平衡,结合具体病例运用适当的补泻,以达到整体的平衡。
讨论
1.穴位平衡:在治疗过程当中,尤其是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的选穴,左右平衡,上下平衡,以及督脉与膀胱经的循行平衡的原则,尤为重要。
2.病穴平衡:针对疾病选穴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照顾到疾病的需要,平衡疾病与选穴的整体观念。
3.整体观念:平衡针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结合临床实际的广义整体观,是对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必将对广大的临床工作者大有裨益。 _
参考文献
[1]文洪.针灸新悟.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33.1
[2]田学主.田氏脊柱疗法.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86-88.1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