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的 "三要素,两原则"
—— 共 1300 字 / 阅时3min ——
上期[周三]栏目我们介绍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六种关系。从这期[周三]栏目开始,我们就批判性思维的基础知识,通过小篇幅做个分享。
这期文字我们先介绍一下,批判性思维所涉及的“对象、标准、目的”三要素,和“宽容、中立”两原则。
01.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百科解释: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
看了这段定义,也是一头雾水。我们不妨借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谷振诣教授做的解释来看:
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反省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自我指导、规范、检测及校正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技能,它是一门训练人如何成为一名理性思考者的学问。
02.
掌握批判性思维技能,是成为一名理性思考者的必要条件。我们先从批判性思维自身所涉及的三个要素来认识。
对象
首先得明确批判的对象,公正、准确、透彻地理解它的性质、内涵、范围、意图,从而避免对批判对象模棱两可、一知半解、甚至曲解、误解等现象。
例如,说到“使用iPhone 12”的时候就说iPhone手机,不要动不动拿“不爱国”来参合。
标准
其次得明确批判的标准,要坚持中立的标准,而非立场性标准。
例如,说到“本土新增4例在四川”就客观讨论新增原因及应对方式,而非随口就一句“还不是因为他们随性散漫导致的”。
目的
最后得明确批判的目的,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坏的、错误的、低质量的判断,而是为了得到好的、正确的、高质量的判断,从而依此指导我们自己在生活及工作中做决策。
03.
出于对上面三要素的考虑,再结合我们在具体生活中对批判性思维的应用,提炼出了两个基本原则:宽容原则和中立原则。
宽容原则
考虑到批判的对象,提炼出了宽容原则,即以合理性的最大限度理解所批判的对象,尽可能的理解它的合理性,否则会影响批判的质量。
比如,看到“珠峰新'身高’8848.86米”,可以理解为“测量团队经过精准测算得出新海拔,并由官方做了宣布,这是一个新测得的客观数据,并以此讨论它'长’高的原因及其影响”;
而非“这和8844.43不一致,是骗人的吧”,使得讨论偏向到了数据真假的辨识、对数据公布主体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
中立原则
考虑到批判的标准,提炼出了中立原则,即以无争议的或者绝大多数人认同的标准作为批判的标准,比如科学准则(像抛出去的东西会掉下来)、法律准则(像违法行为是要受到惩罚的)、道德准则(像尊老爱幼)等,在默认地域空间或者文化体系内成立的准则。
否则,对待同一件事物,你有你立场,他有他立场,就产生了争议,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与客观地理解批判对象无益。
当然,宽容原则与中立原则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同时坚持的。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确保思维过程及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与合理性,为高质量判断的得出做好保障。
04.
最后,我们得认识到:
批判性思维意味着理解与评判,以得出高质量的判断,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而非辩论或反驳,以图“怼死”他人逞口舌之乐。
同时,它是建设性的思考,让我们的思维过程及结果更客观、理性、准确;而非破坏性的思考,使思维过程陷入混乱,思维结果“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以上,就是关于批判性思维“对象、标准、目的”三要素,和“宽容、中立”两原则的介绍,下期 [周三] 栏目我们再说说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解释——反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