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知了‖文/李明君
捉知了
天气慢慢地热起来,知了的叫声便热闹了。其实,在炎热的夏季里,这种叫声更会增加人们的烦躁情绪,但你又不得不忍受它们这肆无忌惮的叫声。
知了一般都是爬在树枝上的,树叶稠密的时候你根本看不到它,只能听到那刺耳的尖叫声不断地传出来。知了的叫声很长,很尖,好像它根本不知疲倦,刚刚停下一会,听到远处传来知了的叫声,便又叫起来。
忽然想起小时候捉知了的事情,在那个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比较贫乏的年代,也算是一种小乐趣了。
捉知了是要用马尾毛的,马尾毛纤维长、拉力强、耐磨耐湿、不宜折断。好在那个时候生产队集中喂养牲口,建了一大排的牲口棚,棚中央从东往西摆了一大排的石槽,石槽的后面栓了马、骡、驴和牛,饲养员站在石槽的外面往石槽里加草和料,那些牲口便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牲口棚本来就不宽敞,栓上这些牲口,摆上这些石槽后就显得拥挤多了。并且马是被栓在最东头的,而要进入牲口们的背后去,只有牲口棚的中间的两个石槽间离开一点缝隙,那是往处牵牲口或者出粪用的。因此,拨马尾毛必须从牲口棚中间的过道上走进去,然后绕到马的背后,先是托起马的尾巴来仔细地查找最长最壮的那种,然后做好拨毛后迅速跑掉的准备,因为只要你一拨毛,马就会感觉疼痛,并且冷不丁地向后抬起蹄子就是一下。如果跑不及时,那肯定就会被踹个仰面朝天的。
找到马尾毛是第一步,在马尾毛的头上拴一个小扣,将另一头从小扣里穿过去,形成一个活套,这样捉知了的前期工作就算完成了。竹杆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如果没有竹杆也可以用别的长杆代替,但不如竹杆轻,拿在手中感觉好。且竹杆结实,一般不会坏掉的。
捉知了一般都选在中午的时间,那时应该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但就那个时间刚吃过饭,大人们开始睡午觉。我们就爬上屋顶,头顶烈日,听着知了的叫声寻声望去,在密密麻麻的树叶中去发现知了的踪迹。我家屋后有棵榆树是知了最多的地方,但树离屋顶有一定的距离,由于那时盖屋都是用砂土等捶起来的,屋顶中间鼓出许多,整个屋顶坡度挺大,所以虽然为了靠近榆树可以往屋顶边上站一下,但绝对不可以太靠边的,不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捉知了不仅仅是举着杆子的双手累得不轻,两条腿也在不住地使劲。
知了的灵敏度好像并不高,你将竹杆伸过去,它都无动于衷的。竹杆也不能伸得太长,只要竹杆头上的马尾毛能够到就算正好。活扣是从知了的头上往里套,有时知了感觉到了就会稍稍往后退一点,感觉再强烈的时候,它就吱地一声尖叫着飞走了。
马尾毛细,并且离得远,看起来真的费劲,好在那时年龄小,眼睛特好使,那个小扣看得清清楚楚。套子贴进知了的头,知了用前爪去碰扣子,只要一只爪子进了扣子,往后一拉,那知了就正好被抓住,然后是扑打着翅膀被捉到了屋顶上。也有狡猾的知了,看你去捉它,它就围着树枝转,死活不上你的套。时间长了,举杆的手也麻了,眼睛也花了,太阳晒得头上不断地冒汗,脚下被晒得发烫的屋顶与太阳遥相互应,浑身的难受就别提了,这场头智半勇的游戏最终就可能以知了的胜利而终结。
想想那个时候,在艰苦的条件下寻找乐趣,并不需要多少钱的代价,但那种留在心头的欢乐却可以保留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