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学,从于心‖文/桃李之年
志于学,从于心
以前听过一句话,说长大的标志之一是你忽然发现自己可以原谅所有,也包括你自己。而当自己步入桃李之年时,对于“长大”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长大”是再怎么被爱,也还是会挂念着得不到的爱;“长大”会因为一些不得不承担的责任而不断的为难自己;“长大”是成全了所有人,失去了最初的自己。对步入桃李之年的自己来说,我觉得“20(成长)”是个沉重的话题,但仍想说与许多年后的你(自己)听。
(一)关于家人
1.朋友圈里近来最流行的一句话:愿自己努力的速度能赶上亲人老去的速度。生活在一个兄弟姊妹众多的大家庭中,大家庭下面又有无数的小家庭,但却没有幸福的氛围。有时候我总在想:是不是当自己有了小家后,生活的重心转移了?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也淡了?每每当我回到家乡看望爷爷奶奶们的时候,他们眼里有的只是孤单。所以我总觉得“成长”是一个离亲人越来越远的过程,既是距离上的,也是心灵上的。
2.这段想说给爸爸妈妈听:谢谢你们栽培成全了我,也希望你们能一直走到白发齐眉。婚姻的组合也许并不总是那样尽如人意的,但一定是苦中带甜的回味。
(二)关于志学
1.从小到大都觉得自己读书有点“傻气”,总认为傻傻努力就会有一个好成绩,走过19年才知道,并不是所有阶段的学习,仅凭努力就能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的。也并不是努力了就不会有遗憾的,可能不论到哪个年龄阶段都会后悔,都想再重新来一次。
2.小时候,趋百里外求于学,现在想起来亦是悲亦是喜,悲的是在不适合的年龄段承受了太多不该吃的苦,喜的是这种苦让我养成了一种踏实求学的品性。豆蔻年华时,在与“别人家的孩子”的竞争比较下一次次打磨成长,慢慢才知道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差。长大后才明白,我们每个人也都曾经是别的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花样雨季时,求学路上潮涨潮落的波折期,体味过天上人间的差距感,体会过拼命努力而无法赶超的无奈,经历过名落孙山的悲恸,体验过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境遇。步入大学后,才知道原来真的存在“傻傻努力”也会有回报的机遇,才明白奖学金原来也并不是只属于那种特别聪明厉害的人的。
3.志学是一辈子的事情,步入大学后,很多的事情都可以自己选择了,是志于学--活到老,学到老,还是智于学--考什么学什么呢?我想自己十几年来一直都还是智于学,而非志于学。
4.后来忽的明白了,精神涵养比物质富有要珍贵百倍千倍,自己便不断的开始阅读,看经典电影,听简书,因为害怕自己老来回首:仅仅只是来过这世界,却没有欣赏过这世界。(三)关于挚(栀)友
1.我自己觉得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喜欢交新朋友的人(可能后天的性格造就了这一点吧),在我的观点里,每个人生阶段有过那么几位志同道合的知心挚友就足矣了。
2.以前总会惆怅为什么当初的朋友走着走着,联系就慢慢的少了。后来才懂得我们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交友圈,虽然联系少了,但情谊依然还在。所以我们会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朋友的来来去去有了客观的看待。
(四)关于兼职
1.为什么在本可以放松的时期选择兼职?其实只不过是想有点钱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去早一点承担一些未来必须承担的责任。但这一切的结果就是:消耗青春换来对社会的初步了解。
2.想要平衡学习和工作时间,唯一的方法就是一分钟的时间两分钟用,但其中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3.学着去拒绝自己不想做的事吧,学着去从容面对不想见的人吧,只因开心快乐真的很重要!
(五)关于爱与初心
1.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除了:好好学习,就是不要在学校谈恋爱。每每当家人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都不想理睬,并不是她们说得不对,而是成长这个东西它必须是自己亲自体验过,才会去相信别人说的。电影《成长的教育》,给我感触最大的就是:成长是个过程,而不是来自长辈们的一个个结论。这些建议或许会有用,却不一定让你成长。
2.我们都需要学会去爱,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然后才有能力爱别人,最后才有资格被别人爱。“长大”有时候并不是意味着你成熟稳重了,而是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矛盾了。在“想与不想,该与不该,做与不做,说与不说”上,总是选择了为难自己的一方。
我们在感情方面也都有着执念,那就是无论再怎么被人疼爱,也还是会挂念着那些得不到的爱。我也曾拼命喜欢过一个人,只是还没来得及勇敢就已经结束,所以青春总是会有遗憾的。
3.那些真心喜欢你的人,也请若干年以后的自己好好对待他们,他们对你的喜欢并不是你理所当然接受或糟蹋的理由,别人并不欠你任何东西。
4.成长的蜕变可能会让自己越来越现实,但唯一不能失去的且不应该失去的就是自己的初心。无论自己以后身处怎样的职位都不能违背初心,成为自己曾经讨厌的人。
谨以此文献给 曾经的自己&多年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