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刘王堂”,原来称“灵王堂”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新市“刘王堂”,是指新市“刘王庙”的堂殿,现在泛称为庙前的一带民居之地。而这一带,老百姓习惯称“灵王堂”,过去很少有人叫“刘王堂”,人们口中方言一直就是“灵王堂”这个词,而没有“刘王堂”这个词。上世纪一段时期,不知是什么原因,那“灵王堂”里的门牌号,家家户户都变成了“刘玉堂”,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新市“灵王堂”的叫法一直是从老人的口中传续下来,严格来说,原来是叫“灵王堂前”。这里原来有一座庙叫“岳祠”,全称是“东岳行宫”,当年南宋丞相吴潜的父亲,刚来本地做官时,就住在“岳祠”旁的民居里。这座庙的主殿是“岱岳殿”,是为东岳大帝的第三子—— “炳灵王”神所建,“炳灵王”又称“炳灵公”,是道教重要神仙之一,在北宋被朝廷封为“泰山郎”和“威雄将军”,所以,它的主殿又被尊称为“灵王堂”。
这应该是八百年以前的事了。新市的这一建筑相传为北宋崇宁年间所建,是十二世纪初完成的,建造时间长达三十年,由于岳祠造得非常金碧辉煌,百里之内,每岁孟春之节来此朝献者,车水马龙,接踵摩肩,此风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初,约近七百年之久。当年北宋有一位叫姚瑴的人,曾经为这事撰稿过一篇石碑《大宋湖州府德清县新市镇新建东岳行宫记》,里面写到:
前后两殿首尾之相续,东西两廊左右之相望。以至隆其栋宇,峻其垣墉,架绵亘之虹梁,列雕刻之榱桷,涂以黝垩,焕以金碧。见之者骇,闻之者疑,其规模之雄有若是者,帝者居。
上述文字可见其庙宇的雄伟之势,所以当年的“灵王堂”赫赫大名,盖过新市任何宗教建筑,它的建筑精美与所供灵王的威武,让前来每一位瞻仰的人士无不内心为之震摄。“灵王堂”如此有名,必然就带来了本地人气繁闹,像小商贩、玩杂耍赚钱的都会来这里做生意,这便是现代商贸活动的雏形。
我所记得的“灵王堂前”情况,虽说已经告别了祭祀烧香的年代,但这里还算热闹,像是新市民间一处小商品集市的地方,平时的小商品摊担,像换糖、修补、杂耍、打拳之类的,一般都会集中在这里,一至传统祭日和农节,这里则是人山人海,挑担小生意过来的人更多,从零食到日用百货,在当时的商品条件下,可谓是应有尽有。人们拖儿带女“轧热闹”,看戏文,没有看到过的事物,都称为“西洋镜”,所以,当年还是看的人在多数,买的人在少数。
“灵王堂”有点像上海的“大世界”,比较繁闹而有娱乐性。当时商品匮乏,但这里还是见到不少吃的零食与生活的百货,有的都是来自于“上八府”和上海大城市的商品,有一部分是洋货,让人觉得新鲜又好奇,零食好看又好吃,百货日用品也是非常稀罕。这里的娱乐活动也比较广泛,除了戏班演出外,还有跑马和耍猴,有算命和打拳等,人们围着圈,看精彩杂耍,有各种民间绝活和民间修补工艺,都担着铺当在这里设摊吆喝。一个小孩在这里逛荡,一天半日的迷恋着欣赏,这里所见,一离开“灵王堂”在新市其他地方,就看不到了。一般来说,临近“灵王堂”住的孩子,见多识广一些,眼界自然要大一些。
相比之下,“刘王堂”之名就没有“灵王堂”的响了,因为“刘王堂”是出自于“刘王庙”,是在明初年间建,传是百姓为纪念宋太尉刘锜所筑。《仙潭志》卷二,有文字载“刘王堂”:
在岳宫西庑之首。初本宫被火,堂亦成烬,然以其签语灵验,乡民祈叩者无虚日,是以既灼之后竞捐赀,舍力首完后焉。堂中素无碑记,不克考王之详,或以为宋刘太尉锜,未见有据,姑阙之。隆庆二年,倡建前轩匾曰:“万古英风”。
“刘王堂”的堂殿,无论从建筑风格到规模,都无法与“灵王堂”相比,两者相差甚远,知名度则更不是同一级别之上。“灵王堂”的文化深蕴中国古代传统的伦理道德,包含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大综合性精神场所,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而“刘王堂”则具备了一定的国家政治色彩,比较单一。所以,这里历经八百年之久,在百姓的眼里,依然是“灵王堂”,可见其宗教的影响之远,弥久愈深。
过去,从“寺前街”到“岳祠”,称“岳庙湾”,“灵王堂前”的叫法,应该是在“岳庙湾”叫法被冷落后才被叫响的,毕竟“岳庙湾”叫法远非“灵王堂”之名来得响亮。在我们记忆里的“灵王堂”,已经没有了宗教祠庙的印象,主要是一座小学,而四周都是店,像“神袍店”“眼镜店”“牙科诊所”“竹器店”“文具店”“杂货店”“布店”等等,空地上则经常出现杂耍和货郎担,那种奇怪的口啸声与皮鼓小锣声,至今依然回放在我们的记忆幕墙上。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