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市古镇的一句俗语说起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从新市古镇的一句俗语说起
作者:张明儿
古镇新市民间,流传着一句“南栅漾水面上漂着一把没有柄的斧头”俗语,这一俗语出处是指,新市西栅发生了一件“斧头沉落在漾溪里”的事情,此事民间一传,越传越离谱,到了新市南栅的弄巷里,有人听见人们在议论:“南栅漾水面上漂着一把没有柄的斧头”。这时,我们发现,事实中的“有柄之斧”最终成为“无柄之斧”,真人真事,一经传扬,成为了一段神话传说。
在人居杂众的地方,令人诧异的“变形”传播,最容易不胫而走。这让我想起《吕氏春秋》“二十二卷”上有一则记载: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明明是因为自己参与挖井,等于省了一个劳动力,但传到外面,便成了“丁家打井,挖到了一个人”,其荒唐至此,令人忍俊不禁,可见“以讹传讹”的传言,越传越糟。
“穿井得人”的故事在古镇新市也有类似发生,这便是传说中的“新市南栅漾水面上漂着一把斧头”。记得自己也亲历过一件事:
在新市北栅,我遇到一群人在说新闻:“昨晚新市北面的千金,发生罕见大火,羊圈里三头羊也来不及抢救,被烧死”,说话的人言之凿凿,还补充说:“这事就发生在自家后面”。
过几天,我在东栅路边,坐着几个人正议论,上几天新市北栅外有一场大火,房子里三个人被烧死,其中一个是千金人。还振振有词说是他的朋友看见的。
后来,我上前解释说,不是烧死三个人,是烧死三只羊。那人辩解说,你没看见,不要胡说。我朋友是亲自看见的,怎么会错呢。
新市弄巷传闻,每天会有许多奇事怪事传出来,供百姓们工余茶后调侃。对于“新市南栅漾水面上漂着一把斧头”这一类传闻,有人热心于传播,有人喜欢打听,这是一种民间口口相传形成的媒体文化效果,会带来意想不到且褒贬不一的社会影响。越是人居众多的地方,这一文化传媒功能越发达,越离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市百姓人们还是重视信息传播的,懂得传媒的力量,善于宣传,乐于形成强烈共鸣的社会文化意识。
对于民间传闻,传播人通常会采用移花接木、取长补短、加油添醋、转凡为奇等手法,有的可能没有听完整,或者听错内容,导致传播错误;有的是播者表述不清,引起听者歧义,然后便引起传者情节变形;有的则是特意艺术加工,故意夸张;有的则是记忆不连贯,只好拼凑情节。这里反映出百姓个体文化上的差异,传播出现逻辑脱离,故意追求传播效果,夸大或随意改变情节,让一件本来很平常的事,通过传播过程,发展成了一段离奇荒诞的神话。
说来也巧,新市历史上两件大事件,也有同类的传言变形,我们不妨拿来分析一下,这里绝对没有丝毫嘲笑先贤史书记载之意,而是感受一下历史时光的神奇,体会文化力量产生的巨大潜能:
陆修静“仙潭”传说。最早见于南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由谈钥编纂的《吴兴志》:
“仙潭,在德清县东南新市镇,隋道士陆修静,尝自此潭没数月,乃出。故以为名”。
时隔315年,到了明朝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新市人陈霆所纂的《仙潭志》载:
“故老相传云:晋简寂真人陆修静尝没于潭中,数日乃出,时闻潭底有鸣琴声,又见二仙对奕潭上,丹光出没潭面。里人叶申作赋记其事。”
这里,南宋版本记载了陆修静“尝自此潭没数月,乃出”,而明朝版本则是记载了陆修静“尝没于潭中,数日乃出,时闻潭底有鸣琴声,又见二仙对弈潭上,丹光出没潭面”,故事显然有了情节添色。我们且不说,陆修静没于潭中数月,已经不可信,又何况潭底有鸣声,见二仙对弈潭上,那更是离奇。
事实上,有可能南北朝的陆修静当年在新市曾经住过,他研究道学,招徒传道,也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而“仙潭”一说,完全是属于“新市南栅漾水面上漂着一把斧头”,悬空八只脚。当然,这种变形的传言,有可能是人为包含了道家自身的利益设计,包含了百姓美好的愿望,这便成为了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陆市迁徙”传说。也是最早见于南宋嘉泰谈钥编纂的《吴兴志》卷十八:“事物杂志”中载:
“陆市,在德清县南十五里,旧为市。一夕平沉,居人遂徙而东去,所谓新市也。陆市,今为溪港。下有阶基础石甚多,水浅天晴,历历可见。舟过竹篙着底,砖石相击有声,人或得钱铁、陶瓦之器”。
时隔315年后,明朝陈霆《仙潭志》载:
“邑南十五里,旧为陆市,晋永嘉三年夏,淫雨一月,洪水大发,市一夕沉,居人徙而东。有陈廷肃者来镇相地,以其水陆环绕,舟车通利,遂率众定居。岁久成聚,谓弃陆市而新徙于此,故曰新市”。
细心的人就发现,两个版本之间事迹基本脉络一致,也可以说:“陈志”是因袭了“谈志”的“陆市迁徙”观点。但这段传言至少有以下五方面经不起推敲:
1、陆市是否真实存在过,是一个大疑问。不敢想象,一个被称为“陆市”的村落突然之间消失于历史云烟之中,既没有任何实物留下,也没有任何文字留下,更没有人物事迹留下,毫无形迹可循。而且,至今尚未不知其准确的位置。
2、江南近两千年历史上,应该没有发生过村落陷沉的灾情。陆市之灾,有可能仅是梅雨大水,民居被淹的常年灾况,这应该是当年江南地区极为普通的春夏之交的涝情。
3、“永嘉三年”的年代标记与一场洪水的联系,似乎也没有足够的史志记载加以佐证。
4、陆市的地点在“德清县南十五里”,一般是应该在运河西线,这与运河中线的新市,似乎没有民间传统上的来往,按民间习惯也不会往新市方向“相地考察”。
5、“陈廷肃”此人出现得既突然,又可疑。永嘉三年,陈氏家族尚未在德清落户。据浙江陈氏渊源考发现,浙江陈氏最早为“吴兴郡”陈氏,是颖川陈实八代孙陈世达从河南省禹州市,随晋元帝司马睿,于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南下,分别到吴兴郡的长兴等地。而永嘉三年,德清应该没有陈氏家族居住。
根据以上疑团,这段传言有涉“新市南栅漾水面上漂着一把斧头”一类传言的通病之嫌。这段话唯一可以应证的是:“水陆环绕,舟车通利”八个字,当年朱泗治水就是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治水工程“西河口”至今尚完整保存,也可供方家考据实证。
据了解,现在民间对新市人聚居来历,有很多说法,流传较广的有:古老时候,桐乡大麻人曾遇巨大水灾而大批北逃,来新市定居,在大麻老辈人中间,无人不晓“新市人都是大麻人”的古老传说。太湖近畔,因太湖常年泛滥,灾民南上新市定居,现在梅林一带的居民,大多来自江苏一带便是实证,等等。“陆市迁徙”一说在民间没有丝毫的流传印迹,也让人心生怀疑它的真实性。
总而言之,新市民间流传着俗语:“南栅漾水面上漂着一把没有柄的斧头”,这是一种文化现象,这一句俗语,包含了百姓道德评判的有褒有贬,风格上的有庄有谐,充满着民俗的气息。但我们在对待历史重大问题上,要秉着严肃和负责的态度,新市之名的由来,既不能让它成为“新市南栅漾水面上漂着一把斧头”,也不能成为“穿井得人”的笑话,让证据说话,让逻辑说理,让新市历史原貌,真正回到真实的位置上去。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