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京西古村落(2)·琉璃渠村
作者:河蚌一号
(秋游京西古村落手绘示意图·横屏观看)
周末秋游路线:
第一日:苹果园——三家店村——琉璃渠村——沿河城——爨底下
第二日:斋堂镇——灵岳寺——灵水村——回城
【琉璃渠·京西琉璃之乡】
传承人赵长安谈琉璃烧制技艺
从三家店过永定河就到达琉璃渠村,这里是我国著名的“琉璃之乡”,烧造历史已有700年以上。琉璃渠村背靠九龙山,面临永定河渡口,砺山带河,是经历辽、金、元、明、清五朝的千年古村。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刘家的川,李家的山,老杨家来了占半边”,可见村落最早由刘李二姓创建,据说最初村名为“刘李居”,辽代以后,随着北京政治地位的日益提高,村中的琉璃烧造产业渐成规模。从元、明、清皇家的宫殿、庙宇、九龙壁、琉璃牌坊,到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西站等建筑,琉璃渠一直是重要的琉璃烧造基地,为北京的城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没有琉璃渠,就没有北京绵延千年、金碧辉煌的的帝都气派。
(琉璃渠村古迹分布示意图)
(琉璃渠大街)
如今随着便捷的物流和产业结构调整,琉璃渠的炉火逐渐熄灭,但千年的文化却沉积下来。村庄内外琉璃耀眼,从广场的雕塑、牌楼、影壁到村中的建筑、庙宇、座椅、花盆、甚至公厕和垃圾桶,琉璃制品无处不在。村口的三官阁过街楼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琉璃渠村的标志。正脊内外侧均是琉璃五彩花卉,檐下悬琉璃匾额,前后栏墙由六角形几何图纹“龟背锦”琉璃面砖装修,琉璃饰件皆为本村烧造,是京西地区装饰最华丽的过街楼。过街楼东南侧是明珠琉璃制品厂,其前身是清工部琉璃局,解放后琉璃渠成立了北京西山琉璃瓦厂,之后又分为北京琉璃制品厂、琉璃渠古建瓦厂,近年来因为燃煤污染等问题,村中几家琉璃制品厂处于停产状态。
(北京琉璃制品厂·影壁)
(三官阁过街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楼坐落在京西运煤古道上,呈东西向,状如城楼,砖石砌筑,东西琉璃额分别为“带河”、“砺山”,两旁青石上有“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等刻字。城楼正脊两端有卷龙吻,造型精巧别致,脊中为象驮宝瓶,称“太平有象”。脊内外侧均饰琉璃五彩花卉。檐下悬琉璃匾额,西为“三官阁”,东为“文星高照”。)
(三官阁过街楼琉璃匾额)
从过街楼向西进入琉璃渠大街,街道两侧至今保存着完好的传统村落的空间,道路系统以两条东西走向的街道——琉璃渠大街和琉璃渠后街为主,其间穿插有南北向的小巷。琉璃渠大街全长1.3公里,曾是京西大路(京西古道)的主干道,街道古槐参天,建筑商住混杂,灰砖灰瓦,保留了传统的形态和尺度。清工部琉璃窑厂办事公所位于琉璃渠大街东口,是工部督造官的公署宅第,坐北朝南,两进院落,磨砖对缝,为北京传统四合院形式,现改为琉璃渠乡情村史展厅,供游人参观。
(清工部琉璃窑厂办事公所)
(琉璃渠关帝庙)
大街西端的关帝庙建于明代,正殿上铺黄琉璃瓦,瓦上带有“潭”字。因为琉璃渠曾为皇家寺院潭柘寺成批烧制黄琉璃瓦,寺庙里的僧人将用剩下的瓦还回村里,村里用这些余下的黄琉璃瓦建造了关帝庙。宝顺宅院位于琉璃渠后街,为当地乡绅李世吉建造,三进院落,共有房36间,房屋主体为青砖,屋顶为京西特色的青石板铺成,是典型京西富足人家民居。
(宝顺宅院建于晚清,为当地乡绅李世吉建造,房屋主体为青砖,屋顶为京西特色的青石板铺成,本地人一直称此院为“宝顺宅院”,“宝顺”是李氏家族的旧日商铺的名号。)
万缘同善茶棚位于琉璃渠西北,这里从前是去妙峰山进香的主要通道,茶棚的建造者是清同光年间琉璃局烧造五品官赵花农,当年他拿出一年的俸禄,把赵家的家庙改建为了茶棚,供前往妙峰山娘娘庙的香客途中歇脚,免费提供食宿方便,以表对妙峰山娘娘的虔诚之心,并将茶棚命名为“万缘同善”。
(万缘同善茶棚位于琉璃渠村西北,妙峰山娘娘庙会香道的南道途经于此,茶棚的建造者是清同光年间主管琉璃烧造业的五品官赵花农。原来,这条古香道并不经过琉璃渠村,赵花农为让香客改走琉璃渠村,以促进本村繁荣,把赵家家庙改建成茶棚,供前往妙峰山娘娘庙的香客途中歇脚,免费提供食宿方便,以表对妙峰山娘娘的虔诚之心,并将茶棚命名为“万缘同善”茶棚。)
可以说村落的兴衰和古都的建设都离不开琉璃烧造,2008年琉璃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环境污染角度来说,传统产业必将遭到淘汰,但从历史文化的传承来看,琉璃渠曾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旧梦尘封还是薪火相传,亦或别开生面,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琉璃烧造技艺】
公元1263年,元朝建立琉璃局,监烧琉璃瓦,位于城南琉璃厂,到明永乐迁都北京后扩大规模,成为明工部所属五大官窑之一。至清乾隆年间,琉璃厂附近已经成为人口密集的街区,为了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乾隆下令将琉璃厂迁到门头沟琉璃村,改名琉璃局。城里的琉璃厂则转型成为文化产业基地,经营古玩字画、书刊古籍、文房四宝,污染产业外迁从很早就开始了。
(村中旧窑厂围墙)
琉璃渠御窑场按清工部规制烧造琉璃,一直被视为传统琉璃之正宗,形成了中国标准的官式做法。一件琉璃制品要经过原料粉碎、淘洗、配料、炼泥、制坯、修整、烘干、素烧、施釉、出窑、晾晒等二十多道工序,花费十多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十分讲究。这样烧制出来的琉璃作品,远观有势,近看有形,线条优雅,装饰精巧,寓意深刻,色彩秀美,刚柔相济,形神兼备,堪称中华一绝。据《清工部续增则例》记载,皇家常用的琉璃构件共有上百种,仅建筑用的琉璃瓦造型就有板瓦、筒瓦、勾头、滴水、吻、兽头、脊等64种,而且每种瓦件又有严格的尺寸、颜色分类。在明、清时期,琉璃是皇族的“专属品”,民间百姓不可随意烧制,更不可越制使用。
(琉璃渠后街·比起大街,琉璃渠后街更为生活化,学校、商店、居委会都集中于此)
(天安门正吻·琉璃雕塑园位于琉璃渠村口,园内展示了等比例的琉璃攒尖顶、天安门正吻、南京阅江楼正吻以及等比例缩小的九龙壁等琉璃构建,令人目不暇接。)
(南京阅江楼正吻)
(等比例缩小的九龙壁)
(琉璃渠村街景)
下一篇:秋游京西古村落(3)·爨底下村·沿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