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人间大乱,化作书法大美
常言道,“国家不幸诗家幸”,说的是动乱、战争等不安定因素,反倒成为诗人发挥的绝好题材。
在书法上,我们或许可以说,“国家不幸书家幸”:在历代著名书迹中,固然有很多怡情之作,但也有不少名篇,是因为国之乱,家之丧而诞生的。颜真卿《祭侄稿》似乎是最明显的一个,而它的先驱,是《丧乱帖》。
《丧乱帖》是唐人摹本,藏在日本。这本帖很古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它太年轻了——它唐代时就被带到了日本,直到一百年前杨守敬赴日考察,才“发现”并将其“引渡”回国,当然,回来的只是印刷品。
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王羲之手札中的杰作:字体由行入草,用笔雄浑又兼飘逸,体势倾斜中寻找平衡……
看高清单字,虽是勾填,却栩栩如生。
十几年前,此帖曾经重新装裱,在机器的帮助下人们看到,唐人的双钩居然是用一条条细如发丝的墨痕叠加上去的,这方法犹如黄宾虹绘画中的积墨,难怪有那么强的立体感!
我们现在欣赏《丧乱帖》,常常只是为它的美而感动,却忽略了王羲之在书写时心情的起伏。
当读到“号慕摧绝,痛贯心肝”,“未获奔驰,哀毒益深”,我们就不得不相信,当时的王羲之,一定是在痛哭。
这一年王羲之五十岁,其人走入人生的晚年,其书却正值佳境。
当时他人在南方,北方战乱,他祖先的坟墓于是遭敌方“荼毒”——这是王家的祖坟第二次遭毁了,上一次,还是他小时候。
在古代,祖坟就好比信仰,毁人祖坟,象征着毁掉这一家族的根脉。所以古时战争,刨人祖坟的现象十分常见。
中国人似乎特别热衷这些外在的事物,城市里坟头少了,动辄便来强拆房子,所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好在这场战争的胜利一方是东晋,将领又是王羲之好友,他很快将王家祖坟修复了。
但祖坟的修复,并没能抹平王羲之心中的伤,加之不能亲往拜祭,那种锥心的难过在书圣的心头荡漾着。
随着心情的起伏,他的笔尖轻轻跳跃,写完了,哭过了,悲郁心情排解开来,而一件书法杰作也应运而生。
这就是书圣,你们苟且,我不苟且,于是他将人间不忍卒视的大乱,化作书法中赏心悦目的大美……
(完)
下拉看完《丧乱帖》所有高清单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