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文官,不准皇帝认自己亲爹,真是闲得无聊么?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明朝历史上最震撼的一句话,发生在公元1524年7月,京城左顺门。然而,一群豁出了前程甚至性命的官员士子,争执的却是在后世看来颇为无聊的事:

前任皇帝死后无嗣,以另支皇裔为新任皇帝。新君该怎么叫他亲生的父母,该怎么称呼前任皇帝,当真值得这许多朝臣与士子,抛却了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去争执么?

要知道,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场,是最不讲理,最无道德的地方,在一定情况下,只要一点点人情,就会败下阵来,为了权利,可以不惜付出物质,道德,亲情的代价,可以昧绝一切良心。在朝堂斗争中,权欲与人性时时交锋,往往是权欲胜,人性败。

弱肉强食的世界,先死的总是弱者,尸体则会象死狗一般被任意践踏。

当在史册中捡起失败者的头颅的时候,如说出开头那句名言的杨慎,也许可以发现一点点的人性,

杨慎《临江仙》:

当仰视如嘉靖皇帝朱厚熜这样胜利者的微笑时,看到的往往只有2个名词:权力、欲望。

古代的封建道德,还具有否定正常人性的倾向,所以越是在道德上表现得超出平常人,令常人不可仰及的人,就越是背离正常的人性,因而其内心越有可能隐伏着不可告人的东西。表面上淳厚老实、不露野心的人,便很有可能就是最为成熟、最为危险的阴谋家。

有道是“大善必有大伪”,一个人觊觎更高权力的野心,往往会小心翼翼,善自掩饰,扮成谦谦君子与积德善人,毕生致力于仁义道德。然而一旦大权在握,便是杀戒大开。

因而,如安汉公王莽这样“高尚”得不近人情的人,很可能比一般肮脏的小人可怕得多,正如白乐天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在传统的政治经营术上,绝对没有“背水一战”“置之死地”的习惯,如果这样的话,那就只能“置死地而后死”绝无生路。相反,政客们往往是未思成,先虑败,未见进功先看后路,真所谓“瞻前而顾后,一步三回头”。

阴谋和阳谋在书生看来是泾渭分明的,在政客看来无所谓阴阳,正反,只要成功就是好谋。野心勃勃,势利,诡诈,善变,老辣,无赖,无耻,狠毒乃至丧尽天良,是成为成功的政治家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

不顾一切的夺取权利是政治生活的基本情况,参与政治活动,意志和尊严不得不有所舍弃,那是无可奈何的,正真的读书人永远成不了到家的权谋家。不得不承认,官场拼杀中幸存下来的,都是人中之英,虽则他们对于国计民生,也许根本一无是处。

因此,忍受暂时的屈辱,磨练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是成为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每人都在心中有自己的道路,也都想完成自己的志向....

只不过当他们向前进时,却在不知不觉中,为了成功而成功,为了手段而手段,強烈的我执,令他们纷纷成为了不择手段的人。或许,这只不过是在替自己骨子里的私欲打掩护。一个小小的念头,就开启了合理化、正义化自己行为的过程。

许多口口声声说,为了多数人而牺牲少数人的人,潜台词都是为了自己所代表的极少数人,而去牺牲大多数人,这点彼此都心知肚明。

鲁迅先生说过:

【几片废墟和几个荒坟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们都在其中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弃,以为究竟胜于空虚,各各自称为“天之谬民“用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辩解,而且栎息着静待着新的悲苦到来。新的,这就使他们恐惧,而又渴欲相遇。这些良民就是统治者所需的。】

后人论史时,很少想过那些无辜受害的前人,“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过轻飘飘等闲之事,只因为死去的这些枯骨,都跟自己沒什么瓜葛,了不起掉两滴泪水,叹息几声,以示哀悼之意,但对当时人而言,这些是自己的至亲、挚友、爱人呢?

所以,谈论这种问题,不能做片面的思量,要別人去承受痛苦是很容易的,要自己痛苦、甚或是自己去送死,谁会不多几分犹疑?

由古至今,许许多多的思想观念的变迁,很多在历史上当时认为正确的理念,已经不被现代人认可了。相对来说,人类总是偏向于认可对于人类发展有利的东西。

就现在的角度看,这当然是所谓“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人类历史是没有完结的,除非人类不再存在,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那么什么事情是绝对正确的?所谓的正确,也就是被多数人所认可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环境的人,到底是哪种会占上风,谁又说的清楚呢?

所以,那些真正能够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去奋斗的前人,就是值得尊敬的。

确实大多数时候,历史总是站在胜利者的一方的。甚至大多数人的选择,也同样未必正确。终究百姓们心中所系,便是有一口安稳饭吃,谁当权、谁主政,于他们都是一般。

改朝换代也好、吊民伐罪也好,这些都是王公大臣的事。谁能让大家吃得饱,孩子平平安安长大,闺女稳稳当当出嫁,谁便是孔子周公。便是胡族占领国土,建立政权,下令剃发易服,只要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有饭吃,有衣穿,也能是百姓心中的“好皇帝”。

南京群臣,恭迎清军入城

所以,只要封建朝廷能喂饱大多数的人,便能任意杀戮小部份的人,不管手段多么无情残忍,其他地域的百姓也会视若无睹,谁在乎如何十恶不赦的大罪,世间多出多少悲怨的灵魂?

因此,站在选择的关口,沒有人能预料未来的走向。历史的正义与良知,不是在事后评断功过,而是在选择的瞬间,诚实的面对自己的良心,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 要求自已立身存世在这滚浊的尘世中,能不要失去或偏差了自己的道路!

或许士人这种执着,对历史的前进过程,沒有直接而明显的推动作用,或许他们坚持的,在后人看来也许是颇无聊的事,如宋朝的“濮议”,如明朝的“大礼议”。

但这种执着,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是更珍贵的。并非拳头大小、人多人寡便能左右。皇权也好、功名也好,都不能折其分毫,唯用一张口、用一支笔,履行心中的正义。坚持正理,秉持正道也正是真正的士之良心所在!

彼时,沉默的大多数人,屈从于强权的淫威,若没有他们的一分坚持与抗争,世间与史册又少了多少光辉!

这世上或许沒有绝对正确的道理。道理会随着天、时、人、地、物而变,但不变的执着是永远都应该被坚守。与其怪罪苍天,悲怨天地不仁,不如在众多迷途中,找寻自己的真理。

士之所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真理之向往,虽九死其犹未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0)

相关推荐